日期查询:2018年10月31日
千年身世之谜得解

唐代国宝天台庵系五代后唐遗物

  本报记者 王丽娟
    2018年山西考古成绩斐然。仅在“2018全国优秀古迹遗址保护项目”评定中,山西长治平顺县的天台庵就榜上有名,其在全国的修缮保护工程上得到认可,更重要的是在经历多年身份之谜的困扰后,终于有了“出生证”。
   据文物专家考证,目前中国仅存的唐代木构建筑有四处,全部在山西省境内,分别为五台山南禅寺正殿、佛光寺东大殿、广仁王庙正殿、天台庵弥陀殿。其中,天台庵弥陀殿却存有争议。
   日前,山西省古建筑保护研究所研究员贺大龙表示,由于天台庵相关史料记载较少,因此弥陀殿创建年代只能根据遗构体现的时代特征予以判断。而天台庵弥陀殿落架大修时发现了两处重要题迹,为其年代鉴定提供了珍贵依据。根据现有题迹推出:天台庵创立于五代天成四年,长兴四年创修大殿,金、元、明、清时有过重修。长兴和天成都是五代后唐明宗李亶的年号,距离唐王朝灭亡有20余年。
   自此,这座千年国宝文物,得到证实,确系五代后唐遗物。
  弥陀殿身份成谜
    天台庵,位于山西省平顺县城东北25公里的实会乡王曲村内。寺院现址规模很小,坐落在村中的黄土台地之上,周边被农舍环绕包围。寺内现存建筑仅有弥陀殿一座,背北面南孤兀而立;唐碑一通,立于殿前左侧,碑文漫漶字迹难辨。因无其他史料可稽,故弥陀殿之创建以及天台庵之前的原状今已无从知晓。弥陀殿,被认为是国内仅存的四座唐代建筑之一。
   1956年4月,由文化部和省文化局联合组织的文物普查试验工作队走进了天台庵。当时,因为弥陀殿的年代问题,中国几位顶尖的古建专家还曾发表看法。
   著名古建筑专家、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杜仙洲曾说:“此殿在建筑结构上,有些地方近似南禅寺正殿,在风格上具有不少早期建筑的特征,可能是一座晚唐建筑。”
   中国著名古建筑专家柴泽俊则认为:弥陀殿“现存殿宇造型结构,由柱子到梁架、斗拱,几乎全部都呈现出明显的唐代特征”“斗拱、梁架构为一体,简练有力,与中唐时期重建的五台南禅寺大殿相同”。该殿 “为我国唐代小型佛殿中的佳作”,“是全国仅存的四座完整的唐代建筑之一”。
   著名建筑历史学家、文物鉴定专家、启功先生的私塾弟子傅熹年认为:“大殿的创建年代不可考,只能大致定在唐代。”“除此之外,殿身构架中未发现更多的比例关系。有可能在金代重修时,因构件朽坏,有的被截短,致使构件尺寸改动较大,如柱高、举高、出檐等,直接影响了天台庵大殿作为唐代实例的研究价值。”
   参与普查的山西省古建筑保护研究所两位研究馆员王春波与李会智又有晚唐与五代之说。同样持五代说观点的还有著名建筑历史学家、文物考古学家、文史学家曹汛。
  五代后唐之遗物
    1988年,天台庵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1年《山西省平顺县王曲村天台庵保护修缮工程设计方案》通过国家文物局审批,并列入十一五规划山西南部早期木构建筑保护工程项目。
   正是这次的保护修缮工程,弥陀殿有了重大发现。
   2014年11月1日,弥陀殿屋面拆卸工作完毕。脊槫基本完好,无折断、开裂、糟朽等不安全隐患。“对于弥陀殿年代的问题,一直是我们挥之不去的疑云,也希望在修缮中能有所发现。大家都是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想打开脊槫查看有无题迹。”省古建所工程师曹钫说。
   果然,在第二天,一个令人振奋的情况出现了。在脊槫与替木间标着 “长兴四年九月二日……”的墨书赫然出现。长兴乃五代后唐明宗李亶的年号,是公元933年,距大唐王朝灭亡已26年。
   11月7日,在清理飞子工作接近尾声时,在东南翼角南侧飞子拆卸至第 14根时,“奇迹”再次出现,紧接着第15、16根飞子上都依稀可见墨书痕迹。
   “当我们小心翼翼地把那百年封尘清除干净之后,‘大唐天成四年建创立,大金壬午年重修,大定元年重修,大明景泰重修,大清康熙九年重修’的墨书题迹再次惊现。在梳理这些题迹后,天台庵与弥陀殿创建、修缮的历史清晰起来。”山西省古建筑保护研究所高级技师帅银川说。
   天成是后唐明宗的年号,四年即公元929年创立了天台庵。长兴四年弥陀殿立架上梁。之后历金代、明代、清代皆有重修。
   至此我们可以确知,弥陀殿是一座创建于五代后唐之遗物。
  古建重大发现
   在 “2018全国优秀古迹遗址保护项目”评选会上,点评专家杜启明说,将军的价值和魅力在于他身上的伤残及背后的动人故事,而不在于其参军时的“完美”形象。
   五代是中国社会和气候大转折的节点,建于此时的天台庵弥陀殿是历史信息的珍贵载体。文物守望者恪守“不改变文物原状”“最小干预”原则,始终以科研指导工程。
   所有勘察研究均采用无损手段;所有技术措施均建立在尊重现构的基础上且具备可逆性;对各时代历史遗存均加以保护的内容包括了每件瓦饰的原位保留,建筑主材更换率几乎为零。恪守保护原则到极致的意义不仅在于保证了 “手术”后的文物依然真实,更为后人留下了一座历史文化信息的珍贵宝库。
   正因为山西省古建筑保护研究所在修缮过程中,本着尽量少干预原则,决定保持现状的原则,才在此次的修缮过程中,有了重大发现。
   发现题迹之后,考古修缮的工程队迅速向时任山西古建筑保护研究所所长柴泽俊汇报了此次发现的经过与情况。
   回忆起柴泽俊当时的表情,贺大龙说,当时,柴老在端详了许久题迹后连声说,重要发现,重要发现。还表示,弥陀殿保存了许多与南禅寺和广仁王庙大殿的相同特征,更何况,创建时距唐亡仅20多年,有些匠师都还是唐人。所以,一直以来,普遍认为它是一座唐代小殿,也理所当然。此次揭开了它尘封千年的面纱,为它的真实年代找到了证据,不仅是保护工程的一项重要发现,也是建筑史研究的一项重要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