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查询:2020年09月23日

易地扶贫搬迁社区里有这样一群青春身影

  本报记者 郭丽菲
  
   山西是全国脱贫攻坚的重要战场,在这场艰苦卓绝的战役中,共青团山西省委带领全省各级团组织不断探索参与社区治理的有效模式。
   一群身着志愿者服装的青春身影深入社区,走近群众、了解需求、送上服务……他们,成为易地扶贫搬迁社区里一抹靓丽的色彩。
  
  美化社区环境
  
    从山村到城镇,从农民到市民,易地扶贫搬迁群众面临的最大改变就是生活方式的转变。融入城市,从适应生活环境开始。
   存孝社区是大同市灵丘县建设的规模最大、涉及范围最广、入住人口最多、功能设施最全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片区。虽然搬迁到此地的贫困群众的居住环境大大改善,但是生活习惯也需要转变。
   7月11日,为了让搬迁群众有一个更加健康清洁的生活环境,灵丘县青年创业者协会的志愿者来到存孝社区开展社区美化净化活动。
   身穿红马甲的志愿者在社区环卫人员的带领下清理绿化带、打扫卫生死角。他们一手拿着垃圾袋,一手拿着垃圾夹,认真细致地清理树叶、杂草、垃圾,大家不怕脏不怕累,分工合作,有条不紊。
   “前一天晚上风雨交加,这里的树叶、垃圾袋刮得到处都是。而且小区面积大,我们一栋楼一栋楼地清理,把路面、楼道里、绿化带里清洁得干干净净。”杜卉是一名在校大学生,这是她第一次跟随志愿者团队参与公益活动,内心既新奇又激动。
   “赠人玫瑰,手留余香。”杜卉说。社区居民看到志愿者清理环境卫生,都投来感激的目光,有的居民还自觉加入到清洁队伍中。而她在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时,也在志愿活动中找到了自身价值。
   在清洁环境卫生的过程中,志愿者还不断了解居民生活状况,收集群众需求,以便更好地为社区居民提供服务。
   截至目前,灵丘县易地搬迁安置存孝社区已开展创业培训6次、就业帮扶4次、“老党员宣讲堂”3次、“四点半课堂”11次、环境美化垃圾分类7次、社区居民入户摸底17次、惠及居民约2860人次。灵丘团县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根据社区群众需求,他们将组织开展有针对性的帮扶活动,让搬迁群众充分感受到社会的关爱,早日融入城市生活。
  
  一次爱的教育
  
    6月21日,一次 “大声说出爱”的父亲节活动在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社区长治市平顺县同兴苑小区举行。
   “这不仅仅是一次活动,更是一次爱的教育。”平顺县的社工通过走访发现,留守儿童在孤单中长大,心里有悲伤和无奈,却无人诉说无法吐露出来。于是,为了增进留守儿童与父亲的感情,珍惜与父母在一起的瞬间,精心筹划了这样一场社区活动。
   浩浩(化名)是一名留守儿童,虽然只有9岁,但在他的脸上,看不到属于这个年龄应有的童真,却多了同龄人没有的成熟和坚毅。年迈的爷爷奶奶、身患疾病的母亲和外出打工的父亲无法给予他足够的关爱和保护,使他极度缺乏自信和安全感。
   在活动过程中,社工问到想要送给父亲什么礼物时,浩浩却说:“我没有爸爸。”这无疑引起了社工的关注。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回答?是与父亲吵架了,还是亲子关系不和?带着这些疑问,社工在活动结束后便来到浩浩家里,孩子的奶奶介绍说,孩子的父母常年在外打工,自己又没有多少文化,无法辅导孩子学习。从小孩子和父母在一起就成为奢望,对外面的世界过于敏感,不愿意与人接触,只喜欢自己一个人待着。孩子的奶奶还说,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孝敬长辈、心疼长辈,宁愿自己苦一点,也不会让长辈累着。他虽然很苦很累,却依然很开心。
   “其实浩浩并不是不明事理的孩子,只是因为父爱的缺失,才会产生对父亲的敌意。”了解到浩浩的实际情况后,社工与他进行了一次深入的谈心,希望可以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同时也有其他工作人员联系孩子的父亲,希望孩子的问题可以引起他的重视。
   随后,社工针对孩子的特殊情况,在同兴苑社区委员会的支持帮助下,为孩子开展个案辅导。社工与孩子通过“传声筒”活动,感知双向沟通和表达的重要性,使孩子减少与父亲沟通的抵触心理;引导孩子与社区小朋友一起游戏玩耍,体会到友情和团队的感觉,使孩子更有勇气去向世界表达自己的内心。开展“纸信寄深情”父亲节主题活动,让孩子写下对父亲想说的话,一起唱《我有一个好爸爸》,通过活动让孩子理解父母的不易,懂得尊敬父母。经过一段时间的相处,明显可以感觉到浩浩的性格更加开朗外向,能够更好地融入同辈群体和社区活动中,向社工提及父亲的次数也明显增多了。
   截至目前,2020年平顺县同兴苑易地扶贫安置社区已开展“四点半课堂”30场、主题文化活动8场、垃圾分类及美化环境2次、对社区全面摸底3次、服务约3417人次。
  
  关爱留守儿童
  
   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是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一套系统性工程。搬得出是基础,稳得住是保障,能致富是目标。对于刚刚搬迁到城镇的贫困群众,是否稳得住、能致富,吕梁市石楼县的青年志愿者在初期做了一次详细的摸底调查。
   石楼县龙山水岸社区是共青团中央易地扶贫安置社区治理示范项目之一。在龙山水岸社区走访调查中,志愿者发现很多孩子都是留守儿童,父亲在外打工,一年只能见到几次,大部分时间是和母亲或者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为这些孩子送去关爱,成了志愿者的帮扶重点。
   朵儿(化名)是志愿者通过摸底走访认识的一名留守儿童,她的父亲去世后,母亲改嫁,她跟着年迈多病的爷爷奶奶从山村搬迁至龙山水岸社区生活。由于家庭变故,心灵受伤,孩子的学习成绩一落千丈,性格变得孤僻。当志愿者了解到她的实际情况后,为了走进朵儿的内心世界,志愿者为朵儿过生日,还一对一辅导功课,让她慢慢变得自信起来,与身边的小朋友一起玩耍,也渐渐拥有了越来越多的朋友。看到朵儿脸上自信的笑容,志愿者感到所有付出都是值得的。
   在石楼县,还有很多像朵儿这样的留守儿童,他们在老师、学校、青年志愿者及全社会的关注下,在浓浓的爱和温暖里享受着均衡教育。
   梅子是一名家庭主妇,平时在家照顾3个孩子。搬迁到安置社区后,生活开销加大,她想拥有一份稳定的工作和收入,帮家里减轻负担。通过参加石楼县青年志愿者在社区举办的就业招聘会,她与移动客服签订了合同,一个月可以有2000多元的收入。志愿者不仅帮梅子减轻了家庭负担,他们还在社区开办了 “四点半课堂”,帮助梅子解决了孩子学习无人辅导的难题。
   2020年,石楼县圆满完成“脱贫摘帽”,龙山水岸易地扶贫安置社区在共青团中央、共青团山西省委及石楼县委县政府移民政策的帮助下也得到了全面进步。截至目前,石楼县团组织已开展“四点半课堂”50余场、主题文化活动10场、法律宣讲5场、脱贫政策宣讲1次、开展垃圾分类及美化环境5次、对社区住户全面摸底4次,服务约3545人次。

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