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查询:2018年12月12日

“肥沃中华”做新时代的“中国农夫”

  山西天脊煤化工集团,自诞生之初便被打上深深的时代印记。在上世纪70年代,它以16.5亿元的巨额投资,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是它,改变了我国氮磷肥比例失调的情况;是它,结束了我国复合肥完全依靠进口的历史。
   7年选址,7位副总理先后批示和关注;8年打磨,14载消化吸收;到如今的技术输出,它始终围绕 “用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占世界22%人口”这一宏大命题不断前行。数十年间,有40多人从这里走出,担任了全国各地煤化工企业领导,500多人成为全国煤化工行业技术专家,这里是国内煤化工企业梯队培养基地和技术骨干的练兵场。作为改革开放第一批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如今的天脊硕果累累,再次迈上新征程。
  诞生
  改革开放踏下的坚实脚印
   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改变了世界格局。那一年,周恩来总理对国家计委的报告作出批示:考虑到人民生活、工农业生产和出口援外的需要,可以进口化肥设备。国家燃化部就此发文,决定建设一座30万吨的化肥厂。
   当时“五小”工业格局中,这个重大的国家战略自然需慎之又慎,光是选址就历经7年时间。直到1979年12月28日,谷牧在国家计委、建委呈报的文件上批示:就决定在潞城吧!之后,李先念、康世恩圈阅;余秋里批示同意;薄一波批示完全同意。当时的5位国务院副总理对一个建设项目同时作出批示,这在共和国历史上并不多见。
   选址潞城,引进了德国、日本、法国、挪威等8个国家11项专利技术和设备,建设以煤为原料生产硝酸磷肥的我国第一套大型复合肥企业,这就是山西化肥厂——天脊集团前身。它与上海宝钢、扬子乙烯、葛洲坝等一起被列入国家“六五”重点建设项目,成为改革开放第一批国家重点建设项目。
   4个月后,当由日本、西德引进的三套装置组成的大型车队,从天津塘沽港出发,途经北京、河北、太原等地前往潞城时,这个庞大到史无前例的车队,交给沿途的同样是一个特事特办的政治任务:改造公路30余公里、涵洞1300多个,加固大桥25座,拆除空中障碍3104处,改造高压电力线12条,加宽山间公路弯道36个,铁路道口98个。
   摸着石头过河,决策更要慎之又慎。
   1983年春节前一个月,邓小平在听取关于山西化肥厂的情况汇报后,指示说:“要把大力发展复合肥料作为方针定下来。如果走发展复合肥料的道路,我们就要下决心投资,把复合肥料厂搞上去。”
   也是这一年的夏天,时任国务院副总理万里、李鹏视察山化施工现场,留下了“化工部要把这个厂当成培养煤化工人才的大学校”的叮嘱。12年后,担任国务院总理的李鹏再次到来,面对牛王垴下那闪烁晶亮的如丝管网,那白烟与白云齐飞的场景,他挥笔题写下 “多多生产化肥,支援农业生产”重托。
   这座亚洲最大的以煤为原料的高效复合肥企业终于建成投产,改革开放在上党大地踏下坚实的脚印。
  创业
  百折不挠攻克世界性难题
   天脊的建成投产值得骄傲,却也充满艰难与波折。由于技术不成熟,与国内原料匹配不好等原因,生产线出现一系列“消化不良”和“肠梗阻”,生产陷入敲敲打打、断断续续的尴尬状态。
   合成氨生产,主要有天然气制氨、石油制氨、煤制氨三种。根据我国“缺油少气富煤”的特点,天脊选择大型煤制氨,不仅是超前的,也符合我国和山西实际。但德国鲁奇炉主要用来气化褐煤、生产城市煤气,对生产的连续性要求不太高,而天脊主要使用贫瘦煤,且要求连续、稳定、高负荷运转。加之,当时鲁奇煤制氨工艺大型化生产还是首次提出,没有可借鉴的经验,解决“食物和口味”变化以及容易出现的“肠梗阻”,是天脊人遇到的两个世界性技术难题。
   为了查清并解决工艺流程中出现的纷杂问题,天脊集团开始了设备、生产、技术全套程序,整个流程的创新工作。他们组织工程技术人员,动员了集团所有职工,从每一个技术环节,开展全方位立体攻坚。
