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查询:2020年10月30日

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是怎么来的?

  制定和实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引领经济社会发展,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一种重要方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模式的重要体现。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十四五”时期,我国将进入新发展阶段,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在此背景下,让我们一起回顾五年计划的诞生历程,以史为鉴,启迪未来。
  
  第一个五年计划面临怎样的国际国内背景?
  
   新中国成立时,面临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孤立和封锁。当时,我国工业基础特别是重工业基础十分薄弱,现代工业不到国民经济的10%,钢产量只有15.8万吨,且相关人才匮乏。
   如何在短时间内改变贫穷落后面貌,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工业化的富强的社会主义国家,是共和国领导人殚精竭虑思考和迫切解决的主要问题。
   1951年2月,正值抗美援朝战争期间,中共中央已开始谋划大规模经济建设问题。2月14日,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提出了“三年准备,十年计划经济建设”的思想,首次明确提出了编制国民经济发展计划的设想。会议决定,自1953年起实行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并要求立即开始编制五年计划的准备工作。
  
  为什么要编制五年计划?
  
   编制五年计划,是学习苏联经验的做法。
   关于采取这种做法的目的,中共中央在《关于编制一九五三年计划及五年建设计划纲要的指示》中指出:“国家大规模的经济建设业已开始。这一建设规模之大,投资之巨,在中国历史上都是空前的。为了加速国家建设,除应动员全国力量,集中全国人力和财力以赴外,必须加强国家建设的计划工作,使大规模建设能在正确的计划指导下进行,避免可能发生的盲目性。”
   然而,由于旧中国留下的统计资料很不齐全,国内资源状况不明,从中央到地方都缺乏编制经济发展计划的经验,加上抗美援朝战争的影响,且苏联帮助中国建设的重点工程项目短时间内没有确定下来,“一五”计划只能采取边计划、边执行的办法,不断修订、调整、补充。
  
  “一五”计划经历了怎样的编制过程?
  
   1951年5、6月间,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财政经济委员会(简称“中财委”)对“五一”计划进行粗线条试编。
   1952年7月,中财委试编出《一九五三年至一九五七年计划轮廓(草案)》(简称《五年计划轮廊草案》。
   1952年8、9月间,中国政府代表团应邀前往莫斯科,带着草案征询苏联政府的意见,并与苏联商谈援助中国“一五”计划建设的问题。
   1952年9月,中共中央书记处会议听取周恩来关于“一五”计划轮廓问题同苏联商谈情况的汇报,并讨论“一五”计划的方针和任务。
   1952年6月,毛泽东提出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这成为编制“一五”计划的指导方针。国家计委结合苏方意见和援助情况,对《五年计划轮廓草案》进行了初步总结和修改。
   1954年初,毛泽东下了“军令状”,要求从2月15日起,用1个月零5天时间拿出五年计划纲要草案粗稿。
   1954年2月,中央成立编制五年计划纲要的8人工作小组,加快“一五”计划编制工作。
   1954年3月20日,初稿完成。
   1954年4月初,形成《五年计划纲要(初稿)》。毛泽东认真审阅了初稿,并批转刘少奇、周恩来、彭真、邓小平等审阅。
   1954年6月底,陈云就五年计划纲要初稿的有关问题向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作了汇报,重点阐述了编制五年计划的指导思想,即“按比例发展”和“综合平衡”原则。
   1954年11月3日至24日,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李富春等在广州对第一个五年计划草案初稿进行讨论修改。
   1954年11月15日至25日,由陈云在北京主持召开中共中央会议,用11天的时间,仔细讨论了“一五”计划,又提出许多修改意见和建议。随后,中共中央将计划草案发给中央各部委党组和各省、市、自治区党委讨论,并要求各省委特别注意本省的农业发展计划。
   1955年3月,党的全国代表会议对“一五”计划草案进行了审议,决定原则通过这一草案。
   1955年7月30日,全国人大一届二次会议审议并正式通过了“一五”计划。
   至此,“一五”计划历时四年之久、五易其稿,终于编制完成。
  
  “一五”计划留下了哪些宝贵经验?
  
   到1957年底,“一五”计划全面提前超额完成。“一五”期间,我国工业发展速度远远超过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充分显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可以说,“一五”计划为实现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现代化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五”计划的成功经验主要有六条:
   一是注意从国情、国力出发,确定工农业生产增长指标既积极又稳妥;
   二是集中力量办大事,充分发挥公有制的优势;
   三是注意做好综合平衡,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同时,对国民经济各个部门进行统筹兼顾、全面安排;
   四是在经济发展布局上,努力改变历史形成的我国工业大多集中在沿海地区的不合理状况;
   五是注意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改善人民生活,积累和消费的比例关系比较协调;
   六是既争取外援,又强调自力更生。
   从“一五”计划到“十三五”规划,编制和实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已成为我们党治国理政的重要方式。在编制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规划——“十四五”规划时,我们不能忘记新中国走过的每一步,不能忘记在怎样的 “家底”下迈出艰难的第一步。“一五”计划留下的许多宝贵经验,仍然值得认真总结和借鉴。
  图解新中国历次五年规划(计划)
      我国五年规划(计划)制定实施的历程大致可划分为三个阶段: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五年计划(从“一五”至“五五”);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时期的五年计划(从“六五”至“九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后的五年规划(计划)(从“十五”至“十三五”)。
  据“团中央权益部”微信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