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查询:2020年07月01日
山西省希望工程30年援建524所“希望小学”

每所学校都是村里最美的风景

  本报记者 赵云云
  
   上世纪90年代,在山区村落,多数古庙成为孩子们的学校,每一座古庙的历史几乎都超过100年,它过去庇护我们的祖辈,而今还收留着我们的“莘莘学子”。
   这样的现状,让人揪心!办教育首先得有学校,为帮助改善贫困孩子的教学环境,山西希望工程援建“希望小学”项目应运而生,1991年5月25日,山西第一所“希望小学”在静乐县上店村破土奠基,上店人的子孙终于有了宽敞明亮的学堂。
   数据显示,山西省青少年发展基金会自1990年启动实施山西希望工程以来,立项援建“希望小学”524所、“希望医院”2所、“希望工程快乐音乐教室”37个……
   山西省希望工程实施的一系列“希望行动”切实帮助贫困山区的孩子改变了学习环境。
  
  同为明天鼓与呼
  
   静乐县上店村的村民不会忘记,30年前“希望小学”在村里奠基的情形。那一天,连绵不断的霏霏细雨淅沥沥下个不停,五尺大的铁锅里热乎乎的烩菜飘出缕缕香味。
   细雨蒙蒙,浸湿了头发,湿透了衣衫,全村529口人拄锹伫立,期待着那神圣的一刻。他们没法忘记为了他们的子孙,“连顿饭都劝不住”的功臣们。
   张少农,时任省委驻村工作队队长,村里文盲和半文盲达354人的现状让他及六位队员揪心。“扶贫先得扶人”,他和村干部亲自行动,筹措资金13000元,率队员搬砖和泥,与村民一道盖起两大间教室,又出面到县里为学校补充来新教师。村里第一次有了五年级,基本上实行了分式教学,学校有了脚踏风琴、乒乓球、羽毛球。张少农带头为未来的“希望小学”捐款,把自己家里的石英钟作为第一份礼物献出来。
   李亚东,是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的干部。在静乐,他深入西坡崖、神峪口两乡的山庄窝铺,破旧的校舍、失学儿童饥渴的脸庞,使他落泪、动情,省青基会4万元的资助,源于他的亲自体察。
   刘栓俊,是当时村里的年轻村支书。他拿出自家的6000元,为未来的“希望小学”拉来备料,让乡亲们出力流汗,光练嘴不行。
   “希望小学”在山西的实施,深深触动了生活在城市里的孩子们,教师们、家长们和一大批社会人士,以各种方式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推动着“希望小学”工程快速向纵深发展。
  
  为了希望义无反顾
  
   在山西希望工程史上,霍强的名字并不陌生。
   2010年“五四”,霍强以个人的名义捐款25万元,用于山西 “希望小学”的建设,仅4年时间,他通过希望工程建了4所“希望小学”。
   霍强是山西籍广州企业家,创业成功后,家乡的贫困娃是霍强最大的牵挂,从2006年以来,霍强开始帮助家乡的贫困孩子。虽然他现在在广州从事贸易工作,每年回山西的次数也很少,但是,他每年回家乡,都一定要去看看这些孩子们。
   “25万元,就能建一所‘希望小学’,能帮助很多因为贫困失学的孩子上学。”在霍强的心中,有着一个宏伟的蓝图,每年捐款25万元,在山西贫困地区建一所 “希望小学”,一直持续下去。
   “企业的成长离不开社会的支持,行善是对社会的一种回报方式。”这是每一位为富行善者共同的声音。
   在山西阳泉,提起宋根栋,很多人马上会把他和“希望小学”联系起来。
   十几年来,宋根栋坚持默默奉献于公益事业,投入近500万元,先后援建了8所“耀良希望小学”。
   谈及捐建“希望小学”的心路历程,宋根栋回忆,十几年前的一天,他回到村里的小学,看到教学环境很差。“看着孩子们每天在破旧的课桌上学习写字,我特别希望孩子们能有个好的学习环境。”他说。于是,他主动出资4万多元,用于修整教室,解决了教室屋顶漏水的问题,并给孩子们重新配置了课桌。看着孩子们开心的笑容,他内心的喜悦无以言表。
   “治穷先治愚。多一座学校,农村致富就多一分希望。”宋根栋说。于是,他开始援建“希望小学”。
   宋根栋还有一个名字叫“耀良”,于是他为援建的学校起名 “耀良希望小学”。2010年至2012年,他在郊区分别捐助40万元,建起了3所“耀良希望小学”;2013年,第4所“耀良希望小学”在长治市壶关县建立;2014年,第5所“耀良希望小学”在朔州市应县建立;2015年,第6所“耀良希望小学”在甘肃省平凉市建立;2015年,第7所“耀良希望小学”在新疆吉木乃县建立;2017年,第8所“耀良希望小学”在盂县建立。
   在我省希望工程30年中,还有很多未曾公开姓名的成功人士,他们做慈善不要求被曝光,让孩子们能在宽敞的教室里上课,成为他们最大的愿望。
   山西省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相关负责人表示,我省希望工程自1990年起,共援建“希望小学”524所,在社会各界人士的关切下,“希望小学”的建筑物常常是贫困乡村中的一道靓丽风景,是贫困学子们爱心求学的庇护所。
   如今,“希望小学”已成为希望工程“救助——发展”模式以及农村社区文化建设的实践平台和示范基地,成为我省农村贫困地区基础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