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查询:2020年08月26日

庙前东渡:开启全面抗战新局面

  站在汾河和黄河的交汇处——望着宽阔的河道和缓缓流淌的河水,昔日八路军东渡黄河,在此处登岸,开赴华北抗日前线,开启了中国人民全面抗战的新局面。
   如今,河岸上满目绿色,当年的庙前古渡口已被河水淹没,微风吹过树叶发出“沙、沙”的响声,仿佛又看到了83年前军民一心,千名船工手摇木桨,在黄河两岸穿梭航运八路军战士的场景……
   1937年8月,在中国共产党的积极倡导和推动下,国共两党实现联合抗日。中共中央在陕北洛川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通过了《中国共产党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制定了全面抗战路线,发出了全民族抗日的号召。8月25日,中央军委发布红军改编命令,将中国工农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并下令立即东渡黄河抗日作战。
   随后,八路军115师、120师、129师三个师,3万多人先后从韩城芝川渡口东渡黄河,在万荣庙前渡口上岸,奔赴华北战场,抗击日本侵略者。
   万荣县荣河镇庙前村是当年船工最集中的村,也是八路军上岸的必经之地。
   “庙前渡口原属荣河县宝鼎镇,八路军三大主力师当时选在庙前渡口登陆,主要有两大原因,一是全面抗战爆发后,我党与阎锡山建立统一战线,而且荣河县有良好的群众基础,更重要的,这里是晋南大粮仓,为八路军东渡山西、北上抗日打开了通道。二是庙前渡口与隔河相望的陕西芝川渡口之间的河道宽阔,水流平缓,地势平坦,有利于大部队顺利登岸。”正在村里调研的万荣县党史办主任贾孟奇介绍。
   “听村里的老人讲,当时八路军东渡黄河需要大批船只。但由于阎锡山当局对沿河船只的破坏,加上散布了反共谣言,使原有的3000多只船仅剩百余只。经过八路军先遣部队的宣传动员,才使躲藏起来的船工多数返回村里,并主动献出船只。不到几天时间,就有1000余船工、400多只船加入运送八路军渡河的船队中。”庙前村村委会主任王勇带着我们边走边介绍。
   从1937年8月底开始渡河,到10月上旬结束,40余天,400余只船,千名船工手摇木桨,在黄河两岸穿梭往返。
   “我爷爷贾存宝在运送八路军渡河时,一位八路军战士不慎落入湍急的河水,爷爷跳入水里救了他,为表示感谢,他把自己心爱的竹笛送给了爷爷,上面刻着‘胜利红旗插遍全国,和平之声弥闻欧亚’字样。爷爷临终前把笛子交给我时一再嘱咐,这是八路军留下来的,一定要好好保管,代代相传。”7月28日,站在黄河岸边,船工后人贾智业给我们讲述了渡河时的一些细节。讲述之余,贾智业告诉记者,每次讲述这些故事都是一次心灵的震撼和灵魂的洗礼。
   庙前古渡口的对面就是万荣县后土祠景区。在后土祠景区项目工程现场,机械轰鸣、车来车往,一派繁忙施工景象。王勇告诉我们,当时,上岸后的八路军部队就是穿过这片景区奔赴战场的。
   “当年荒秃秃的黄土沟,如今是‘满山青翠’。”万荣县县长李永辉告诉记者,后土祠景区文化旅游综合开发项目总投资8.1亿元,建设内容包括后土祠环境整治工程和后土祠综合服务区、后土文化展示区、后土文化核心区等。目前,后土祠内景点正在按照国保标准进行修复,观景台也在紧张有序施工中,景区周边63户村民拆迁安置工作正顺利实施。同时,启动黄河渡口至后土祠广场前的道路拓宽改造工程。“八路军东渡黄河,开赴华北抗日前线,这一伟大壮举及其形成的东渡精神,对于我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开拓创新、砥砺前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短评
   八路军东渡黄河出师抗日,是中国共产党从陕北走向全国的出发点,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意义。特别是115师、120师、129师共3万余人,从庙前渡口上岸奔赴抗日一线,渡河后的115师旗开得胜,在山西平型关首战告捷,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在中国革命史上具有特殊意义。
   传承历史,更多的是汲取它的现实意义。万荣县在用好用活这一红色文化资源,深挖八路军东渡黄河出师抗日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还原历史,提炼东渡精神,汲取更多力量,更好地用东渡精神教育后人,增强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激情和信心,让其成为万荣追赶超越的不竭精神之源。 据《山西日报》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