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查询:2020年06月16日

滴翠流霞魏都平城映照一代鲜卑骄子

  本报记者 卢亚
  
   这是一位幼承帝位,少年登基,在南北朝时期几十个君王中,真正有所作为,并在历史上产生深刻影响的改革家。他就是北魏孝文帝拓跋宏,中国历史上有雄才大略的政治家。
   他在位期间,大力推行汉化改革,推进中国历史从草原文明跨入农耕文明走出了实质性的一步,被誉为鲜卑骄子。
   古都平城,也就是今天的山西大同,双阙万仞,九衢四达,道不尽一代伟人功勋。云冈“第一伟窟”诉不完少年帝王成长艰辛。
  
  年仅五岁继位皇帝
  
      北魏孝文帝,原姓拓跋,后改姓元,名宏。北魏皇兴三年(公元469年),不满两周岁的拓跋宏被立为太子。
   他自幼由祖母冯太后抚养,深受汉文化的熏陶。皇兴五年(公元471年)八月,年仅5岁的他便继皇帝位,由冯太后临朝称制。太和十年(公元486年)正月,孝文帝开始处理国事。太和十四年(公元490年)九月,冯太后去世,孝文帝开始亲政。
   孝文帝一生致力于推广汉化改革。首先是从穿衣说话这些风俗习惯上开始的。
   太和十八年(公元494年),孝文帝下诏,禁止鲜卑人穿胡服,一律改穿汉服。次年,又禁止说鲜卑话,一律改说汉话。他还下令将鲜卑复姓改为单姓,如皇族拓跋氏改为元姓,独孤氏改为刘氏,步六孤氏改为陆氏等。此外,孝文帝改革官制和礼乐律令,一律依照魏晋南朝,遵从汉制,十分重视汉文化教育。
   通过这一系列汉化改革,北魏较快地从奴隶制过渡到了封建制。由于汉化改革扩大了其统治基础,社会制度、经济、文化都得到了较快发展,社会矛盾、阶级矛盾也得到缓和。
  
  悲情标签委屈数年
  
      描述孝文帝,有一人不得不提,那就是北魏女枭雄、政治女强人冯太后,北魏文成帝拓跋濬的皇后、孝文帝的嫡祖母。孝文帝推行的一系列改革其实都是冯太后开始并推行的。前几年热播的电视剧《锦绣未央》中李未央的原型便是这位“千古一后”。
   北魏皇兴元年(公元467),第一次临朝听政一年八个月的冯太后不得不“罢令,不听政事”,但以拓跋宏的出生“躬亲抚养”的方式,将未来北魏王朝的皇帝这张牌牢牢控制在自己手中。北魏承明元年(公元476)六月,冯太后被尊为太皇太后再次临朝听政,从此开始掌握北魏王朝最高统治权力达15年之久。
   冯太后死后,孝文帝的寿陵“万年堂”屈尊降成冯太后永固陵的陪陵,从皇后为皇帝陪葬变成了皇帝为太皇太后陪葬。
   太和十八年(公元493)八月,孝文帝辞永固陵。十月下诏开始营建新都洛阳,同月祷告太庙奉迁神主,迁离平城,北魏平城时代画上了句号。
  
  陵园佛寺相互结合
  
    尽管平城画上时代句号,但永固陵却因其独特气质,成为人们去大同旅游必去的文物景点之一。
   永固陵位于山西省大同市镇川乡西寺儿梁山(古称方山)南部,是一处鲜卑文化和汉文化相融合的集墓葬、园林、佛寺为一体的大型陵园遗址,是我国现已发掘的南北朝时期最大的墓葬之一,现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陵园以冯太后陵墓——永固陵为中心,由万年堂、永固石室、思远佛寺、御路灵泉宫、灵泉池等遗址组成,南北长4000米,东西宽1000米,面积两平方公里,陵园与佛寺相结合,在历代帝陵中很有特色。
   永固陵地表圆形封土高22.87米,墓底为方形,墓室砖砌为多室墓,主室建于封土堆中心,由墓道、前室、过道和主室组成。主室平面略呈方形,四角攒尖顶。历史上多次被盗,现存墓室门框上雕有口衔宝珠的朱雀和手捧花蕾的赤足童子,是北魏石雕中的精品。
   万年堂位于永固陵东北一公里处,是孝文帝拓跋宏的衣冠冢,也称“虚宫”。始建于公元491年,圆形封土高13米,墓基呈方形,边长60米,由墓道、前室、甬道、后室四部分组成。永固石室建于方山山顶南端,供守陵和祭祀之用,残存的墙垣遗迹分布广阔,可见当年规模之宏大壮观。
  