   气化炉在原料选用和工艺操作上存在许多未知,便成立生产攻关组,对日耗煤达2500吨的锅炉和气化炉进行了一遍遍的 “大换血”。先后进行了阳泉煤、晋城煤、王庄洗煤和西山官地煤的试验,掌握了各种煤及不同比例混配煤的操作运行规律,稳住源头。针对输灰螺旋经常堵塞的问题,设备厂负责人整天蹲在现场,迎着排灰时四处喷射的粉尘,观察设备运转情况,终于找到了解决扭矩大和不耐磨的对应措施。
   那是一段群情振奋的日子,也是一段荡气回肠的日子。鲁奇炉第一次气化贫瘦煤、鲁奇煤制气第一次生产合成氨,外国人解决不了的两道难题,天脊人以14年坚韧和800多项开发改进,独立完成“大型鲁奇煤制氨工艺技术的开发与应用研究”。
   在天脊集团技术中心,有一本书被奉为至宝。《鲁奇煤加压气化制氨工艺及装置的实践与研究》,这是一本凝聚了广大工程技术人员心血和汗水、记录了天脊人引进消化到技术创新历程的巨著,现在是国内化工行业的百科词典。从制气工艺操作到加压设备维修改进,从变换净化合成操作到设备维修与改进,汽轮机、压缩机,甚至环保经济与发展方面的节能处理等,79篇论文详细阐述了鲁奇炉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难题。“有它在,走遍天下都不怕。”这是天脊集团技术中心主任刘金亮的底气与实力。
   正是形成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体系,让天脊顺利通过了国家验收,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大型鲁奇炉这个难以对付的“外国胃”,服服帖帖、夜以继日地高效运行,超过了日产1000吨合成氨的设计生产能力。
  发展
  紧扣时代脉络的攀登之路
   创新无止境。在不断的技术创新中,天脊又开始了新的奋斗历程。
   适逢中国经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化肥销售从“坐商”变为“行商”,山西化肥厂和许多企业一样,曾一度陷入了困境。他们顺应市场经济的改革大潮,从转换内部管理机制入手,整体改制为山西天脊煤化工集团有限公司,进一步实现主辅分离,初步建立了公司子母体制,实现了母公司轻装前进、子公司自负盈亏。企业采用“模拟法人”制度,将有条件的二级单位全面推向市场,独立核算、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同时还进行了劳动用工制度、分配制度、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使管理水平跃上一个新台阶。
   施肥自古是农耕文明的精华,在刀耕火种的时代,人们就学会将植物焚烧留下养分;到了工业文明时代,化肥行业因化肥而“肥”,但今天,化肥生产者必须要有比使用者更加理性的施肥方式。
   天脊曾有过 “肥沃中华”的广告用语。过去,中华大地因为化肥的普及,粮食产量迈上一个又一个台阶。发展至今,面对土地板结、残留超标等问题,“减肥”成为和当年“增肥”一样的历史责任。天脊立足化肥延伸链条,实施肥化并举战略,相继建成投产了硝铵装置、苯胺装置,继续巩固领先地位。引入大数据智能控制,成立了大数据调度指挥中心,在精准营销、安全管控、环保治理、设备管理、机器代人、成本核算等方面,全面实现了技术创新成果的充分应用。继国内率先提供测土配方施肥的全程解决方案、成立国家级土壤养分分析化验实验室之后,领跑中国化肥行业30年的天脊集团,正在探索新的“肥沃中华”方案,做新时代的“中国农夫”。
   40年,他们累计荣获国家、行业、省市科技成果奖1028项,实现专利发明118项;贡献化肥1956万吨;商标升值数十亿元;获得了首届亿万农村消费者评价农村市场产品信得过金奖;被原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授予化肥行业首家“中国驰名商标”;被原国家质检总局评定为化肥行业首家“中国名牌产品”;荣列第四届“中国复合肥市场自主创新最具价值品牌”行列……
   天脊的攀登之路,是中国复合肥产业的开放之路;天脊的攀登之路,是中国煤化工技术的创新之路;天脊的攀登之路,是企业紧扣时代脉络的发展之路。
  据《山西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