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查询:2020年06月22日
朔州山阴县岱岳镇移民新村

苦豆豆香包托起甜蜜蜜生活

  本报记者 贺美晓 通讯员 武丽伟
  
   “这个村有点儿特殊,绝大多数村民来自全县各乡镇的贫困村,移民新村中没有一亩可供耕地,没有可供发展的天然资源,更没有大中型企业。”日前,《山西青年报》记者从朔州市山阴县了解到,该县移民新村的村民,靠着缝制香包,圆了早日脱贫致富梦。
   山阴县岱岳镇移民新村位于山阴县城东3公里处,建成于2005年,村中共有638户2500多人。刚成立初期,出于客观实际原因,村里的青年大都外出打工养家,留在村里的是妇女和儿童。
  
  小小香包圆了致富梦
  
   “她们来自各乡镇的偏远山村,文化水平低、技能缺乏,男人们出外打工,她们就留守在家,无事可做。”移民新村主任卫红宇根据村里妇女们擅长做手工活的先天优势,把民间流传了几百年的种苦豆豆、蒸苦豆豆、缝苦豆豆香包这一传统民俗文化拾了起来,2012年开始带领村里的62名中青年妇女办起了以手工编织为主的专业合作社。
   从最初的丝带绣、玉米皮编织、丝网花、串珠、中国结等,做到了如今的苦豆豆香包,让村中的妇女们不出家门就挣到了钱。“最少的每个月也能挣到600到700元,年轻人手麻脚利,有的能挣到2000多元。”卫红宇介绍,小小的苦豆豆香包圆了该村贫困户们的脱贫致富梦。
   解密因身有残疾,平日里全家仅依靠丈夫四处打零工的微薄收入来维持家用。为供养两个孩子上学,早在2019年,解密第一时间联系了村中的众福缘合作社,拿起针线,加入到了缝制香包包的队伍中。心灵手巧的她,在缝制香包包的第一个月,就挣了1000块钱。
   从开始质疑到看见收入,解密的丈夫转变了态度,全力支持解密缝制香包,并加入到缝制香包的队伍当中。夫妻二人一个负责裁布,一个负责针线,两个孩子也利用假期帮忙给香包填装苦豆豆香料。
   全家齐上阵,脱贫致富忙。到了2019年底,一算账,全家人净赚了2万元,收入在合作社里排名第一。
   在接触香包之前,村民胡翠花每天围着锅台转,给孩子们做饭和整理家务,丈夫在外边打工。众福缘合作社成立以后,胡翠花开始学习缝制香包,没想到一发而不可收。
   刻苦学习加上心灵手巧,2014年,胡翠花变身成为“市级工艺美术大师”。随后,胡翠花与其他两名“市级工艺美术大师”、12名手工技能老师,深入山阴各乡镇农村,手把手传授手工技能。她们从灶台边转到了讲台上,赢得了社会地位、赢得了家庭认可,成为自强自立自信的榜样,在她们的鼓舞下,移民新村中上到83岁的老奶奶,下到25岁的小姑娘,人人缝香包,户户奔小康。
  
  打造三晋第一文化产业村
  
   作为村委会主任,卫红宇在发展产业的同时,不忘开展村民思想教育。她组织成立了道德讲堂,让好媳妇、好婆婆、好妯娌、好邻居的事迹传遍了全村;成立了书法班,让村里的孩子们不用花钱就能在假期得到好老师的辅导。“家里的妻子、母亲的素质提高了,家庭就会和谐;家家和谐,村风就会好转。”卫红宇笑着说。
   早在2007年,卫红宇响应山阴县政府移民搬迁号召,从吴马营乡尖山村迁至岱岳镇移民新村,开始负责村卫生室工作。如何能让妇女们不出家门就能通过做手工活挣到钱,成了她追寻的目标。
   2009年,她担任村党支部副书记。随后的两年时间,卫红宇从北京拿回了“布艺贴画”手工活、去河南签订了打火机组装合同,进行来料加工,但是折腾了几年都以赔钱告终。2011年冬天村委会换届选举,卫红宇当选村委会主任。2012年,卫红宇吸取教训,调整创业思路,带领村里的姐妹们办起了以手工编织为主的专业合作社。
   “合作社采取的生产方式以领料回家制作为主。”上岗前,合作社先免费提供技术、原料。培训合格后,签订就业合同。员工根据自己情况进行领料,回家制作。产品按时完成后,合作社以“计件结算工资”,验货合格领取工资。后来,考虑到有些人出行不方便,合作社便改“领料回家”为“上门送技术、上门送原料、上门验收货”的“三上门”服务方式。
   看到大家的香包成品后,卫红宇满怀信心地带着产品与电商平台签订了合同,去五台山、芦芽山、四川峨眉山等旅游胜地找到了销路。随着香包加工基地的成立,“互联网+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让移民新村的村民们看到了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希望。
   2019年,众福缘成立了扶贫车间,吸纳了38名员工,其中包括建档立卡贫困户16名,残疾人6名,低保户2名。随着“雁门香草堂”“众福缘苦豆豆”品牌的成功注册,苦豆豆产品也从香包逐渐发展到了车上用品和居家用品。
   目前,卫红宇开始准备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材料,她决心把该村苦豆豆香包文化产业打造成三晋第一文化产业村的梦想变成现实,让民俗文化焕发时代活力,树立特色品牌,让村民们早日踏上小康致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