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查询:2020年09月30日

脱贫户的幸福生活

  本报记者 孟绍毅 通讯员 李云亮
  
   接好扶贫接力棒,确保已脱贫户稳得住、不返贫。集体经济有收入,村民奔小康,是国网山西朔州供电公司定点帮扶工作队新的工作目标。也正是在工作队的帮扶之下,山阴县下喇叭村和右玉县高家堡乡麻黄头村的贫困户摆脱贫困,奔向小康,过起了幸福生活。近日,记者走进脱贫村,感受脱贫户的变化,所见所闻让人触动、欣喜。
  
  摆脱贫困奔小康
  
   下喇叭村位于山阴县西北部,四面环山,土地贫瘠,建档立卡贫困户41户93人,现已全部脱贫。
   由于在村人员年龄老化,收入来源比较单一,2019年1月国网朔州供电公司所属山阴县供电公司驻村工作队进驻下喇叭村,首要目标就是让贫困户“收入稳得住、摈弃等靠要”。26岁的王乾梁受组织委托担任下喇叭村第一书记。
   “你个黄毛小娃娃能干成啥,要能主了事,就把村里的房顶修一修。”王乾梁刚到村里入户,贫困户李发就给了他个“不愉快”。碰了钉子,王乾梁暗下决心,一定要沉下心来做些实事。
   经了解,李发家房屋老旧,一到连雨天气屋顶就渗水,泥皮掉落,因为是一般贫困户,未被列入2016年精准贫困危房改造名单,所以心有不平。王乾梁积极联系,从三家帮扶企业争取到帮扶资金,开展屋顶防水工程建设,为包括李发在内的10余户村民们实施防水改造、49户彩钢屋顶加固,彻底解决了这一问题。
   解决了现实问题,建立了信赖,说话就有了分量,老百姓就有了“主心骨”。王茂林是下喇叭村一户脱贫边缘户,摆脱贫困后他有了奔小康的打算。2019年,听工作队宣传小额贴息贷款时,他鼓起勇气贷款5万元买了10余头小猪,做起了养殖户。在他的细心照料下,当年就见到了效益。出栏时正赶上了猪肉价格高涨,第一年净收入就5万余元。
   下喇叭村主要种植莜麦、马铃薯、豆类、胡麻等杂粮,近年来玉米收成也很不错。但因村里人口老龄化严重,一亩玉米得手摘一整天,加之国家禁止焚烧秸秆,村里人想种又不敢种。扶贫工作队了解到情况后,积极申请为下喇叭村捐赠一台三拢玉米联合收割机、两台秸秆还田机,彻底解决贫困户收割难、秸秆处理难等问题。
   王茂林听说村里有了玉米收割机,开垦了自己的十几亩荒地准备种植玉米,他说,“以后咱再也不用守着土地买玉米喂猪了。”
  
  不断培育富民产业
  
   “全村拥有牲畜牛7头、骡子1头、驴29头、猪8头、羊407只、鸡45只。村子从东到西长约1.1公里,居住分散,房屋多为石砌窑洞,属高寒边远山区。”赵晓东说起麻黄头村里的情况如数家珍。
   赵晓东是国网朔州供电公司所属右玉县供电公司员工,也是山西省右玉县高家堡乡麻黄头村定点帮扶工作队老队员,驻村帮扶已经3年多了。
   高家堡乡麻黄头村地处右玉县西南部,2018年全村实现了脱贫目标。但由于全村7025亩耕地全部为旱地,土地贫瘠、广种薄收,加之大部分年轻人转移就业,留守的大部分是55岁以上老人,基础设施薄弱,属于经济发展落后村,扶贫成果短板明显。
   今年,村里建起了爱心磨坊、油坊,双腿严重风湿的残疾人张日成成了管护人。通过学习,他掌握了小杂粮和胡麻油的加工技术,成为村子里的“能人”。目前,麻黄头村扶贫工作队正在积极联系县行政审批局,协助办理小杂粮加工营业执照和商标注册。
   麻黄头村以前吃水靠外边拉水,储存在旱井里。今年5月刚刚接通引黄(河)工程自来水管道,不幸被夏天的大雨冲断了。“这一周没水,正在修,应该很快。”赵晓东忧心忡忡。因为土地干旱缺水,老百姓种地不敢单门独户加大投入,只有规模种植才能有收益。
   为了配合村委会推进5500亩土地流转,引入种植合作社,吸收贫困户务工,实现资产与务工双重收益,赵晓东没少费脑筋。他跑县里、跑乡里、跑信用社,用足了扶贫优惠政策。2018至2019年,终于引进合作社种植了2年生黄芪1300亩、5年生黄芪1000亩、柴胡80亩、蒲公英350亩,土地租赁惠及贫困户7户,务工收入惠及贫困户21户35人,打工人均收入3500元。
   三年里,赵晓东每天与村里老人们朝夕相处,嘘寒问暖,同吃旱井水,同坐土炕头,宣传党的扶贫政策,帮他们实现致富奔小康的梦想,与他们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三年来,国网朔州供电公司投资117.4万元,使麻黄头村基础设施条件不断改善,无法安装三相动力电等问题彻底解决,村级光伏电源并网提供容量支持,15盏路灯方便村民夜间出行,全村进户线全部改造。富民产业不断培育,行业扶贫增强其“造血”功能,爱心磨坊和胡麻油坊大大方便村民,提高了农产品经济附加值,新配置土豆收获机,将大大减轻村民起土豆劳动强度,调动了他们种植土豆的积极性。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国网朔州供电公司严格落实 “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要求,将脱贫攻坚、全面小康、乡村振兴贯通起来,保持现有帮扶政策整体稳定,投入力度不减,帮扶力量不减。驻村工作队与“村两委”和村民们建立了长效结对帮扶机制,努力打造一支“不走的工作队”,为实现全面小康和乡村振兴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