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查询:2020年11月26日
山西高校助力脱贫攻坚纪实之山西大同大学

创新模式促增收 山村面貌换新颜

  本报记者 吕汉富
  
   山西大同大学党委把教育扶贫的工作部署作为一项重要政治任务,挂在心上,抓在手上,通过完善顶层设计,强力组织领导、科学规划工作、切实行动路径,通过成立驻村帮扶工作队临时党支部、,开办脱贫攻坚农民夜校等形式,用“一校两部”,即大同大学助力决战脱贫攻坚农民夜校、大同大学驻村工作队临时党支部、大同大学助力脱贫攻坚前线指挥部;“一团一队”,即大同大学硕博专家技术服务团、大同大学脱贫攻坚志愿者服务队助力脱贫攻坚,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目前,帮扶的阳高县罗文皂镇谢家庄、十九墩村两村的125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已顺利脱贫摘帽。但该校党委始终坚持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帮扶,把助力脱贫攻坚任务放到头等重要的位置,全面巩固帮扶成果,提高帮扶质量,确保如期完成脱贫攻坚各项目标任务。
  
  攻坚克难从顶层设计开始
  
   2018年5月,经山西大同大学党委组织部批准,该校驻村帮扶工作临时党支部正式成立。临时党支部充分借鉴学校基层党组织建设经验,发挥驻村帮扶队员先锋模范作用,指导帮扶村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统筹推进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强化,扎实促进农村党员干部素质提升,有序推动党建促脱贫攻坚示范引领,使农村基层党组织成为坚强的战斗堡垒。
   支部会上,驻村帮扶队员与帮扶村党员重温入党誓词,满怀深情地表示,将带着感情、责任驻村,用心用情用力,不断增强驻村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把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基本要求和目标任务落实到具体实践中,保质保量完成好组织交给的任务。
   按照省委总体工作部署,完善学校脱贫攻坚领导机构,健全领导机制,成立了由党委书记、校长任组长的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全面领导学校助力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有关工作。
   2018年4月,按照“两年一轮,压茬轮换”的要求,结合学校专业资源优势,因村派驻,一村一队,确保驻村帮扶力量。选派生命科学学院党委书记高鹏担任包村工作队队长,驻村第一书记李建春、李国良兼任工作队队长,队员由机关干部、专业人才组成,实行任期责任制,履行相关职责,接受县、乡考核。
   组建脱贫攻坚硕博专家技术服务团。以需求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以解决实际问题、培养专业人才、提升基层能力为目标,以组团式服务方式,开展公益性技术服务,全面助力完成脱贫摘帽的目标任务。服务团坚持依靠科技支撑,通过农业专家巡回指导、技术培训和帮扶,推动农业科技进村入户;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激发群众内生动力,增强他们脱贫增收的主观能动性;传承发展提升农村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农村思想道德文化建设,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展现乡村文明新气象;充分发挥医学院、附属医院、校医院在健康扶贫工作中的作用,大力实施健康扶贫、健康乡村建设。
   招募脱贫攻坚大学生青年志愿者。充分发挥学生党、团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使同大青年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伟大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切实巩固脱贫攻坚帮扶工作成果,全面助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大振兴。
  
  凝心聚力从农民夜校开始
  
   帮扶伊始,工作队就在两个村开办了大同大学助力决战脱贫攻坚农民夜校,将村委会、农家书屋设为办学场所,党支部书记和驻村帮扶队负责夜校日常工作,设置夜校规章制度规范日常管理,建立学员激励表彰制度,鼓励贫困户参加,争当优秀学员。同时,以大同大学处级帮扶结对干部和硕博专家技术服务团为主要师资力量,扶贫队员湛润生为夜校主讲教师,选好各类实用授课内容,围绕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和村情实际创新教学方式,拓展脱贫致富技能培训,大力倡导健康文明风尚,努力提高农民夜校的办学质量和水平,不断推动农民思想和素质提升常态化、制度化。
   大同大学驻村工作队牢牢把握培育内生动力的根本要求,把扶贫同扶志、扶智、扶德结合起来,把心捂热,重燃希望,努力提升乡风文明。
   截至目前,开办了近10期夜校课程,进行政策宣讲、规划解读、攻坚动员,持续激发群众内生动力。农民夜校成了村民茶余饭后的新集中地。“最初,我们只是来看红火的,谁知越听越想听。”村民陈吉的话道出了大家的心声,驻村干部用大实话、直白话、贴心话,把党的政策讲得透彻、让村民听得心热。
  
