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查询:2020年10月27日

山西秀容元好问“雁丘”问情叫人生死相许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叫人生死相许”,这动人心魄的发问,至今令多少人难忘。写下这优美诗句的,就是金末元初时的大诗人元好问。不过与“风流才子多春思”不同,写下如此动人诗句的元好问,却没有缠绵悱恻的风流韵事传世。他一生挚爱的对象,就是诗词、史学。虽然生在金末元初朝代更替的乱世,元好问却深怀强烈的使命感,为后人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产,成为“诗文史学、萃于一身”的“一代宗匠”。
   这位文坛宗匠是山西秀容韩岩村人,也就是今天的山西省忻州市忻府区。元好问墓“遗山墓园”就位于忻州市城东南的韩岩村北侧。松柏夹道,林木遮荫,一冢居高,古朴肃穆,诉说着一代宗匠英名流芳千古。
  
  迈不过科举的门槛
  
   元好问是北魏拓跋氏后裔,魏孝文帝南迁洛阳时,改姓元。据《元好问传》记载,元好问4岁开始读书,7岁时就能写诗了。太原名家王汤臣见过他之后,惊呼为神童。他的哥哥元好古非常佩服弟弟在五言诗方面的造诣,曾写诗道:“莺藏深树只闻声,不著诗家画不成。惭愧阿兄无好语,五言城下把降旌。”
   《元好问传》中描述,元好问的才情没的说,但却无法迈过科举的门槛,第一次应试,铩羽而归。老师郝天挺安慰他说:“我正好不想让你去当举子呢,区区一个考试,不足道也。”这位老先生素来主张教育不以科举为目标,所以元好问的落第也不奇怪。20岁时,元好问写下了 《箕山》《琴台》等诗,当时的文坛盟主、时任礼部尚书的赵秉文看后极为欣赏,夸赞说:“少陵 (杜甫,字少陵)以来无此作。”于是元好问名震一时,被称为“元才子”。
  
  史不可灭编撰巨著
  
    金朝的覆亡、元朝的建立已不可阻挡,元好问不是只忠于一家一姓的古板儒生,他最关心的是“国可亡,而史不可灭”,他感慨:“但恨后十年,时事无人知。”为此,他决定为后世留存一部金朝的历史。
   元太宗十一年,年已半百的元好问获得了自由,回到老家忻州,那种欣喜的心情溢于言表。他在诗里写道:“乞得田园自在身,不成还更入红尘?只愁六月河堤上,高柳清风睡杀人!”当然,回家还有更伟大的使命,“乃构亭于家,著述其上,因名曰‘野史’。”这就是流传至今的“野史亭”,是元好问储存资料、撰写历史的地方。
   从此,他常年奔波于燕京、汴京、洛阳、太原、忻州等地,搜集材料,凡是金代君臣留下来的言论、事迹,他都认真采集。听到的一点一滴,也都用小纸条记录下来,多达100多万字。在付出了20年的不懈努力之后,元好问终于完成了《中州集》《壬辰杂编》等数部鸿篇巨著。
  
  沧桑落尽诗匠乃成
  
    虽然元好问在史学上贡献巨大,但最令他引以为豪的,还是他的诗词造诣,甚至在临终之时,他还嘱咐后人在墓碑上只刻7个字:诗人元好问之墓。
   元好问的诗词理论功底相当深厚,28岁时,他就写下了一部不朽的评论集《诗论三十首》,提出了自己独到的“以诚为本”的诗歌理论。
   在诗歌创作上,元好问以“丧乱诗”奠定了在古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对此,他曾非常自信地说:“诗狂他日笑遗山,饭颗不妨嘲杜甫。”这些诗都写于金朝灭亡前后,山河的破碎、流离的痛苦、内心的忧患浸透于他的诗歌之中,具有史诗般的意味。例如,在《癸巳五月三日北渡》中,元好问描绘说:“白骨纵横似乱麻,几年桑梓变龙沙。只知河朔生灵尽,破屋疏烟却数家。”这些文字,笔笔浸血、字字含悲,堪称杜甫之后现实主义诗风的又一高潮。
   元宪宗七年,元好问卒于获鹿(今河北石家庄鹿泉区)寓舍,享年68岁。清代学者赵翼有一首《题遗山诗》,概括了元好问的一生:“身阅兴亡浩劫空,两朝文献一衰翁。无官未害餐周粟,有史深愁失楚弓。行殿幽兰悲夜火,故都乔木泣秋风。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不幸的时代,却成就了元好问,沧桑落尽,诗匠乃成。
  
