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查询:2020年10月16日

悠远桑水润阳高边城要塞谈古今

  桑干河是故乡的一条河,千百年来把古老沉淀为一段历史,化作一段记忆。大同市阳高县境内的桑干河段处于阳高南端,风光旖旎,不是江南胜似江南,一年四季风光各异,也是大同地区休闲旅游爱好者就近游玩的好去处。
  
  明代古堡立南岸
  
   桑干河是永定河的上游,发源于大同市左云县东古城,从朔州市右玉县曾子坊进入朔州市境内,在朔城区神头镇的马邑村与恢河汇合,此后接纳黄水河、浑河、御河等支流,由西南向东北流经山阴县和应县、怀仁市,于怀仁市古家坡进入大同市界。之后,经大同市云州区,在阳高县南徐村出境。
   桑干河从大同市云州区的册田水库流入阳高县,东流16公里便进入了河北境内。桑干河阳高段起点位于贵仁村,终点为鳌石乡南徐村。
   在桑干河南岸,耸立着一座明代古堡——大辛庄明代古堡。虽历经五百多年沧桑,但依然保留了主要的身躯,向后人述说着当年那些金戈铁马的故事。
   令人不解的是,大辛庄古堡从远处看是个面积较大的古堡,可走进一看堡内却很小,仅有城墙高。
   村中可见裸露着的火山岩,历史景观与自然风光高度集中的点,实属难得。村中的制高点上还有一间小楼,站在这里,桑干河尽收眼底,实为游客短途游休闲散心探秘首选。
  
  洪门石窟临绝壁
  
   来到大辛庄村,除了寻觅桑水,还有一奇观值得一探。沿村向西走不远,便能看到一座石窟像蜂窝一样雕凿在桑干河绝壁之上,这就是洪门石窟。
   据史料记载,洪门寺始建于隋末年间,整座寺庙依山开辟,天然岩洞和人工凿洞占据半壁山崖。其规模之大、年代之久、洞穴之深,实为罕见。《阳高县志》中有记载,明万历年间,道士王继伦在此凿洞修炼,依次凿崖开窟,坐南朝北建有佛殿、玉皇阁、关帝庙、河神庙等,现存建筑为佛殿之一的洪门寺遗址。
   峡谷上有一间新建的管理人员办公场所,旁边竖着“六棱山十八景之一洪门寺遗址”的汉白玉说明碑。据管理人员介绍,现在的依山建筑是龙王庙,要想进入庙内只有一条路。从两块巨石中间的窄缝中下去,抬头是一线蓝天。龙王庙是三层阁楼建筑,顶部和山崖齐平,底部前是一个小平台,庙前还有一通玄武岩石碑,是乾隆十七年秋重修天主庙碑记。
   在龙王庙高高的平台上还竖着一块“铁索浮桥遗址”汉白玉碑,明嘉靖二十年在此修建铁索桥,八条铁索上铺设木材,有栏杆架在桑干河上,长十八丈,为关南、口北必经要道。
   根据史料记载,这座铁索浮桥实际架在桑干河南北两岸,亦称“普济桥”。桥下激流如虎啸龙吟,铁索飘摇不定,每当行人过桥时,无不胆战心惊、举步维艰。如今,古桥已不复存在,仅是两端的桥引尚在。值得一提的是,山体向东北方伸出的部分有一个孔洞,宛如漓江象鼻山,引得游人至此争相合影留念。
   桥上蓝天白云,桥下桑干河水奔流,两岸山崖陡峭,不禁让人遥想当年的壮观。
  
  小龙门浪击山岩
  
    洪门寺紧邻桑干河水,历史上这里曾建有龙门桥,明嘉靖年间,又被称为 “小龙门”。小龙门位于册田水库生态旅游风景区下游五公里处。清道光十年黎中辅纂修的《大同县志》卷一上记载了《小龙门图》。图上山势险峻,水流从三个石洞飞泻而下,浪击山岩,气势磅礴。图上配词:“浪激千层上,声腾十丈高。”从清代大同人的诗中也可领略到当时小龙门的景观:“骇浪惊涛万马奔,居然气象是龙门;金鳞一跃云霞丽,石阙双开虎豹蹲。”
   小龙门北岸绿树成荫,南岸高地上古堡与云天相接。在北岸林荫间的一处开阔地上还有一块卧虎石,相传这是十八罗汉之一伏虎罗汉坐骑太白虎所化。小龙门自然景观保护良好、生态环境优美,正逐步开发成一个富有特色的旅游景区。
  
  长城脚下镇边关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来到被称为“长城乡”的阳高,那些蜿蜒在山脊上的“巨龙”所散发出的魅力是长城文化爱好者、骑行爱好者难以抵挡的。
   长城在阳高境始终是向西偏南方向,由十九墩经镇门堡,过虎头山、乳头山至守口堡,又继续向西经镇宏堡,过长城乡抵镇边堡,然后向西出阳高进入大同市辖境。
   阳高境内的古长城,全部沿山坡或平地修筑,砖砌敌楼及黄土夯筑的墩台较密,大约有110多座。在镇门堡关口外两侧高山上,双龙沟口的两侧山顶处及守口堡、镇边堡等关隘附近长城外侧的山顶上,均设有众多的墩台用来防守,这些墩台如今仍有残存。
   在阳高,最著名的长城要数守口堡。守口堡村坐落在晋蒙交界的长城脚下,古时是战略要地。村前的小河,曾是蒙汉的界河,村子守住两座山口要道,因此叫“守口堡”。
   守口堡是明长城大同镇关堡,据史料记载,为明嘉靖二十五年设立,隆庆六年进行了砖包。城周 “一里二百二十步,高三丈五尺”,只有城东有一城门。明朝时期,军队在此驻守,分守长城“十三里,边墩二十三座,火路墩四座”。在守口堡村内的一段气势最雄伟壮观、山高坡陡的长城段,想要攀爬而上极具挑战性。
   当时,守口堡每年6月和9月两次开市,主要交易茶叶、粮食、皮毛和牲畜。国家在这里设置税卡,收入直接上缴国库。现在,堡北尚存当年关口、商舍等建筑痕迹。虽然当年的喧闹已不复存在,但在堡外另一端连接山西和内蒙古的宽阔道路上,仍旧演绎着蒙汉民族的和谐融洽。
   阳高境内长城实地景区的还有镇边堡。此堡位于阳高县长城乡镇边堡村中,始建于明朝,是为防御蒙古族南侵而修建的,也是大同明长城“内五堡”之一。南墙中部开有一门,门额上刻 “镇边堡”三字。明嘉靖年间,大同镇北部边墙倾圮,堡寨烽堠失陷毁坏,镇城完全暴露在外,而蒙古骑军却是不断而下。在此情势下,建立镇城北部的屏障刻不容缓。属于大同镇的镇边、镇川、宏赐、镇虏、镇河五堡就是为了防御蒙古、保障镇城安全而设。
   镇边堡历史上属 “全庙之堡”,不大的堡城内建有玉皇阁、关帝庙、观音殿、文昌阁、城隍庙、财神庙、马王庙等大小庙宇30余处,堡中心还建有戏台一座。
   2013年,依托独特的人文和自然资源,阳高县开始恢复建设古堡城墙、明代一条街,吸引了多家小微企业入驻。市旅游集散中心也进一步深度挖掘整合乡村旅游文化资源,推出以温泉浴、田园采摘、野营烧烤、开心农场、边塞古村落体验、古长城遗址等为一体的乡村特色旅游产品,打造乡村旅游文化圈。如今,古堡已成为阳高县长城边塞文化旅游的新亮点。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