  魏都平城塞北重镇
  
   北魏平城,就是今天的山西大同。内长城蜿蜒其南,外长城横卧其北,东连太行,西临黄河,天高云阔,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塞北重镇。
   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水经注》曾描绘平城的秀丽风景:滴翠流霞,川原欲媚,坡草茂盛,群羊点缀……挹其芳澜,郁葱可冷。这是公元四世纪美丽云中郡的真实写照。
   北魏时期,平城是农耕文明与草原文明的分界线。在平城建都后,北魏模仿古都洛阳、长安和邺城,在汉代平城的基础上,大兴土木营造新都,宫殿、园苑、庙台一应俱全。平城国都的建筑规模之巨、数目之繁、布局之严谨、规划之完整前所未有。
   如今的大同古城便是平城的延续,街道上依稀可见当年的辉煌。古城经重新改造修缮之后,体现了历史厚重的同时又重新焕发了生机。
   大同古城如今主要指大同城区,总面积46.13平方公里,是大同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城区内古迹众多,较著名的有古城墙、平城遗址、华严寺、善化寺、九龙壁等,即便是凤临阁等百年餐饮老店也是犹如宫殿般尽显建筑艺术的精湛绝美。古城内大部分古迹保存完好,置身其中,探古、寻景、鉴赏美食均为佳选。
  
  云中八景石窟摩云
  
    北魏在中国历史的文化方面还有着不朽的贡献,那便是开凿云冈石窟,为后世留下旷世的艺术瑰宝。云冈石窟的第五窟和第六窟是毗连一体的一组双窟,是孝文帝分别为父亲和冯太后颂德祈福而开凿的,也是云冈石窟中最精彩、最蔚为壮观、最具代表性的石窟。
   第五窟、第六窟有一组红柱栏、琉璃瓦顶、巍峨高耸、气势非凡的5间4层绕廊木构楼阁,被称为窟檐。这组窟檐建于清顺治八年(公元1651年),是由当时曾任宣大总兵的佟养量募集官资主持修建的。
   这组窟檐建成之后,每当云蒸霞蔚之时,登上佛阁绝顶,环顾上下,雾霭缭绕,佛顶处似接白云,令人生腾云驾雾、飘飘欲仙之感。于是,人们将此处列为云中八美景之一,名曰“石窟摩云”。清朝诗人王度曾赋诗赞道:“耸峰危阁与天齐,俯瞰尘寰处处低,亿万化身开绝嶂,三千法界作丹梯。”
  
  第一伟窟后世传扬
  
   第五窟的洞窟开头为椭圆形的草庐式,分前后两室。经过前室进入后室,洞窟中央一尊两腿双盘的大佛像高达17米,为云冈石窟的第一大佛。大佛着褒衣博带,通肩袈裟,头顶为蓝色的螺髻,佛像面部轮廓清晰,白毫点朱,细眉长目,鼻准方直,双耳垂肩,给人以端庄、肃穆、慈祥之感。
   第六窟之所以被誉为云冈石窟的“第一伟窟”,主要原因一是该洞窟的雕刻技艺极为精湛;二是该洞窟的雕刻内容十分丰富。第六窟四方塔柱上层的立佛为接引佛,整个四壁加上塔柱一共有15尊,和下层大龛的5尊佛像都采用近似圆雕的高浮雕刻法来增加佛像的立体感。
   在中心塔柱上层4个角的4个9层塔柱和上层中心的四方立佛更是采取了具有极高水平的镂空雕刻法。第六窟采用浅浮雕和高浮雕相结合的雕刻手法,表现了1500年前我们祖先的聪明和智慧。在中心塔柱的塔腰和四壁上,独具匠心的先哲利用有限的壁面,用浅浮雕和高浮雕相结合的手法,以块幅浮雕的形式连接排列,形象而生动地雕刻了33幅释迦佛陀本生故事图,把释迦牟尼佛的生平事例展示在了世人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