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查询:2020年11月03日

天牙山顶奇峰并列供奉“石鼓大王”介子推

  本报记者 卢亚
  
    我们都知道,绵山因介子推而出名,介休因介子推而得名,寒食节因介子推而设定。但每年祭祀介子推最隆重的地方,除了介休,还有位于山西原平的天涯山。那里的寒食节和清明节合二为一,延续千年。
   天涯山山麓有座石鼓寺,寺中供有石鼓大王,而这个大王竟然是介子推!
   天涯山因山势险峻、奇峰怪石、峭壁耸峙而闻名,因传承介子推功绩气节而升华。
  
  追随重耳
  
   关于介子推的出身事迹,见诸文献的极少。据《春秋臣传》记载,春秋时期,晋国发生内乱,晋献公宠妃骊姬欲废掉太子申生,改立其子奚齐为太子,由此引发一系列变乱。
   太子申生被骊姬陷害致死,公子夷吾和重耳畏惧逃亡,重耳避难奔翟,随行贤士多人,主要人士有五人,即狐偃、赵衰、魏犨、司空季子及介子推。重耳最终返回晋国,并成为晋君,介子推尽了犬马之劳。
   重耳出亡时,经常食不果腹、衣不蔽体。据《韩诗外传》记载,一次为了让重耳活命,介子推到山沟里把腿上的肉割了一块,与采摘的野菜同煮成汤端给重耳吃。当重耳吃后得知是介子推腿上的肉时,大受感动,声称有朝一日做了君王,一定要好好报答介子推。
  
  归隐山林
  
    十九年的逃亡生涯结束后,重耳一下子由逃亡者变成了晋文公。据《春秋臣传》记载,时值周室内乱,“未尽行赏”“是以赏从亡者未至隐者介子推”。介子推从此隐居绵山,成了一名不食君禄的隐士。
   介子推不肯受赏,曾赋诗一首:“有龙于飞,周遍天下。五蛇从之,为之丞辅。龙反其乡,得其处所。四蛇从之,得其露雨。一蛇羞之,死于中野。”邻居解张为子推不平,夜里写了封书信挂到城门上。
   晋文公看到后,后悔自己忘恩负义,赶紧派人召介子推受封,才知道他已隐入绵山。晋文公便亲带广众人马前往绵山寻访。谁知,绵山蜿蜒数十里,重峦叠嶂,谷深林密,竟无法可寻。
  
  抱树而死
  
    晋文公求才心切,听小人之言,下令三面烧山。不料大火烧了三天,连介子推的影子也没见到。后来有人在一棵枯柳树下发现了介子推母子的尸骨,晋文公悲痛万分。
   晋文公在安葬介子推遗体时,发现他的脊梁堵着个柳树树洞,洞里好像有什么东西。掏出一看,原来是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晋文公将一段烧焦的柳木带回宫中做了一双木屐,每天望着它叹道:“悲哉足下。”此后,“足下”便成为下级对上级或同辈之间相互尊敬的称呼。
  
  “天牙”天涯
  
   天涯山位于流经原平境内的滹沱河东岸,因山顶奇峰并列,状似天牙,据记载“天牙为天涯”,由此称为“天涯山”。
   天涯山风景区内,重峦叠峰,山势险峻,奇峰怪石,峭壁耸峙,山尖似箭,直插云霄。天涯山西北山麓,有一妙峰,形似莲花,称为莲花山。莲花山东南有一奇石,称为石鼓。
   据《崞县志》记载:“天涯山有石,形似鼓,不待琢已成器,惟应观而像园,鼓非革生音,从石中发清虚之雅奏,超尘溘似和鸣。”诗人元好问诗赞其曰:“焕起山灵槌石鼓,汉女湘妃出歌舞。”
   莲花山麓,有原平市著名古庙石鼓神祠。据县志记载:元代有张显之夫人延氏,娘家介休县。延氏乐善施舍济贫,在莲花山下大路旁修建舍药院,并供奉绵山介子推神灵保佑。一天夜里,忽闻人语马嘶,隔窗闻问,答曰:“介神驻兵。”翌日,见院内石上留有马蹄印,随后将舍药院改为介神行宫,即石鼓神祠之前身。现存石鼓殿牌匾落款为“大元国延佑四年”。可以肯定,神祠最迟创建于元代。
   石鼓神祠坐北向南,呈长方形,共有各种建筑物20余间,皆为明清遗物。祠前百米处,立一木牌坊,四柱三檐。山门前,旗杆两根、石狮一对、左右钟鼓二楼。第一进院,北为过殿,南是戏台,左右为禅房。第二进院,正殿三间,悬“精忠纯孝”匾,为该寺主体建筑。殿内塑介子推及其老母像。东西配殿各四间。每年三月初三,是石鼓神祠的传统庙会,总要唱戏以贺,商贾云集,物资交流,赶会者超过万人。
   在石鼓神祠周围,还有石人瀑布、滹沱吞食、早种晚收、天涯扫雪等景观。
  
  “石鼓大王”
  
   每年从清明前一天(寒食节)起,石鼓寺都要举办三天庙会。当地人颇为隆重地祭祀介公,难免让人感到意外和困惑,介公被焚于绵山,为何远在晋北原平的天涯山却建有介公庙?
   据当地民间传说,介公母子曾来过天涯山。晋文公闻讯派人来这里寻找,在天涯山下停驾宣旨要介公回朝做官,介公避而不见,后辗转到绵山直到被烧死。晋文公悔恨不已把介公的忌日 (清明节前一天)定为寒食节,规定这天全国禁火悼念介公。
   原平属晋国,寒食节禁火在这里自然得到施行。介子推的功绩气节也在当地流传开来,乡民把晋文公派使停驾宣旨的地方叫作停旨头村,在天涯山介公到过的地方建庙祭祀。
   据石鼓寺内碑文记载,在宋辽金年代曾有贼寇来这里烧杀抢掠,乡民躲在介公庙后的天涯山坳里。因地形险要,贼寇不敢贸然上山,就发箭射击乡民。但箭飞到途中纷纷落地,怎么也射不到人,再加上风吹石鼓嗡嗡作响,似马蹄声疾吓退了贼寇,乡民得以躲过劫难。这就是碑文记载的介子推神灵“御寇拯灾”的故事。之后,乡民纷纷捐资重建介公庙,并把介公尊为“石鼓大王”,把介公母亲尊为“石鼓娘娘”,从此香火不断。
   明代嘉靖年间,有高僧纠合乡人重修介公庙并修建禅房住了下来。这里遂成为佛门一地,石鼓大王庙也就改名为石鼓寺。以后无论世态如何变化,这里的乡民每年寒食清明节都要举行庙会祭祀介公,延续千年没有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