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查询:2020年09月11日

专家支招 团史怎样看(二)

  跳出“怪圈”和误区,科学对待正确认知团史
   俄国哲学家、革命家车尔尼雪夫斯基指出:“历史的道路不是涅瓦大街上的人行道。它完全是在田野中行进的,有时穿过尘埃,有时穿过泥泞,有时横渡沼泽,有时行经丛林。”由于历史本身是复杂的,加上主观客观的种种原因,的确存在一些错误的观点和看法,影响着我们对历史的正确认知。
   “历史无用论”。轻视共青团历史,觉得都是陈年往事。现在都互联网时代了,大数据、新媒体,快速迭代,历史太遥远,没有什么实用价值,团史仿佛与自己毫不相干。更有以创造历史自居者,好像历史是从自己这里才开始的。
   “历史万能论”。这种观点是走了另一个极端。迷信旧的经验,觉得历史上曾经辉煌过,历史经验包治百病,无所不能。动不动就说过去如何如何,背上了历史的包袱,难以产生创新和进取的冲动。
   “历史穿越论”。就是以现代人的思维、现在的生活场景、现在的政治逻辑去推想历史人物的活动,把现代意识想当然地强加于历史人物。虽然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但如果去生搬硬套,很可能牵强附会。
   “历史简单论”。有一种模糊思维,凭感觉,将错综复杂的历史过程简单化、图谱化、贴标签。比如一些人认为,共青团历史就是共青团跟着共产党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有啥好学的。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历史主观论”。忽略经济、政治、文化各方面的综合作用,认为就是英雄造时势,把历史看成是少数伟人的传记。而且在他们眼里,正面人物总是“高、大、全”,反面人物则往往被“妖魔化”。
   “历史虚无论”。有的人试图从根本上否定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无端抹黑、丑化党的领袖和英模人物;有的局限于历史细节,过于纠缠个人的功过是非,“攻其一点、不及其余”,缺乏对历史主流的认知。
   回归历史还原现场,在尊重前人的基础上超越前人
   中华5000年的文明史是厚重的,中国100多年的近代史是沉重的,近百年的党史、团史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很多辉煌成就都是战胜艰难险阻而取得的。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我们既需要直面历史的勇气,更需要认知历史的智慧。
   任何历史人物、历史事件都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要回归到历史场景中去理解历史,把握规律,不能超越历史。要从当时的时代环景、社会氛围去客观评价人物、事件的优缺长短,不能过于苛求前人,也不溢美。很多历史人物往往表现出一些互相矛盾的现象,从纵向看,一些人可能有时间阶段的思想变化,基本几年时间判若两人;从横向看,有些人又具有多重性。比如青年团早期领导人施存统、刘仁静等。
   历史事件是由历史人物和广大人民群众上演的活话剧,每一事件都只从属于产生它的那个时代和那些条件,不能把它跟不同时代条件下产生的其他事件相混淆。在观察历史事件时,既要分析历史人物的主观意识,又要研判历史复杂的背景。比如,怎样看待早期团内马克思主义者和无政府主义者的斗争?历史上“先锋主义”和青年主义有哪些教训可以吸取?很多工作项目常常会虎头蛇尾的深层原因是什么?为什么“机关化、行政化”问题根深蒂固?如何把自觉坚持党的领导和依章依规独立开展工作有机结合起来?
   共青团的今天是从昨天发展而来的,昨天的不少东西在今天的工作中依然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如果不了解历史,或者不能正确看待历史,又怎么能更好地行稳致远呢?我们相信,历史的发展总是今胜于古,一代胜过一代。尊重历史才能超越历史,善待前人才能超越前人。
  据《中国共青团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