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查询:2020年10月16日
逃离与控制 逆反与帮助

青春期的你与父母如何相处

  青春期,一个亘古常新的话题。与以往不同,由于科技的高速发展,今天的孩子既被海量的信息武装,又承受着由学业及成长带来的巨大压力;今天的父母也与以往不同,他们既接受了新教育理念的洗礼,又没能彻底摆脱传统教育观及应试教育所形成的思维惯性。因此,在当今的家庭中,青春期成为家庭矛盾的集中爆发期,由青春期引发的教育问题正在困扰着青春期的中学生及他们的家长。
  
  错位
  
   “老师今天又找我了,你没跟老师请假就擅自回家了,虽然是课后的自习时间,说严重了也是旷课,你能不能别总让老师找家长!”爸爸说。
   “别说了,我知道了。”儿子打断爸爸的话,然后把房门紧紧关上。
   这是15岁的刘子峰与爸爸刘畅日常沟通的状态。
   “我不明白家长们怎么总也不能就事论事,一点儿小事就能引来一大套道理,他总以为我不懂,其实这些道理我已经听了很多遍了。”刘子峰说,每当听爸爸又要开始讲道理,他从心里就会升起一种莫名的反感。
   孩子反感,家长也不好受。
   很多家长在说到自己跟青春期的孩子相处时总会提到一个词:委屈。“我已经很注意了,现在跟他沟通之前总要在脑子里反复打几遍草稿。”刘畅说。
   青春期的孩子和家长之间存在着一种错位:家长想说的不是孩子想听的。正是这种错位使得孩子和家长之间不能“有话好好说”,甚至“一说就崩”。
   一位专家说,青春期的孩子最不喜欢家长唠叨,而爱唠叨的不仅是妈妈,爸爸的“讲大道理”是让青春期的孩子更烦的一种唠叨,因为,在爸爸们讲大道理之前往往已经在内心认定了孩子是错的。比如,他们在讲道理常以“你能不能别……”“我早说过……”开头,这些词带有非常强的指责口吻,其背后的意思就是“你应该做而没做”。
   指责、否定再加上没完没了的大道理,根本无法给孩子真正的帮助。
   “每次爸爸讲完道理就完了,可那些问题还在,比如我学习成绩不好,爸爸除了讲道理外就是给我报课外班,课外班多了又没时间写学校老师留的作业,没时间消化,成绩就更差……”刘子峰说,但是当刘子峰把这个问题提给父母后,他们也没什么办法,往往用一句“别的孩子怎么能做到”来结束。
   “在人的发展过程中会发生两次分离,一次是早期婴儿阶段,一次发生在青少年时期。”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中心主任刘海娟说,在第二次分离阶段,青少年会试图摆脱婴幼儿时期所内化的父母形象,脱离对父母的情感依赖,重新建构自我,成为真正心理上独立自主的个体,在心理上与父母分离。在这个阶段,青少年一方面害怕失去与父母的情感联结,又期待与父母有紧密的关系,特别是在遇到困难时;另一方面又害怕被控制、失去自主性,竭力希望远离父母、保持距离。
   在专家看来,青春期孩子与父母之间的错位,根源在家长。
  
  崩溃
  
   其实,仅仅出现错位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正视这种错位,并且在错误的道路上执着向前,这种情况也往往发生在家长身上。
   云惠正在上高一,云惠的青春期正好碰上了这次疫情。
   “我突然觉得自己很容易烦躁,动不动就跟父母发脾气,但是跟同学在一起就觉得很开心,可聊的话题也更多。但是因为疫情,外出的机会少了很多,好不容易盼来了跟同学一起出门的机会,我妈妈还总是要跟着。”云惠说。
   云惠为妈妈的行为烦恼,而云惠的妈妈卢锦同样也很不适应女儿的变化。
   “女儿从小到大走到哪儿都要拉着我,现在她不仅总想单独行动,而且跟我也没什么话说。”卢锦说。
   虽然卢锦也知道孩子进入青春期后更独立、更愿意跟同伴在一起,但是她又担心几个十几岁的孩子单独外出会不安全。于是,每次云惠外出,卢锦都会提出要开车接送。
   一个要送,一个不让送。两个人没少为这个事争执,矛盾终于爆发。
   某个周末清晨,女儿出门了!卢锦跟着女儿到达目的地时,女儿和同学正准备过马路。这时,同行的孩子发现了卢锦,卢锦以为孩子们会停下来,没想到,女儿反而拉着同学快跑起来。
   一路追赶已经狼狈不堪的卢锦看到女儿的态度时,彻底崩溃了。她用足了力气冲着马路中间吼道:“满意 (卢锦女儿的小名),你给我站住。”
   这个歇斯底里的声音把卢锦自己也吓到了,路人的目光都看向了卢锦及正在狂奔的几个小姑娘。
   “我到现在也忘不了,女儿回头看到我的眼神,充满了震惊和厌恶。”卢锦说。
   女儿被同学拉到了卢锦身边,她没有抬头看卢锦,只大喊了一句:“你太讨厌了!都被你毁了,你到底要怎样!”
   青春期的冲突其实很多时候是家长没有处理好情绪造成的,十几岁的孩子已经有了基本的是非观,他们并不是 “不知道应该怎么做”,而是在逆反的情绪下 “偏要怎么做”。这个时候,如果家长成为最先爆发、最先崩溃的那一个,就已经输了。
  
