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查询:2021年02月03日
山西大学文学院2018级汉语言文学专业 邹书予

不负韶华 练就“十八般武艺”

  青春档案
  
   邹书予 女,中共党员,山西大学文学院2018级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生,大学以来四次综测有两次名列班级第一,现为山西大学青年媒体中心值班总编、《山大青年》杂志社轮值社长。入选校青马第5期学员、校青年理论写作人才培训班学员。担任山西大学红色精神寻访实践队队长,带领团队获评教育部全国百佳优秀范例、“团中央全国优秀暑期社会实践队”。曾获共青团中央“传承达人”青春汇全国二等奖、中国建设银行总行 “乡村党建优秀服务奖”、山西大学一等奖学金,获优秀学生干部、三好学生、优秀共青团员、“三下乡”活动优秀通讯员等荣誉称号。
  
  本报记者 张丽
  
   书桌,青媒,田野。自2018年9月进入大学,这几乎是邹书予全部课余时间的“归宿”。
   “追梦的路是一段征程,我们永远在路上,不敢懈怠。”得知自己获评2019年度“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邹书予这样说。已经过去的两年多大学生活,对于她而言是进阶,更是蜕变。
  
  疫情防控宣传员
  
   2018年12月,山西大学青年媒体中心成立,邹书予作为首位总编,走马上任。摩拳擦掌之际,却被新冠肺炎疫情打乱了阵脚。
   关键时刻,宣传工作不可或缺。普及政策、挖掘典型、凝聚同学……任务急难险重,对于 “初出茅庐”的校园媒体来说,无疑是巨大挑战。大二的她缺乏经验,该如何应对?
   “硬着头皮上。”
   理论知识不足?党中央、省委和学校党委的有关指示精神,她第一时间带头学习,“先过基础关”。
   人手不够?她服从青媒扁平化体制,扎根采编一线。“急先锋”李艳妮、“翻译官”王子璇、“逆行男孩”艾力亚、“退伍军人”王思宇……“讲好山大青年‘抗疫’故事,宣传动员就做好了一半。”
   “抱团取暖”不治根本,学习提升才是王道。在校团委老师指导下,邹书予组织开办了8期9场新闻写作能力提升工作坊,和同伴轮流走上讲台担纲“金牌讲师”,面向全校分享新闻写作理论知识。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为把工作坊办好、知识讲透,他们分头研读了200多本新闻写作学著作,结合采写心得反复打磨讲义,持续两个月,熬夜是常事。最晚的一次,凌晨两点还在讨论。
   “工作坊为大家提供了内容丰富、针对性强、实用有效的‘菜单式’培训,事实证明,青媒成员‘充电’效果很好。”校团委副书记郭佩祥说。70篇防疫政策推文,300个“抗疫”线上产品,10万余字疫情消息通讯,100万人次累计阅读量,20余篇作品被省级以上媒体大版面报道,“战绩”颇佳。
   邹书予说,弘扬“抗疫”正能量,网络宣传阵地也是一线。“疫情于全国人民而言是一次大考,于青媒人同样如此。”考验结束,她收获的不仅有平安,还有成长。
  
  乡村振兴参与者
  
   2019年7月,一列绿皮火车行驶在从太原去往吕梁的路上,窗外闪过片片青葱。邹书予坐在火车上,陷入沉思。
   她不是去观光的。6月,校团委组建红色精神寻访实践队,她有幸入选实践队员,去 “晋绥首府”——吕梁市兴县蔡家崖村寻访革命老区的红色基因。
   “爷爷,您还记得日本人进村时的场景吗?”蔡家崖村温守惠老人曾参加贺龙元帅指挥的120师,被贺龙称为“蔡家崖的小羊倌”。邹书予和另一名队员“两眼放光”,专访老人8次近20个小时,写作家史简述和访谈资料21万字。
   参观学习、入户访谈、整理录音,每天工作到凌晨,不累吗?邹书予似乎沉迷于团队的高效运转:“全身心投入、高强度锻炼,就连吃街边小摊都在打问访谈对象的情况。这是我上大学以来最美好的回忆。”
   8月,第二次下乡。这回她成了队长。阳泉市平定县南庄村号称 “晋察冀小延安”,还是电影《地道战》的取景地。除采访抗战地道讲解员、南庄村妇女主任刘素珍之外,她还负责实践队的活动组织和资料整理。工作量再次增加,她却丝毫不敷衍,认真到连一个符号错误都不肯放过。
   驻村调查20天,访“五老”、写“三史”、潜地道、学思政,聆听红色故事报告会,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在阳泉实践的最后一天,一个电话把邹书予叫去北京。原来,中国建设银行总行、山西省分行分别颁给她“乡村党建优秀服务奖”“下乡优秀学子奖”,让她参加表彰仪式。
   “返校后,我要充分利用151万字的集体写作成果,传播老区故事,助力乡村发展。”邹书予暗下决心。
  
  国学精神传承人
  
   汉语言文学专业,是邹书予从小的目标。“高中文理分科,我想都没想就奔它来了。”邹书予笑称。
   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社会实践经验丰富的她,专业学习也没落下。大学四次期末综测,每年都拿一等奖学金。
   “书予,团中央这个竞赛你可以尝试一下。”辅导员赵巧玲建议。邹书予看看介绍:“文化传承·逐梦青春”全国青少年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交流展示活动。虽然平时也在学习国学知识,可参加这种大型比赛,能行吗?她有点怵。
   “挑战一下吧!”在老师的激励下,她鼓起勇气报名参赛。活动分为几个模块,最难应付的是现场知识竞答。邹书予从学院、图书馆抱了一摞书,“时间有限,能看多少算多少”。
   校团委老师们也纷纷助力,给她创造良好的“备战”环境。“办公室安静、空间大,你平时也可以来看书。”“你是代表山大参赛,可要加油呀!”
   不负众望,她作为全省唯一代表,以全国第9名、同等次第1名的成绩,荣获“传承达人”青年组二等奖。
   “这个奖项让我明白,任何时候都得有信心,要勇于挑战、敢于争取。”这是邹书予悟出的道理。当然,比赛日程中的“青年大学习”、“精粹感知行”等活动,也让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在她心里扎根。
   习近平总书记说,要让青春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绽放绚丽之花。而绽放青春,还需先练就一身“十八般武艺”。投身“抗疫”、躬身实践、置身经典,这便是邹书予的 “炼艺熔炉”。正如她的获奖感言:“不负韶华,不负信念,用心用情用功抒写美好时代!”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