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查询:2020年05月12日

没有校训却有精神的最高学府

  该书深度聚焦中国最高学府北京大学,以深度访谈的形式带领读者走进燕园,与北大原校长林建华、王选夫人陈堃銶、哲学系资深教授楼宇烈、美学家叶朗、燕京学堂院长袁明、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姚洋、管理学者陈春花、法语系主任董强8位北大著名教授、学者一起面对面深入交流。
   笔者从拿到这本书的时候就爱不释手。而读罢全书之后,笔者感觉自己的精神受到了一次洗礼。就像书中李斌所写的感悟那样:“在采访中,这些学者不时闪耀着智慧的光芒。他们的智慧,能让人眼前一亮,或者茅塞顿开。”
   在经历过茅塞顿开的经历之后,回过头来想想,有一点让笔者印象极为深刻,那就是北大这座中国最高学府没有校训。
   新华社《瞭望》新闻周刊常务副总编辑潘燕为该书写了一篇题为《未名何美》的推荐序。她在推荐序中指出:“(李斌)在北大建校120周年之际,和同事一起在进行诸多艰难曲折又颇见心性的采编后,以其新闻人的独到洞察力还能再次发掘出这样一篇篇深刻而深情的文字,道出朴素而深刻的‘未名之美’。”
   笔者也注意到,同样在这本书中,享誉海内外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楼宇烈教授在访谈中也提到了北大没有校训的话题。针对记者提出的“您觉得120年来,北大有没有不变的东西?”这个问题,楼宇烈说:“那就是‘兼容并包、学术自由’。很多东西,到别的大学,你也许听不懂,但是在这里是可以的。”随后,楼宇烈谈道,“北大到现在还没有一个固定的校训。”
   不过,对于“为什么(北大没有校训)?大家不认同吗?”这一问题,楼宇烈很坦诚地说:“我也不知道。这个问题把我问倒了,我还真不清楚。”
   而楼宇烈待在北大已超过一甲子的时间:他1934年出生,1955年考入北大,1960年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后留校任教。
   那么,关于北京没有校训等问题,北京大学校长是怎么说的呢?又是如何解释的呢?
   该书首篇就是对时任北大校长的访谈:《北大是常为新的,是勇往直前的——与北京大学原校长林建华面对面》。在访谈中,林建华主动谈到了校训话题:“北大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学校,没有校训,也没有校歌。过去有过校旗,现在也不用了。就像‘未名湖’一样,一群知识渊博的人给一个湖起名字,最后还是用了‘未名’这个词,就是没有名字。”
   对于没有校训这件事,林建华说:“没有校训,实际上展现出来的是另一种博大。精神和内涵很难用一句话来表达,特别是在现在,更难用一句话或者一个理念把北大的精神概括起来、包容起来。”
   “‘思想自由、兼容并包’,一直是北大坚守的学术传统和精神,直到今天,我们仍然在坚守。我们也有‘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精神传统,这些都是经过历史风雨历练后保留下来的宝贵精神财富。但我更喜欢鲁迅先生讲的那句话:‘北大是常为新的,改进的运动的先锋,要使中国向着好的,往上的道路走。’前半句讲的是北大的社会责任和勇往直前的精神,不论任何艰难困苦、社会变动,它都会努力往前走,往前探索。后半句讲北大的探索和开拓是有方向的,是为了国家、民族和人类的发展进步。我想,这是北大传统的核心和灵魂。”林建华还进一步表示,“我们常说的一句话,当你戴上校徽,你就有一种很庄严的被选择的感觉,这种感觉来自我们对国家、对民族的责任,来自我们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精神。” 文秀

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