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查询:2020年08月18日

“输血”变“造血”开启电商扶贫新模式

  本报记者 孟存田 通讯员 郝静茹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如何帮助农民推销农产品?阳泉市盂县团县委结合自身优势,运用新手段,充分发挥新兴青年人才优势,通过当下最为时兴的“直播带货”模式,结合本地电商平台开辟了“盂团团助农超市”,使农产品走上“销售云端”,使贫困户提高了经济收入。近日,阳泉团市委相关负责人接受记者采访时,对盂县团县委电商扶贫活动称赞有加。据了解,直播带货活动关注人数超过6.6万人,累计接到订单686单,销售额逾3.4万元,效果初步显现。“盂团团”直播带货,由传统的“输血”扶贫转变为“造血”致富,为持续助力脱贫攻坚战提供了不断的内生动力,进一步助推乡村振兴发展。
  
  组建团队 解决滞销
  
   从2015年开始,盂县团县委就是西潘乡潘家汇村驻村工作单位,同时也是县脱贫攻坚领导组行业扶贫小组成员单位,负责着全县该行业领域的脱贫攻坚任务。盂县团县委书记付亮介绍,西潘乡作为典型的农业乡镇,全乡耕地面积2万余亩,有13个行政村3756户8696人,其中贫困人口589户1198人。一直以来,种植养殖是当地农民重要的经济来源。由于地处偏远,交通不便,当地农民若自己将农产品拿到城里去卖,费时费力,成本较高。一直以来,农民大多把农产品廉价卖给上门收购的商贩,特别是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农产品本身价格就上不去,还产生了滞销,直接影响收入,这是一个影响当地农民收入增加、脱贫致富的突出性问题。
   在电商扶贫中,盂县团县委招募了一批有营销、直播、摄影等相关专长的青年志愿者,组建了一支运营团队,为滞销农产品“直播带货”。考虑到当地农民对“直播带货”不了解,帮助他们设计、联系定做包装、帮助制作宣传片,还深入西潘乡田间地头和农户家中调查研究、摸清底数,为农产品量身定制营销策略,确保有的放矢、精准帮扶。
   6月2日晚19点,“直播带货”正式开始,通过几位主播和本地官员的亲情推介,不到两个半小时,关注人数超过6.6万人,累计接到订单686单,帮助销售小米280公斤、核桃515公斤、蜂蜜215公斤、花椒104.5公斤,销售额逾3.4万元,效果初步显现。
  
  无缝衔接 长期合作
  
   为了将直播带货的流量和常态化电商销售无缝衔接起来,在直播前期,盂县团县委积极着手寻找长期合作伙伴,不搞一锤子买卖。经过详细的实地考察、市场调研等环节,最终确定了盂县邮政分公司和 “盂县在线”两家公司作为公益网络电商平台“盂团团助农超市”的合作伙伴,邮政分公司负责物流货运环节,以同行业内最低的运费提供支持。“盂县在线”则负责网络运营,商品的展示和销售维护都免费提供支持,都是为了争取把最大的利润让给农民。
   据了解,盂县团县委开展的电商平台直播自6月2日启动,经过近一个月的运行,每天都有十几单的销售,除本地人外,还有北京、广西、三亚、山东等地的消费者网上购买,不仅帮助本地农产品走出山西、走向全国,还推介了县域文化风土人情。通过直播和电商平台销售,近期还有不少外地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和销售平台,深入到西潘乡考察农产品,商谈今后的长期合作。
   采访中,付亮对电商扶贫的做法罗列出几点思考:“通过直播带货和电商扶贫这一助农的有力抓手,不仅有效带动本地区种养业的发展,还能推动设计、包装、物流和深加工等配套服务企业的落地生根,它会是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工作有序衔接的触角。可以想到,在下一步的扶贫工作中,当贫困人口通过电商增加了收入,缩小了与其他农户的收入差距,就会引发贫困群众思想观念的转变,激发内生动力。思路更宽,眼界更高,市场理念更强。同时,会吸引大批的本土青年人才返乡创业。还能进一步缓解贫困乡村农产品买难卖难问题,打破长期以来贫困地区受交通、物流、市场、信息等多种因素制约,众多优质特色农产品增产不增收的窘境。不仅卖出去,还卖出好价钱。也使得城市居民享受到了贫困地区绿色、有机、安全的农副产品,实现了双赢。最主要的是电商扶贫能有效促进本地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倒逼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激发农产品销售品牌化、持续化、产业化。”

lock" style="mar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