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查询:2020年07月03日
中国“氢弹之父”隐姓埋名28年

亏欠妻女一生,却从未对不起国家!

  从第一颗原子弹到氢弹:美国用了七年零三个月;苏联用了六年零三个月;英国用了四年零七个月;法国用了八年六个月;而中国,仅仅用了两年零八个月。
      “于敏填补了中国原子核理论的空白。” ——钱三强
   “有弹无枪,是为无用!”
  ——于敏
   “我这一生亏欠了妻子,亏欠了子女,却唯独没有亏欠国家。”
  ——于敏
   “一个现代化的国家没有自己的核力量,就不能有真正的独立。一个人的名字,早晚是要没有的,能把微薄的力量融进祖国的强盛之中,足可自慰。”
  ——于敏
      “是可忍孰不可忍!”一句话将老一辈科学家推上了微博热搜,他们的骨气令今天的青年人动容。说这话的,正是中国“氢弹之父”于敏。
   半个多世纪以前,于敏主持研发的“氢弹构型”方案,为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立下汗马功劳。
   没有喝一滴“洋墨水”,这位“国产土专家1号”在茫茫戈壁隐姓埋名数十载,誓将一生献宏谋。
   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玻尔评价其为“中国氢弹之父”。
   目前,全世界仅有两种氢弹构型,其一为美国的“T-U构型”,其二为由先生名字命名的“于敏构型”。
   九十三载人生沧桑,六十八年氢弹沉浮。“于敏”,这个曾经被写进“绝密档案”28年的名字,承载了中国氢弹核武器事业的全部历史。
  
  01
   “十、九、八……三、两、幺,起爆!”
  
   1964年10月19日,随着罗布泊一声巨响,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举国欢腾,世界震动。
   但是,彼时身在中国近代物理研究所的于敏却无暇庆祝,而是接受了一项秘密任务:作为建立在原子弹基础之上的氢弹实验,可以开始了!
   1926年8月16日,于敏出生于河北省宁河县(今天津市宁河区)芦台镇的一户普通人家。
   十二三岁的年纪,一辆日军的吉普车直愣愣地冲向于敏,再一个急转,扬长而去。戏耍一般,将污水泥垢溅在他的脸上。那一刻,于敏攥紧的拳头里,有尊严、有国家、有未来。
   1944年,18岁的于敏不负众望,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北京大学工学院。
   一次,代数考试,题目刁钻,数学系“尖子生”才勉强得了60分,而物理学的于敏却考了100分,轰动全校。所谓天才,初露锋芒。
   1950年11月30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朝鲜战场上使美军阵营节节败退,大洋彼岸的美国总统杜鲁门扬言,“积极考虑在朝鲜战场使用原子弹。”
   于敏不知,从那一刻起,他的人生已经与国家命运紧紧相连。
   60天前,中国“核司令”程开甲先生逝世,开甲先生是中国核武试验开疆拓土的英雄,而为此填补国内原子核理论空白的,正是时年25岁的于敏。
   1951年,一间秘密办公室,8个人在演算纸和算盘之间艰难穿行,年轻的于敏挑起了整个国家的重担。
   1961年,中国第一部原子核理论专著——《原子核理论讲义》,在于敏等人的编写下,顺利出版。
   从25岁到35岁,于敏将人生中最美好的十年,化作285页中国核武原始资料。
  
