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查询:2020年07月31日

科学家“奶爸”上瘾做科普

  王元卓太忙了,“每天至少要做 50件事”。
   他是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持多项重要科研项目,就算在办公楼里,有时一天也要走 1万多步。作为中国早期专注于大数据研究的科研人员,他获得过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并且在郑州成立了中科院
  计算所大数据研究院,经常在北京和郑州之间奔波。采访到一半,急 促的应答间隙传来几声为难的叹息,“我一会儿还要赶火车,郑州还有 100多人在等我。”
   工作之外,王元卓还是两个女儿的爸爸,而且是位“海淀爸爸”。海淀家长是怎样的?有人问,孩子4岁英文词汇量只有 1500够吗?有人答,在美国肯定够了,在海淀肯定不够。北京海淀区的家长,有不少都是养育焦虑急先锋。在这个氛围中,王元卓利用各种碎片时间摸索出一种不焦虑的“育女心经”,
   “培养女儿是我的日常职责”,也是他做科普的起点。前不久,这位科学家在百忙之中出版了一本科幻电影科普手绘——《科学家奶爸的宇宙手绘》。
   这是他第二次因为做科普引起轰动。在近期的“首都科学讲堂”上, 王元卓揭开了科普“上瘾”的原因。
   2019年,王元卓因为随手为女儿画的几幅《流浪地球》科普手绘,登上微博热搜,人称“硬核科学家奶爸”。“我研究大数据的一篇论文,用了 7年的时间,被下载 7万多次,而这在科学界已经是非常难得的了。但那几幅手绘,短短几天就获得了1亿多的阅读量。”王元卓告诉记者,那件事对他触动很大:“我深切地感受到大家对科学家做科普的认可。”2019年,他因此获得了科普中国“十大科学传播人物”。
   王元卓喜欢创造,并且是以各种形式。他上中学时最开心的事就是考试,因为考试完就能把书包一扔,全心做机器人,“当年做过很多机器人,有投币机器人,有能变形的,有投弹的……”他认为创造力对于一个人至关重要。而创造力与具体做什么无关,可以是做手工,写文章,画画,搞科研。重要的是,“我们要拥有确定目标,产生创意,制订方案,具体实施,学习技能,产
  出成果,进行展示的能力”。
   科普也是一种创造。最初,王元卓的科普主要面向女儿和女儿的同学们,目的是丰富亲子活动。
   几年前,他和女儿一起制作了三代家庭机器人,以电影《机器人总动员》中的瓦力为原型。他们的瓦力不但酷似电影角色,还能背唐诗,能交流,家人出行时甚至可以远程遥控瓦力在家里巡逻。
   有人要说,他是科学家,普通人能做到吗?“我只能说我不傻,但也不比别人聪明。”王元卓说,关键在于是否愿意去做,“女孩子买衣 服也要淘,我买上百个机器人元器件也要淘。”
   “还有一点很重要,学习能力。”王元卓自信什么东西都能学会。各种球类运动、画画、书法、做风筝、做蛋糕、剪窗花……什么东西他都敢学,而且学着学着又开始自己创造,“别人都那么画,我这么画行不行呢”。正因如此,才有了他的第一本科幻电影科普绘本。耳濡目染下,他的两个女儿也继承了乐于学习的习惯,王元卓画画时,女儿也铺开纸坐在对面涂鸦。
   拥有了创造力和学习能力,王元卓从一个平凡的 “海淀爸爸”变成一个“难以复制”的“硬核科学家奶爸”,他想尝试一种独特的科普方式。
   当下已经有不少科普内容,他为什么还要做?“因为符合孩子的需求”。王元卓的科普思路基本可以概括为:从孩子中来,到孩子中去。
   一方面,他了解孩子对科普的需要,“我的女儿在班级里征集大家最关心的科学问题,我们一起做成问卷,再发到小朋友手中做调查,这样就了解了孩子的视角”。
   另一方面,他相信培养儿童的思维能力,能使孩子受益终身,而科普正好是一个合适的教育载体。“思维方式>成绩”,是王元卓“育女心经”的核心要义之一,做科普自然也少不了“老父亲”的“私心”。他喜欢用科学问题诱孩深入,引孩思考。
   王元卓举了一个例子:为什么地球要流浪?因为太阳进行核聚变释放了能量,最后变成红巨星,要吞没地球。那太阳到底会怎么变化?我会说太阳能生存 100亿年,现在已经生活了 46亿年,小朋友们算算它还要多久会变成红巨星?变成红巨星后它的半径有多大,是不是能把地球包住?地球能不能不流浪?我们知道受太阳风影响,每年地球会远离太阳几厘米,那 50多亿年后,太阳会离地球多远?是
   不是地球可能不用“逃跑”?我没有变出新知识来,而是把孩子最关心的问题,用知识点串了起来。”王元卓做科普的“私心”,就是科技教育。
   他一直认为,科技教育不应聚焦培养“熟练工”,而应该是培养“创造力”,这与思维方式紧密相连。
   他想将自己的科技教育思路分享给更多人。自从 2019年《流浪地球》手绘大热,他就计划手绘《科幻电影中的科学》系列,3部手绘科普图书手绘,包含 10部经典的科幻电影,手绘讲解 100个孩子们关心的知识点。在王元卓的三年计划和十年计划里,他仍然要做科普,尽管他只能在哄孩子睡觉之后,和出差的火车、飞机上抽出时间。
   有人觉得搞科研的人花时间做科普是“不务正业”,王元卓到底图啥?
   他回答:“我做科普的动力是因为有更多孩子需要。做科普的回报,就是让更多人知道。”
  据《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