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查询:2020年06月15日

不能让“假留学生”破坏公平

  近日,教育部发布《关于规范我高等学校接受国际学生有关工作的通知》,引发广泛关注。概因《通知》剑指“国际高考移民”,明确规定了父母双方或一方为中国公民并定居在外国,本人出生时即具有外国国籍的学生,申请作为国际学生进入我高等学校本专科阶段学习,除符合学校的其他报名资格外,还应持有有效的外国护照或国籍证明文件4年(含)以上,且最近4年之内有在外国实际居住2年以上的记录。
   留学生指标是评价大学国际化水平的重要指标,国内不少高校为了扩大留学生规模,在招收留学生时门槛过低——入学考题简单、不笔试只面试,还发放大笔奖学金。于是,一些“头脑灵活”的家长便钻空子,以各种方式让自己孩子成为“外国人”,但却在中国境内接受基础教育,后又以留学生身份轻松上大学。因为身份不同,“假留学生”不仅在录取上获得了极大的优待,在学费、住宿、奖学金等方面也获得了很好的照顾,引发了比较大的争议。这不单破坏了教育公平,也有违国家留学生政策的初衷,且不见得就一定能提升大学的国际化水平。
   早在2009年,教育部就曾出台相关通知,对中国公民移民外国后作为国际学生进入我高等学校本专科阶段学习的资格作出明确要求。但是,随着一些国家移民政策的放开放宽,原有的门槛已不足以限制想要跨过国内高考的家长和学生。一些教育机构甚至视“国际高考移民”为“风口”,打出了“200分就能上‘211’大学”的宣传语来吸引家长。现实是否如宣传语说的一样,尚待求证,但远低于国内考生则是事实。正是基于这种不公平现象,在今年全国两会上,有政协委员就提交了规范外国留学生招生政策、防范“国际高考移民”的建议。如今教育部的通知,不失为对委员建议的正面回应。“假留学生”问题确实该整治了!
   除了这一通知,教育部上月还有一纸通知值得关注。在这份教党〔2020〕27号通知中,明确要求部属各高等学校严格执行《学校招收和培养国际学生管理办法》《来华留学生高等教育质量规范(试行)》的各项要求,不盲目追求国际化指标和来华留学生规模。这是对一些高校招收培养留学生“重量不重质”的及时纠偏。根据教育国际化的共识,高度国际化是世界一流大学的重要特征,其研究生中留学生比例占20%以上,高等学校和地方政府面临着留学生规模数字的指标压力。2019年来华留学教育的财政预算为39.2亿元,比2018年增长18.1%,留学生数量与高校财政拨款的正向关系以及自费留学生学费收入等进一步驱动数量和规模的递增,却也导致留学生入学门槛不断下降,培养质量也随之下降。
   教育部关于留学生的这两个通知,非常及时,切中肯綮。但关键之关键,还在各个高校要把好关口,严格招生审核、过程管理和评审制度,建立规范的管理体系和工作流程。其实,问题并不难发现,但如果假装看不见,再多的通知恐也无济于事。但愿这一次能彻底解决! 据《南方日报》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