  02
  
   1961年,苏联试爆氢弹“沙皇炸弹”,威力相当于美国在日本扔下原子弹的3846倍!一时震惊世界,舆论哗然!
   彼时,中苏关系破裂。杜鲁门再度喊话:“决不能让中国搞氢弹!”
   那一年,与原子弹的拉锯鏖战正酣的于敏,接受了“中国原子弹之父”钱三强先生对他的第二次重任:“经上级批准,由你作为副部长,领导和参与氢弹理论的预先研究工作。”
   上不告父母,下不告妻儿。从接受这份任务开始,于敏的名字和他从事的事业一起成为国家最高机密。
   如果说原子弹研究尚有苏联先人成果可供参考,那么氢弹就是白纸一张,而于敏也从未涉足于此。
   彼时有人说,“他是个不知天高地厚的人。”
   但是,就是在这张白纸上,于敏第一次让世界看见真正的“中国速度”。
   1964年,随着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周恩来总理立即部署:一定在1968年之前进行氢弹装置爆炸试验!
   一年之后,于敏背起堆积如山的演算数据,带领一众科研人员赶赴上海“百日会战”。
   彼时,上海有中国唯一运算5万次的计算机。然而,95%的时间要先保证原子弹设计的运算,留给氢弹的时间只有5%,且多在深夜。
   峥嵘岁月稠,那些用算盘、计算尺测量出的日日夜夜,每一秒都作数。
   最终,一个黎明前的深夜,身在北京的邓稼先接到于敏激动的电话,也就是那段传奇的秘密暗语——
   于:我们几个人去打了一次猎,打上了一只松鼠。(发现有效氢弹构型!)
   邓:你们美美地的吃上了一顿野味?(你确定?)
   于:不,现在还不能把他煮熟,要留作标本。我们有心气地发现,他身体结构特别,需要做进一步的解剖研究,可是我们人手不够。(基本确定,但是要进一步研究!)
   邓:好,我立即赶到你那里去。
   1967年,6月17日,罗布泊又一声巨响,大漠上空同时升起两个太阳,两朵蘑菇云拔地而起。
   我国第一颗氢弹空投爆炸试验成功!
   于敏说:“当初设计是百万吨左右,而实际的爆炸当量是320万吨。”
   重洋之外,同样在进行氢弹研究的法国随之震动,时任法国总统戴高乐拍桌震怒:“为什么让中国人抢在前面?”
   西方科学家说:“中国闪电般的进步,神话般不可思议。”
   他们不知,传奇般的中国速度背后,是一个无名者的不舍昼夜。
   彼时,距离“于敏”这个名字被公之于众还有二十一年……
  
  03
  
    在四川绵阳的深山,有一个口口相传的神秘禁区,当地百姓们说:这里是研制中国核武器的地方!在氢弹试验成功后,1969年,于敏带领团队来到了这里开启了“氢弹武器化”研究的新征程。
   征途漫漫,肉体凡胎只可以命相搏。7年间,于敏曾三次与死神擦肩而过。
   1969年初,沉重的精神压力和过度的劳累,让他的胃病日益加重。由于操劳过度和心力交瘁,于敏在工作现场几至休克,经医生抢救方转危为安。出院后,于敏不顾身体,再赴西北。
   由于连年都处在极度疲劳之中,1973年于敏在返回北京的列车上开始便血。在急诊室输液时,于敏再一次休克在病床上。
   生命诚可贵,祖国不可欺。病床之上的他清楚地意识到,走在氢弹研究前列的美国人一定会促成“全面禁止核武研究”。
   1986年,于敏同垂危之际的邓稼先先生一起斟字酌句地写下了《关于中国核武器发展的建议书》:建议在世界全面禁止核试验前,加快中国的核试验步伐。
   此后数十载,国之重担,他一力挑起。
   1996年7月29日,当国之重任终成现实,中国郑重向全世界宣布:从1996年7月30日起中国暂停核试验。
   42天后,联合国大会以压倒多数票通过了《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是于敏的战略眼光,为我国争取了二十年宝贵的核试验时间。
   1999年9月,于敏荣获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的“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从1951年开始核武研究,到1999年接受嘉奖,半辈子隐姓埋名。晚年时分,于老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旁若无人地望着窗外西南的方向:“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死而后已……”
  
  04
  
   一生为国披甲铸,百年伟业泽人间。国家,是他一生的追随;家庭,是他一世的愧疚。
   儿子说:“我父亲常常失踪,很少回家。回家也总是身在书房,心在西南。”
   2012年,于敏的爱人孙玉芹离世,“她是过度劳累走的!她照顾了我55年啊!”
   女儿说:“他总是一个人呆在房间看着我母亲的相片,睹物思人。”
   提起妻子,曾经一腔报国热血都在那一刻化为绕指柔:“惟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
   他爱她,在墓碑前的喃喃自语;他爱她,在餐桌之上的一副空碗筷;他爱她,在每个悲愧交集的深深黑夜。
   如今,先生千古,若是世上真有佛祖怜惜,下辈子,请让他只做她一个人的英雄。
  据中央电视台《大家》

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