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查询:2020年07月15日

一家三代结缘希望工程献爱心

  ◆姓名:牛钦垚
  ◆身份:学生
  ◆事迹:从一岁过生日时父母代为捐款,到11岁过生日时开始主动提出要和爸爸妈妈一起去山西省希望工程捐款,今年12岁的牛钦垚已累计为希望工程捐款一万余元。牛钦垚说,她最喜欢的一句话就是,人而不信,不知其可也,他们一家也会一直持续关注希望工程。她希望用微薄之力,帮助更多有困难的人,用实际行动影响周围更多的人关注希望工程,关注失学儿童,传递爱心。
  
  本报记者 赵云云
  
   从一岁过生日时父母代为捐款,到11岁过生日时开始主动提出要和爸爸妈妈一起去山西省希望工程捐款,今年12岁的牛钦垚累计为希望工程捐款一万余元,所有捐款都是她的压岁钱和平时攒下的零花钱。
  
  26年前的“希望情缘”
  
   事实上,在牛钦垚出生前,她的父亲牛斌就已和山西希望工程结缘。缘分是从1994年第一次在电视上看到希望工程的公益广告开始的。当时,省希望办在山西电视台做的一则公益广告引起了王爱勤一家人的关注。广告中,一名失学的放羊娃让人心疼得落泪。为帮助这个孩子重新走进校园,王爱勤一家找到电视台表示愿意资助,可电视台工作人员说,这个孩子早已被节目组的工作人员“承包”了,大家将一直资助孩子上完大学。王爱勤闻听此言没有放弃,而是通过电视台找到省希望办,表达了自己和家人的捐助意愿。也就是从那时起,王爱勤和老伴牛国强带着14岁的儿子牛斌开始了一个家庭与省希望办的“希望情缘”。
   生活中,王爱勤一家十分节俭。尽管儿子牛斌是独生子,可父母从不娇惯。王爱勤说,当初约定每年除夕前带儿子到省希望办捐款资助贫困儿童,为的就是让孩子学会感恩,学会关爱他人。牛斌没有令父母失望,小小年纪便懂得照顾父母、体恤大人的辛苦。上大学期间,牛斌到外地实习,别的同学渴了买瓶饮料喝,他却把别人丢掉的饮料瓶洗干净,然后装上晾好的白开水随身带上。
   王爱勤说,这些年家庭经济并不困难,只是孩子从小养成了勤俭节约和帮助他人的好习惯,虽然自己过得简朴,但在帮助别人的时候从不吝啬。2008年,牛斌有了自己的下一代。想起父母平时的教育,也为今后更好地教育女儿,他和妻子商定,从孩子出生开始,捐款人改为女儿垚垚,捐款时间也以孩子的生日为准。牛钦垚的妈妈郭燕萍告诉记者:“今年是垚垚第12次为希望工程捐款。去年生日前,想起的第一件事就是为希望工程捐款。现在,去希望工程捐款已经成了一种习惯。”
   对此,牛钦垚说,她最喜欢的一句话就是,人而不信,不知其可也,他们一家也会一直持续关注希望工程。她希望用微薄之力,帮助更多有困难的人,用实际行动影响周围更多的人关注希望工程,关注失学儿童,传递爱心。
   提起孩子生日当天去希望工程捐款的事,郭燕萍说,孩子点点滴滴的成长都离不开爷爷奶奶的德行教育。老人总说,中国很大,还有很多偏远地区的小朋友上不起学,没有自家这么好的生活条件。人要在自己有余力的时候,去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帮助别人,就是快乐自己!
  
  做公益不求回报
  
   王爱勤夫妇都是企业退休职工,经营着一家瓷器商店。每到过年时,老两口总喜欢出去旅游。
   这几年,从中国西部的甘肃、西藏,到周边的泰国、印度,再到俄罗斯、瑞士,就连中东的以色列、埃及等国家,他们都曾涉足。旅游途中,无论在国内还是在国外,王爱勤夫妇依然喜欢扶危济困,做好事。
   她说,出去看世界时,更能体会到国家越来越强大,国民越来越富足,可这不光是说在嘴上,作为普通人要通过做好事、帮助人,来彰显中国人的精神和品格。帮麦积山农民捡拾掉落的麦穗归仓,帮贫困地区女童重返学堂,帮素不相识患有眼疾的藏区同胞买药……只要是在自己能力范围之内,只要是能帮得上一点儿忙,王爱勤和家人都会不遗余力。郭燕萍说,这些年,在为希望工程捐款的过程中,对她的心灵建设和“三观”的塑造都有很深的影响,这些对她的成长有非常大的帮助。
   转眼26年过去了,26年来,从不指定资助对象,也从不苛求受助者的任何回报,只要一到时间就将善款准时送到省希望工程办公室,目的和希望只有一个:让山区里的孩子都有学上。26年来,当年的一家三口已变成现在的一家五口,从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到12岁的牛钦垚,“希望工程”四个字一直是全家人最牵挂的字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