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查询:2020年08月12日

脱贫攻坚路上的践行者

  本报记者 张云鹏
  
   在晋中市和顺县松烟镇七里滩村,有这样“一家人”,他们是晋中市工商联副主席霍晋中、晋中团市委青年信息中心副主任黄涛和晋中团市委青年发展部部长张毅鹏。他们离开了原来的岗位,放下了自己的小家,毫无怨言地扎根山区。他们以党支部为核心进行组织建设,依托帮扶工作队、帮扶责任人和七里滩党员,发挥干部带头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突出党建引领,引导群众勤劳致富……他们是脱贫攻坚的践行者。近日,记者走进这个坐落于太行山里的小山村,跟随晋中市工商联和晋中团市委驻七里滩村工作队的扶贫干部,看看七里滩村发生了哪些改变。
  
  三个“想不到”
  
   在七里滩驻村扶贫的日子里,每个驻村扶贫干部都把自己变成了一个地道的七里滩人。
   2016年,根据晋中市委市政府的要求,晋中市工商联和晋中团市委组建了驻七里滩村扶贫工作队。进驻当天,霍晋中、黄涛和张毅鹏就带着铺盖被褥、锅碗瓢盆住进了村里。当天还没来得及休息,他们就走访入户了解情况。
   “想不到工作量如此大,想不到群众需求如此多,想不到扶贫工作标准如此高。”作为七里滩村第一书记的黄涛,用了三个“想不到”形容自己初来乍到的感受。
   他和其他扶贫队员觉得,肩上担负着更多责任,因为他们是团组织的干部。
   “如何让贫困户脱贫”“如何让扶贫项目能够长久做下去”……这些问题都是他们需要一一解决的。
   对症下药,首先需了解症结所在。一上任,霍晋中、黄涛和张毅鹏便花了3个月时间走访贫困户,掌握第一手情况。他们再通过与老党员、老村干及普通群众的接触,更加深入了解情况,将贫困户中错评、漏评的问题及时加以纠正。“村里贫困户户主基本上都能叫得出名字。”黄涛说。
   走访入户拉近了他们与村民的距离。只要村民有困难,第一时间就会想到驻村扶贫工作队。每天从早忙到晚,忙着调解村民矛盾,忙着回访贫困户,忙着找扶贫项目,他们常常忙到夜里11点才能休息。家住晋中市榆次区的他们,一个月才回家两次,回去经常接到通知要在家里加班,妻子免不了要埋怨。
  
  解村民“心病”
  
   七里滩村位于太行山间,地势险峻,是典型的深山区。2016年以前,七里滩村的村民想要出村,只能走一条泥巴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一下大雨,七里滩村就和外界几乎断了联系,车进不来也出不去。交通不便,一直是村民的一块“心病”。
   对于村民们迫切要求改善的道路、通讯、电力等基础设施问题,驻村扶贫工作队队员与村干部步行一天,实地查看道路情况。在他们的努力之下,道路畅通了,信号满格了,断电也鲜有发生了。
   如今,从和顺县城前往七里滩村的路上,已不见尘土飞扬的泥巴路,取而代之的是新修建的盘山水泥路。记者在采访的路上看到,七里滩村全村的路面硬化已经完成。宽阔的水泥路,通向了家家户户。
   除了交通不便,收入来源单一、因病致贫也是七里滩村一直难以脱贫的主要原因。过去,村民的主要收入来源就是靠玉米种植和外出务工,收入迟迟上不去。驻村帮扶工作队来了后,村民的创收渠道也就增多了。医疗费用的减免,让村民在面对多发疾病——高血压和脑梗塞时多了一份底气,不再害怕因病返贫。
   贫困户李海军的孩子患有先天性心脏病,急需手术,驻村扶贫工作队帮其联系医院,并通过晋中市妇联为他们争取到了3000元救助金;贫困户朱海籽的儿子因精神疾病常年住院看管,晋中市工商联送上了1000元的救助金,帮助其渡过难关。
   扶贫干部务实的工作作风得到了村民的认可。七里滩村是每个驻村扶贫干部的家,每天他们都和村民吃住在一起。“他们是我们的家人……”这是七里滩村贫困户的“口头禅”,也是扶贫干部听的最多的一句话。
  
  实现整村脱贫
  
   “更多的产业扶贫项目,就是要保证贫困户多渠道创收,不让一户掉队。”采访中,黄涛说。
   木耳种植、香菇种植等各类特色扶贫项目,如今在七里滩村开展得有声有色。
   让驻村扶贫工作队感到欣慰的是,对照中央“一稳定、两不愁、三保障”的考核标准,2018年12月七里滩村实现了整村脱贫。通过今年的巩固提升,村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5100元以上。
   七里滩村的贫困户除通过为安泰食用菌扶贫基地打工增加收入外,还在木耳种植项目平整土地、建设围栏等建设工程打工增加收入,脱贫致富。
   “村民有养殖牛羊的意愿,但缺乏资金,驻村扶贫工作队就与许村农信社沟通协调,为村民争取到小额贷款51万元。”朱海籽说,扶贫干部从村情民意出发,落实了各项扶贫政策。
   “2017年,七里滩村的贫困户年人均收入是3112元,2018年增长到了3636元,2019年增长到了5117元,切实提高了农民收入。”李海军告诉记者,驻村扶贫工作队和他们是一家人,也是村民脱贫致富路上的领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