  误区
  
   不过,有些家长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只要发现孩子的情绪不对就闭嘴,甚至完全采取了放任的态度。
   这也是一个误区。
   一位专家对记者说,不要轻易与青春期的孩子起争执,但是依然还要守住教育的底线,比如孩子的行为不能损害生命健康、要符合道德标准等。
   周佳的青春期叛逆是伴随着对自己容貌的极度不满意而来的。当时周佳正在上初二,突然有一天发现自己脑门上长了几个痘痘。从那天起,周佳开始尝试各种办法:用刘海遮挡、用遮瑕霜……后来,周佳开始在网上找 “出路”,无论是“偏方”还是“祖传秘方”,都要试一下。周佳的父母也阻止过,但是,周佳根本不听劝,而且只要父母一批评,她就哭闹。
   看到周佳情绪这么激动,父母便不再劝了,但是减少了周佳的零花钱。周佳便省吃俭用继续在网上买药。
   一次,为了买药,周佳偷拿了妈妈刚刚从银行取出的5000块钱。这一次,爸爸妈妈急了,轮番教训周佳,甚至动起了手。周佳哪里被父母这样对待过,大吵起来,差点儿离家出走。
   专家指出,家长的底线一定要一直清晰,要让孩子了解哪些是可以做的,哪些是绝对不能做的,并且在孩子刚开始触碰底线时及时制止。青春期的孩子并不只是叛逆,当他们遇到挫折时,也期待父母的帮助。但是,有时家长仅仅为了与孩子少起冲突就放任不管,在这个过程中也失去了及时给孩子纠正方向的机会,等孩子酿成大错时再管,不仅会引发更大的冲突,而且也有可能会给孩子造成伤害。
   “家长在与青春期的孩子相处时要把握住三点。”刘海娟说,第一要放权,父母要接受现实,青春期的孩子一定会从一个被父母呵护的状态走向独立自主,父母要学会把孩子成长的主动权交给孩子。第二是做到 “不求不助,有求必应”,家长要给孩子成长的空间,甚至是试错的空间,做到“不求不助”,但同时还要做到 “有求必应”,孩子遇到解决不了的困难时,要及时给予帮助,家长要成为孩子内心的 “安全基地”。第三,“家长要保持与孩子的情感联结。能够接纳孩子情绪上的起伏以及这个年龄特有的‘爱恨情仇’,有了支持和接纳,孩子才能够让父母看到自己的思想,才能够在孩子遇到挑战安全底线、道德底线的情况时及时给予指导和保护。”(应被采访者要求,孩子和家长均为化名) 据《中国青年报》
  
  沟通策略
   孩子问:我怎么样?
   万能句式是:在我眼里,你……(客观评价,赞扬为主,不要夸大其词,更不要讽刺挖苦)。——人家就长了一双丹凤眼,你非得说水汪汪的大眼睛,这就没有下文了!
   孩子说:我以后想当个打游戏的高手!
   万能句式是:这听上去是个相当不错的想法。(接下来探讨如何实现这个目标)——虽然你咬着后槽牙想:还打游戏,考试才刚刚及格。
   孩子说:我们班有个男生喜欢我,还送了我一个礼物。
   万能句式是:看来你人缘不错啊,快跟我讲讲。(怀着欣赏和好奇,倾听就好)——也许你恨不得立马找到那小子,跟他说:离我闺女远一点!
   孩子说:你说的就都对吗?你又不是神!
   万能语句是:确实是这样的,所以我说出来想跟你讨论一下。(很多时候的沟通不畅都来自信息理解的不对称)——也许你已经被气的头昏脑涨,恨不得叫嚣:你还管起老子了!
   孩子说:我觉得我就是个失败的人,可能会一事无成。
   万能语句是:我不是这样认为的,你还记得……(说让孩子有信心和力量的成功经验)——虽然你内心真的觉得这孩子无可救药。对青春期孩子的一个研究是,哪怕他们看上去有多么拒绝和想要离开,内心对他们的父母都是依恋和想要靠近的,只是他们用了相反的方式表达。所以,作为父母,主动拥
   抱他们,温暖他们,帮助他们,他们自我生发的力量就会油然而生。
  本报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