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查询:2021年01月29日

“放大镜女孩”众里寻“菌”千百度

  “90后”周晴烽凭借菌类科普视频出“圈”了。在“曳尾菌”的科普视频里,菌类颜色梦幻,摇曳有趣,仿佛一个个可爱的“小宠物”。这个视频也让周晴烽收获了大批粉丝,仅微博就有近百万的粉丝关注。上山找菌、熬夜拍菌、耐心养菌……通过相机的放大镜,从细微处分享科学之美,激发观看者的好奇心和学习欲。她的爆款视频密码源自两个字:热爱。
  
  〔投入〕拿着长着菌菇的腐木研究一下午
  
    一套冲锋衣、一双运动鞋、一头利索的短发、一副半黑框眼镜……文静而又秀气,这是周晴烽给人的第一印象。谈及她所科普的主题——菌类生物时,她眼中焕发出夺目的光彩,滔滔不绝,聊到兴奋时还会忍不住笑出声来。
   和大多数年轻女孩一样,周晴烽喜欢寻找美食,喜欢在网络上关注明星的动态。不过,她最热爱的事情是用相机的放大镜探索菌类生物的科学之美。
   周晴烽就读于中南大学药学专业,毕业后来到上海一家药研所工作。她从小就喜欢观察生物,工作之余,最大的爱好就是到郊野拿着相机捕捉最美的生物。有时她拿着长着菌菇的腐木,都可以研究一个下午。在拍摄美丽生物的过程中,有次周晴烽看到了一张放大镜下黏菌的照片。周晴烽情不自禁地被颜色梦幻而鲜艳、形态多样的黏菌吸引,想要探索更多关于黏菌的科学知识。
   “我最近最喜欢的黏菌是弹球菌,外包裂开后呈现星星的形状,内包还会弹出咸蛋黄色的孢子。鹅绒菌,长得像一根根棍棒;粉瘤菌,颜色粉嫩,常常是密密麻麻的球形态……”每当周晴烽遇到一种新的黏菌品种,就会开启“科学狂人”模式。如果查不到相关科学资料,便会茶饭不思。
   从最初对黏菌一无所知,到对大多数黏菌比较了解,周晴烽用了近两年时间。最初,由于知之甚少,周晴烽判断一种黏菌可能需要好几天的时间,从黏菌的大类进行判断,再寻找相关资料。“有时一本书里哪怕只有一页和黏菌相关的科普,我也会买来看。”为了进行准确的菌类科普,她不断购买书籍和查找论文进行学习。
  
  〔热爱〕为拍稀有品种不惜奔波千里
  
    如何拥有一双发现科学之美的眼睛?如何让更多的人产生好奇心从而了解微生物?拍摄最美的瞬间,配上有趣的音效,而最关键的则是发自内心的热爱。
   大自然的神奇之处是无穷无尽的,为了“解锁”更多的菌类微生物,周晴烽定期坐飞机到云南郊野拿起相机拍摄少见的黏菌品种。一片枯叶,一根枯木,在周晴烽眼里,这些都是宝贵的素材。有时在上海郊野拍摄时遇到下雨,道路泥泞,周晴烽的裤腿上常会沾上泥土,一不小心就会摔跤,但她还是乐此不疲。“可能我的眼睛开了光,如果找到未知的品种,我就会特别高兴。”回忆起探索稀有品种的经历,周晴烽忍不住笑了起来。
   为了更好地培育黏菌,周晴烽从网上买了超净工作台和高压蒸汽灭菌器。网上看似只有几十秒或者几分钟的视频,背后却是她好几个月的培育和熬夜拍摄。“采集到一个新黏菌品种带回家,首先要自己琢磨培养基,再分离出纯黏菌的品种,每个步骤都可能面临数十次的失败。比如一不小心就会粘上真菌等别的杂菌。”周晴烽回忆道,为了拍摄出黏菌的精彩画面,她常要熬夜至凌晨,就为了等待成熟的那个瞬间。一旦拍到了,会忍不住激动得跳起来。
   不少网友看了 “曳尾菌”的视频后,纷纷感慨:“没想到微生物还能这么可爱,我也想买一个自己培育。”“下次家里再长真菌,我不会那么害怕了。”也有高中生表示:“看完‘曳尾菌’的视频后,今后打算选修生物学。”
   周晴烽坦言道,她经常在视频平台收到粉丝私信,想要花钱买黏菌,一方面是培育黏菌的门槛较高,另一方面她并不想通过这种方式赚钱。“我希望可以通过相机放大镜的作用,让大家感受科学之美,产生对大自然的好奇心,增加对微生物的了解。”
  
  对话周晴烽
  
  爆款视频源于发自内心的热爱
  
   记者:还记得你第一个爆款视频吗?当时怎么会火的?
   周晴烽:其实在《发网菌》视频成为爆款前,我已经拍摄了4年的菌类视频,一直反响平平。当时《发网菌》的视频,是因为发网菌长得很像人的头发丝,还有一块结构很像人的头皮,那个时候正好流行“真让人头秃”的流行语。我就灵光一闪,后期再配上一个类似头皮撕扯的音效。没想到视频就爆了。最初也没想着要红,就是自己喜欢,黏菌好比是我养的小宠物。
   记者:现在你选择专职做科普博主,是如何下定决心的呢?
   周晴烽:视频火了之后,接到的合作邀约增多,既有纪录片也有电视剧,就感觉时间明显不够用。而且我个人非常热爱培育黏菌这类微生物,分享它们美丽的瞬间并进行科普很有意义。任何事情只要用心做,养活自己不成问题。
   记者:你一直在微生物这个细分领域进行科普,会考虑扩大科普范围吗?
   周晴烽:目前没有这个想法,世界上有很多菌物,仅黏菌这个菌类我还有很多未知的领域想要探索和科普。虽然菌类比较小众,那是因为大众还不了解,只要看了视频后都会产生好奇心,并且想由此进一步了解相关的科学。 据《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