  汾河晚渡雁丘颂情
  
    人们知道元好问,大都因为他的一句词:“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在金庸武侠名著《神雕侠侣》中,为情所困的李莫愁常常会引用此句,进而了解到整首《摸鱼儿·雁丘词》。这首词描写了大雁殉情的故事,塑造了忠于爱情、生死相许的大雁的艺术形象,谱写了一曲爱情悲歌。在太原汾河公园还有一处景区,名为“雁丘”,就是为了纪念这位少年才子记录的凄美爱情故事。
   在具有2500年历史的太原,其母亲河汾河也是人们关注的重点,汾河公园也是太原市民休闲娱乐的重要场所。太原八景之一的汾河晚渡就是来自这里。日落之时,站在汾河公园看到的是漫天的晚霞与汾河水交映成趣,再加上汾河的行舟、岸上的行人,仿佛置身于一幅画卷中,你也仿佛变成了画中人,欣赏着这里的一切美景。
   相传,元好问在赶赴并州应试时路过这里,看到了这样一幕:有一位捕雁者捕得两只大雁,但是它们努力挣扎着,结果造成一死一脱网。看到同伴死去,脱网的大雁并未离去,而是一头撞死了,这一幕让元好问大为感触,于是写下了《雁丘词》。至此,元好问将两只大雁捡起来,找了几块石头将它们埋了,并将这里称为“雁丘”。雁丘也成了歌颂爱情的地方。
  
  历史悠久元氏墓群
  
    元好问逝世后,葬于忻州韩岩村元氏先茔。他的曾祖父元春、祖父元滋善、父元德明、叔父元格及长子元抚、长孙元若祖,构成了元氏家族庞大的墓群。墓群距今已有七百多年历史,经过历代修葺,保存完好,现为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78年,又进行了规模较大的维修,使元茔成为周长680米,面积为44亩的大型陵园。
   墓区位于山西省忻州市城东南7.5公里韩岩村北侧,分墓地和野史亭两部分,坐北朝南,面积约4096平方米。附近的杨柳葱茏,一冢居高,墓周砌石,翁仲石兽分列。倚后为享厅,五开间,内碑碣嵌刻甚多。东侧院有亭,六角攒尖结构。全部建筑简而不陋,朴而不俗。进入元陵,松柏夹道,林木遮荫,莳花竞放,碑碣林立,一派古朴肃穆的陵园氛围。
   野史亭,相传就是元好问编纂野史的地方。民国十三年重建,高三丈六尺,为六角攒尖顶形。野史亭设计奇特,构筑精巧,雕梁画栋,阴刻斗拱。整个亭子用六根木柱支撑。亭内正壁是元好门石刻画像,左右两边是遗山墨迹六种,或楷或草,颇具功力。
   墓前设有卷棚顶享堂三间,元代石虎、石羊、石翁仲各一对。墓地的享堂中保存有元、明、清历代碑碣25通。其中一块是当地文管所从农民耕种的田里抢救回来的三尺墓碑,碑虽破损残缺,然“诗人元遗山之墓”的字样尚可辨认,碑文系先生临终亲嘱。此中蕴意只能从行间字外去解读,是七百年前历史的见证。
  
  本报记者 卢亚 本版图片均为资料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