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查询:2020年06月09日

中央集权简襄开端水都晋阳微波龙鳞

  本报记者 卢亚/文 胡远嘉/图
  
   春秋战国之际的赵简子、赵襄子父子,在将近一个世纪的政治生涯中,建立了不可磨灭的丰功伟绩,被后人称为“简襄功烈”。中央集权制封建社会的建立,可以说是简襄开其端。
   诸国之乱中,赵襄子选择了“民必和”山水秀美的晋阳城作为根据地,推进立法、革新亩制、调整赋税,加速了春秋战国时期甚至整个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
  
  中央集权制社会的开端
  
    赵简子,即赵鞅,号志父。他的祖父就是历史上有名的赵氏孤儿赵武。他年轻时就袭爵为卿。从公元前517年算起到公元前458年病故为止,在政治舞台上活跃了六十个春秋。
   儿子赵襄子继承了他的事业,到公元前425年病故为止,也超过了三十三个春秋。
   从公元前517年到425年的这九十多年,正是我国历史上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的伟大变革时代,简襄父子又是具有开拓精神的改革者。中央集权制封建社会的建立,可以说简襄开其端,魏文侯秦孝公踵其后,秦始皇总其成。“简襄功烈”可谓大矣。
   赵鞅浇铸了战国时代近200年灿烂的赵文化基业。晋自西周初年立国,即奉行“启以夏政,疆以戎索”的基本国策,具有融合不同民族文化的传统。赵鞅、赵襄子两代改革后,进一步发扬光大了晋“观事而制法,因事而制礼”的优秀传统,使赵文化含有“中原古文化的农耕文明和北方古文化的草原文明”二位一体的典型特征,在经济、军事、文化、商业、建筑等方面以其鲜明的风格丰富和发展了中华民族的古代文化。
  
  加速中国历史发展进程
  
    赵鞅执政时年仅20多岁,在复兴宗室责任感的驱使下,励精图治,终于使赵氏东山再起。他在政治上表现得极为成熟。昭公二十九年(公元前513年),赵鞅、荀寅占领汝滨,令晋国民各出功力,共鼓石为铁,以铸刑鼎,上刻范宣子所用“夷鬼立法”。其核心是倡导“法治”。颁布成文法,具有历史的进步性。它使罪与非罪的标准明确并昭示于众,实际上是对奴隶主“刑不可知,则威不可测”的黑暗恐怖政治的否定,体现了社会进化的要求。
   在经济上,赵鞅革新亩制、调整赋税。春秋末年,适当扩大亩制,有利于农业和地主经济的发展。为此,六卿都突破了“百步为亩”的旧经界,但范氏、中行氏和智氏的亩制不及韩赵魏的亩制大,韩魏的亩制又不及赵的亩制大。赵氏亩制“以百廿步为宽,以二百四十步为长”。同时,赵氏赋税也最轻。孙武分析六家改革,认为赵氏改革是比较成功的,因此“晋国归焉”。
   赵鞅的经济、政治、军事改革措施最为彻底,很少保留奴隶制残余的痕迹,加速了春秋战国时期甚至整个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
  
  十余城邑独选晋阳为根基
  
    春秋晚期,晋国王室逐渐衰落,被智、韩、赵、魏四大显赫家族架空,成为傀儡。赵鞅去世后,按照各大家族执政的原则,智氏族长智瑶登上了执政宝座。
   为了削弱其他三大家族的力量,从而实现独占晋国的目的,智氏打着重振晋国霸业的旗号,要求韩、赵、魏三家分别向晋国王室献出万户封邑来增强晋国国力。韩氏、魏氏畏惧智氏权势,先后献出了万户封邑。但赵氏却拒绝了智氏索取土地的要求。赵襄子也敏锐地感觉到战争即将到来,选择择城备战。
   当时的赵氏有十余座城邑,该选择哪里作为抵抗的最后根据地呢?有人建议选择“近,且城厚”的长子(今山西省长治市长子)或者选择 “仓库实”的邯郸,被赵襄子一一否决。因为在他看来,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不是坚固的城墙,也不是富裕的物质储备,而是百姓的团结和支持。按照这一思路,赵襄子最后选择了“民必和”的晋阳。
  
  风景如画曾是“天府之国”
  
    近年来,在晋阳古城遗址的考古工作中,发现了一些水利系统,有引水渠、排水渠,还有修筑考究的水井,从中能够看出当年晋阳古城内水道的曲折回环。通过其中的引水渠,引来了清澈的晋水,从而造就了晋阳古城的美丽富饶。
   “并州汾上阁,登临似吴阊,贯郭河通路,绕村水逼乡”“千家溉禾稻,满目江南田”“思归若汾水,无日不悠悠”这些诗歌中所展现的如江南画卷般的美景,说的都是晋阳古城。而这些美的来源就是一条绵延不绝、无比清澈的泉水——晋水。晋水从晋祠“难老泉”中汩汩涌出,是晋阳古城的生命之水。
   2013年5月-9月,晋阳古城遗址考古队在晋源镇康培集团苗圃内进行了一次发掘,在发掘城墙部分时发现了一条东西向的引水渠。这条水渠东西向横穿城墙,向东延伸至城内被另一条南北向的水渠打破,全长约18.1米。据考古专家判断,这条位于晋阳古城遗址一号建筑基址上的水渠应该是唐代建造并使用的。
   后来,在晋阳古城遗址的二号建筑基址上也发掘出了一些水利系统。此外,在西城墙的外面还有一条40米宽的护城河,护城河的历代水也是晋水。晋水从晋祠引出后到达金胜村、董茹村,灌溉西山下的农田。晋阳城借晋水修成西城墙的护城河;而东城墙的护城河则依赖于汾水;南部的护城河可能也是晋水,属于晋水南边的一支;北城墙的护城河则借助于西山的一些河流,最后汇入汾河。
  
  以水为主媲美江南水乡
  
    水系发达了,景色自然美如画。据《新唐书·地理志》载,当时的晋阳城:“左汾右晋,潜丘在中……”城市由西城、中城、东城组成,中城更是跨水联堞,建成水上都市。城中设有固定的市场,城内各个区域间条块分割、界限分明,高墙将城与坊、坊与市之间彼此隔开。可以说,唐代整个晋阳城的城市面貌是以水为主的。
   汾水自北向南流过,它不但能调节城市气候、美化城市环境,而且承担着城市排污和漕运交通。晋水是晋阳城的主要水源,河水在城中穿梭,并架河槽注入东城。古城中河渠纵横、绿树成荫,建筑鳞次栉比、富丽堂皇。可以说,晋阳城兼具中国北方恢弘大气与江南秀丽山水之美于一体。
   诗人李白在《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中写道:“时时出向城西曲,晋祠流水如碧玉。浮舟弄水箫鼓鸣,微波龙鳞莎草绿”。范仲淹来到晋祠时也发出“神哉叔虞庙,地胜出嘉泉。一源其澄静,数步忽潺湲。此异孰可穷,观者增恭虔。锦鳞无敢钓,长生同水仙。千家溉禾稻,满目江乡田”的感慨。这样的晋阳城完全可以与江南水乡媲美。
   明太原县城创建于明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是坐落在晋阳古城遗址上的一座明代早期县城,其范围北起北城墙,南至龙天庙,西起西城墙,东至县城东门,总面积118公顷,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被世人称作“凤凰城”。古城复兴将打造集休闲观赏、民俗风情、游客参与等于一体的综合性 “古晋阳历史文化旅游区”。

P1 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