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查询:2020年10月30日
冬日暖阳,温情宁养——山西医科大学宁养志愿服务项目

一抹暖阳照亮癌症患者心灵

  本报记者 陈彤
  
   奔赴农村,送医送药;走近患者、家属、医务人员,开展个案小组,互助支持……冬日暖阳,温情宁养——山西医科大学宁养志愿服务项目,起源于2013年和2015年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承担的中央财政支持全国社会工作示范项目,是免费上门为贫困晚期癌症患者提供镇痛治疗、护理指导等服务的医疗公益项目。可以说,该项目满足了癌症患者的人文关怀需求,缓解了患者及其家属和周围环境的多方压力,搭建起患者与亲友间沟通及表达情感的平台,完善其社会支持网络,形成了对于晚期癌症患者宁养志愿服务的介入模式,对宁养服务起到示范和先导作用,为服务的推广奠定了基础。目前,该项目依托全国宁养志愿服务示范项目,得到了中央财政及李嘉诚基金会和校资助管理中心的资金支持,并由山西医科大学与山西肿瘤医院共同实施。
   据悉,该项目自2013年4月至2019年12月,总服务时长92个月,直接服务人数共10500人,总服务时长高达15000余小时。目前,该项目已构建起社区、医院和高校三方联动的宁养志愿服务规范化体系,在社会中引起了良好反响,也加强了项目团队的凝聚力,促进了志愿者自身的成长。今年10月,该项目还荣获“第二届山西省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金奖”。
  
  用心陪伴患者
  
   杨湘溶是山西医科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2018级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现为山西医科大学宁养志愿服务队队长,也是该项目的负责人。她向《山西青年报》记者介绍,该项目志愿者的耐心与陪伴,是患者卸下心中防备的关键。在此过程中,让患者能够逐渐敞开心扉,彼此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并与志愿者一起回顾生命历程,一同培养新的兴趣爱好,从而提高生命尊严与生活质量,缓解对死亡与分离的恐惧。
   该项目的志愿者还为贫困患者链接社会资源,筹集治疗善款。“志愿者通过多方筹款,帮助困难患者减轻经济负担,使患者和家属摆脱绝望困境,重拾对生命的美好追求。”杨湘溶说。
   不仅如此,志愿者的陪伴也为长期卧床的患者带来新鲜事物,满足他们的倾诉需求,使其内心的孤独得以排解。同时,为患者家属开展小组工作,减轻他们长期照料患者的心理压力,为家属沟通患者病情提供了良好平台。
   “宁养项目针对的服务群体主要是晚期癌症患者及其家属,他们的家庭支持系统普遍存在有先天性或后天的严重不足。一人患病,往往导致全家生活发生逆向的改变,产生的心理和社会问题又加重了患者和家庭的困扰。”杨湘溶说。
   在整个志愿服务期间,志愿者用心陪伴、尽心服务,丰富了专业知识及技巧,锻炼了沟通能力和技巧,强化了团队成员的专业理念,更积累了医务社会工作的宝贵经验。
  
  推出多元模式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该项目服务阶段分为项目开展阶段,即2013年依托全国宁养志愿服务示范项目,尝试开展宁养服务;项目规范化阶段,2014年自主独立开展宁养项目,积累实践经验;项目持续化阶段,2015年至2017年总结经验,促进多方合作,扩大服务范围,从城市推广到农村,促进宁养项目的全面推广;项目强化阶段,2018年至2019年注重服务质量,提高服务数量,推动宁养项目更加完善。
   在该项目的具体工作模式上,杨湘溶介绍,可分为“社工+义工”模式下的宁养志愿服务、“个案+小组+社区”的工作方法、“医院+高校+社区”的规范、多元化体系和“五全”照顾理念下的临终关怀服务四大类。
   其中,“社工+义工”模式下的宁养志愿服务依托山西医科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社会工作专业产生;“个案+小组+社区”的工作方法为义工根据宁养项目性质和意义进行设计整理,形成一套具有宁养特色的活动体系。在医院、高校、贫困农村、城市社区等进行健康知识宣讲、癌症知识传播等服务,让健康生活的理念惠及更多人。
   此外,“医院+高校+社区”的规范、多元化体系则与山西省肿瘤医院合作开展项目,积累宁养服务经验,推动建立社区、医院和高校三方联动的规范化体系,促进全面推广;“五全”照顾理念下的临终关怀服务则很好地诠释了全人、全家、全程、全队、全社区受到照顾。
   据了解,过去两年,该项目共开展志愿服务285次,参与志愿者达63人,服务3500余人。
  
  打通专业壁垒
  
   一位患了左侧输尿管癌的老人,因癌症引发疼痛,长期卧床不起。在志愿者的精心照料和温暖陪伴下,老人的病情逐渐好转,心情舒缓了很多,疼痛也得到了缓解。
   一次偶然机会,老人了解到遗体捐献的相关事情,萌发了捐赠遗体的想法,却遭到了家人的强烈反对。“老人十分坚持,在志愿者的科普和鼓励下,她对遗体捐献的了解也越来越深。她想帮助更多人,弘扬生命的价值,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重获新生。最终,老人感化了家人,和老伴一同申请了遗体捐赠,为他人延续生命。”杨湘溶说。
   “作为山西医科大学的持久发展项目,目前已进行了7年多,并会持续下去。”杨湘溶在采访中说。如今,该项目的志愿者为各个专业在校学生,具备基本的医学素养,有着不同的专业背景。这不仅为该项目打通了专业壁垒,还整合了学校社会工作和医学的资源,达到了医学背景与人文关怀相结合的目的。
   在杨湘溶看来,团队成员的主体是学生志愿者,通过参与志愿服务工作,所有学生明显感觉到自己的“成长”。“这一成长是全面的,不仅仅在专业上,更在于对生命意义的理解、对做人的理解、对心灵的理解等,这样的成长才是真正的成长,将会是他们一生可用的正能量和宝贵财富。”
   目前,志愿服务队正以培育志愿服务意识、践行志愿服务精神、探索医科院校志愿服务之路为宗旨,针对癌症患者及其家属、医务人员、志愿者、社会大众提供宁养相关服务。其间,该项目为服务对象提供定期居家服务,开展半封闭式的 “以爱之名,携手同行”为主题的团体活动,由城市社区惠及农村,为百姓送医送药、宣传防癌抗癌知识,并为贫困晚期癌症患者及其家属提供姑息治疗、心理辅导、生命伦理、宁养善终等方面的服务。可以说,多年来,该项目提升了患者及其家属的生活质量,真正做到 “去者善终,留者善别”。
   谈及来年计划,杨湘溶表示,2021年计划开展志愿服务150次,服务3000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