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查询:2020年07月22日

2020年山西大学采写实践团出征

135名学子用笔描绘家乡发展成就
  本报记者 王丽娟
  
  “真实而鲜活的中国故事就在基层,只有大胆走向基层,才能在实践中解决成长烦恼,讲好中国故事,担起青春使命。”2020年山西大学家乡发展成就采写实践团第6分团队员、历史文化学院2019级本科生施徐洋在出征仪式上说。
   7月17日晚,山西大学家乡发展成就采写实践团举行了线上出征仪式。经过集训,7月22日,全校17个学院的135名同学将以手中的笔描绘家乡的发展成就。
   据了解,此次活动涉及18个省120个县。
  
  再启“实践团”
  
   实践是青年锻炼成长的大学校。2019年,山西大学延伸青年课堂,开设以 “理论学习+实践锻炼+写作训练”为特点的青年理论写作人才培训班,创建“红色精神寻访实践队”开创了全国高校首例,其实践成果入选全国百佳优秀精品范例。
   2020年,山西大学再次以“理论学习+业务培训+实践锻炼+写作训练+成果转化”的实践模式,组成“家乡发展成就采写实践团”。通过宣讲党的政策、采写发展成就、寻访红色精神、传承文明家风、投身家乡建设等活动,把“家乡美 爱国情 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新时代追梦征程,为助力家乡发展贡献青春力量。
   实践团由校团委选派一名副书记担任指导员,并成立临时团支部,按照大区设置分团,分省组建实践队,山西大学红色精神寻访实践队作为总团直属队继续运行。
   实践采访中,以讲好大事喜事,聚焦脱贫攻坚、高质量转型发展、环境保护和乡风民俗,深描家乡发展成就和时代风貌;以讲好真人真事,采访党员、干部、劳模、最美人物、扶贫工作队员等各行业典型,探寻家乡群众履职敬业、奋斗圆梦的精神力量;以讲好学术故事,突出专业特色和差异化视角,写出调查报告、学术论文等研究性作品,理解发展成就的制度优越性和历史必然性。
  
  寻访文化遗存
  
   在去年的实践活动中,由14个院系29名“学霸”组成的实践队,经过20天160余人次入户深度访谈,写下了151万字的作品。今年访“五老”(老红军、老八路、老解放、老接头户、老游击队员等),写“四史”(村史、家史、社区史、扶贫史等)依旧是采访的重点,实践人员要将红色人物群像和精神图谱倾注于笔端。同时,搜集红色文献,去家乡档案史志部门,以革命历史文献为重点,检索调阅,理清红色文化历史脉络。在采访中,要注重场域体验,参观革命旧址、纪念馆、烈士陵园等红色场所,创新开展主题团日活动,通过仪式感召接受“沉浸式”精神洗礼。
   除了采访红色故事,学校还要求实践队员注重资料抢救,协助长辈系统搜集反映家庭变迁的家谱、地契、鱼鳞册、老照片、老课本、各类票证、实物器件和纸质资料,留住岁月、留住文化。规范建档立卷,接受公共史学简要培训,分类归档,造册登记,避免遗失,方便取用,服务家庭生活实际需要。在家风传承方面,挖掘档案背后的故事,与父母一道抚今追昔,展望将来,从家庭变迁史、长辈奋斗史和父母爱情故事中探寻奋进新时代的精神动力。
  
  动态开展交流
  
   今年的实践采访团推出实践故事“漂流瓶”,围绕实践团所获所得,写作实践日记和心得体会,以分团为单位动态开展微分享交流。打造红色故事 “大篷车”,遴选主题鲜明、内容精彩、情节生动的鲜活故事,组建轻骑兵、微网红、微宣讲员队伍,返校后借助班会、主题团日、青媒座谈会、宿舍“卧谈会”和网络阵地巡回分享,用真人真事和真情实感唱响主旋律、壮大正能量。
   团委要求每一位实践团成员要围绕实践期间写作的新闻稿件,在结对交流中互相切磋、共同提高。组织座谈分享,围绕团属媒体创意策划、项目实施、体制改革等方面畅谈经验得失。以校共青团宣传思想工作大局和团属媒体融合发展,聚焦增强“四力”,坚持问题导向,探索开展学术论坛和业务研讨。
   让青春留印迹,让采访变美丽。实践团还以“青春随手拍”发动实践团全体成员积极创作主题鲜明、形式新颖的照片及短视频等作品,让家乡更靓丽、祖国河山更壮美。鼓励成员结合专业特长,运用多样化体裁、题材和形式,创作生产海报、书画、诗歌、散文、剧本、动漫、微电影等文化产品。
   “只有走下基层,把发展成就观察到位,在社会实践一线阵地才能锻造青年媒体人才和青年理论写作人才。”校团委副书记、总团指导员郭佩祥对《山西青年报》记者说。

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