  创新模式从因地制宜开始
  
    工作队尝试一切能够促使农民增收、攻坚增效的可能,努力寻找发挥学校优势与助力脱贫攻坚的结合点,不断探索新思路新举措。
   首创成立“长城写生基地”。十九墩、谢家庄背后就是绵延不绝的明长城,四时风光迥异。通过努力,工作队将其建设成大同大学美术学院师生的“写生基地”。美术学院每年组织两期数百名师生到此进行为期一周的实地写生教学,白天画山画水画长城,还以50元/小时的酬劳聘请村民当模特,晚上住农家拉家常,师生收获了作品,农民增加了收入。
   同时,把思政课堂搬到了山村,校党委全力支持建设帮扶村实训基地,先后挂牌组建了“大学生思政教育基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基地”,组织开展师生党员、预备党员、党员发展对象、入党积极分子在脱贫攻坚一线实践锻炼接受教育。白天,师生党员进山沟、下田野、干农活,晚上给村民讲外面的新鲜事、国家的好政策……国情教育结合劳动教育,在帮扶山村上了堂生动的思政课。
   推动建设农户家庭式学生实践接待服务站“爱心小站”,为前来写生的美院师生和实训锻炼的师生党员提供住宿接待服务,一周最多可收入600元。既提高了农民收入,又为开发建设农家乐培育了雏形,同时,发挥了学校学科专业优势,构建了扶贫新模式。到目前,已建成“爱心小站”17个,接待师生近300人次,户均增收400元左右。
   2018年起,工作队积极发挥榜样作用,协同两村村委,开展了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评选出“文明卫生户”“十九墩好人”“最美谢庄人”“致富带头人”“文明卫生户”等,共30个先进模范受到表彰。
  
  脱贫增收从产业帮扶开始
  
    脱贫攻坚,产业先行。三年来,工作队与阳高县政府、罗文皂镇政府沟通,达成养羊共识,注册成立了十九墩村舒牧山、谢家庄步步羔养羊合作社。筹措资金306万元,分别建成2500平方米的羊舍和1500立方米的青储池。学校1375名党员干部捐助50万元购羊款,当年销售肉羊78万元,销售所得款继续购买肉羊养殖,以实现收益最大化。2018年11月,首次现金分红,户均300-500元。2019年,分红翻番。目前,养羊项目经营态势良好。
   筹资110万元,协助建设了谢家庄村360亩寒富苹果脱贫基地;出资3万元在十九墩村种植400亩仁用杏经济林。
   2019年,大力推动实施订单式种植项目。十九墩村实施大葱订单式种植,学校订购7万余斤;拓展十九墩村仁用杏产业链,联系外包加工、推出原创品牌等,形成杏核产业链,增加了附加值,提高了村民收益;谢家庄黄豆类订单式种植项目,收购黄豆14000斤;实施谢家庄包销玉米项目,加工玉米精粉23450斤发放给职工,向养羊合作社推销15万斤玉米。
   2020年,大同大学工会积极开展消费扶贫,共帮助销售农副产品110.5万元。
  
  幸福感从抓基础建设开始
  
    帮扶工作队一心想着改变村里面貌,提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补齐农村发展短板。
   截至目前,工作队为帮扶村投资22万元打机井2眼,争取20万元打210米人畜饮水备用深井1眼;协调阳高县电业局把两个扶贫村列入国家电网升级及井井通电工程,实现了电网升级改造;落实了20万元水利配套设施,进一步提升机井灌溉效率,有效推进农业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争取近60万元,建设通村道路2公里;争取15万元,植树5400株;投入7万元,安装路灯30盏。2019年,协调资金100万元,对谢家庄乡村提质。2020年,在十九墩村山沟土坡建起500平方米文化广场。“三貌”改变了,村里路修了、水好了、房修了、灯亮了、树多了、网通了,群众获得感和满意度不断加强。
  
  真情帮扶从一点一滴做起
  
    工作队员把百姓冷暖放在心上,深入贫困村、融入农户,日日夜夜,一刻不停,一步不错,不等不靠,攻坚克难,在帮扶的路上坚定不移。工作做给群众看,任务带着群众干,用心用情用力,引导村民用智慧和双手创造幸福生活。
   工作队队员各显神通密切联系群众。宋睿用上了给群众理发的“妙招”,两年间义务为上百名群众理发,打通了干群之间的 “隔心墙”;贾立生义务为群众拍摄照片近千张,按下了“快门”,也走进了群众的“心门”;第一书记李国良远赴四川帮村民夏刚会找到了失散28年的亲人,令全村感动;第一书记李建春连背带抱将吞服农药、神志昏迷的村民谢昌山及时送往医院抢救;大雨倾盆,担心山洪爆发,驻村干部只身逆行,查看险情……
   想在前面,帮在难处,干在实处,点滴之处见真情!扶贫扶出温暖,扶贫扶出感动。帮扶队员用心用力帮扶百姓,村民用心用情感恩同行。夏天,他们戴着草帽义务劳动;冬天,他们身披大衣入户走访;夜校里,传出他们振奋人心的声音;田野上,闪动着他们活跃的身影。他们就是这样,和乡亲们一起奋斗着、拼搏着,一个个扶贫举措,一张张舒心笑脸,都见证了大同大学助力脱贫攻坚的可喜成绩。队员村民手拉手、心连心,共同决战脱贫攻坚、助力乡村振兴,今天的帮扶村,一条条水泥路平坦坦通向村外,家家户户房前屋后整饬一新,上夜校学文化学政策学技术、参加集体义务劳动、讲究文明卫生、孝亲敬老爱邻……新风尚成为时尚,新气象成为日常,山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18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