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查询:2021年02月26日

  (上接03版)
  
   春光明媚。在天镇县,曾经荒凉的沙土坡上现在被蓝色的太阳能光伏发电板覆盖,远远望去,熠熠生辉。“真没想到,几块小板板,比一个壮劳力还挣得多。”天镇县米薪关镇段家沟移民新村的贫困户张全锁感慨不已。
   天镇县扶贫办主任任哲锋介绍,黑石梁百村光伏电站,覆盖101个贫困村。项目建设的背后,是当地的环境更好了,老百姓的日子更舒服了。
   5年,我省建成光伏扶贫村级电站5479座、集中电站53座,惠及6602个贫困村、3361个非贫困村,72万贫困户受益。
   产业扶贫到村到户。建立完善的特色产业带贫益贫机制,127.7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靠特色产业脱贫。各地扶贫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大胆探索,创新利益联结机制,通过“公司+”“合作社+”“土地入股”“金融扶贫”“托管经营”等形式,产业扶贫模式实现多样化,带动特色农产品升级换代,带贫益贫效果日益凸显。
   平顺县和山西振东集团牵手发展中药材产业,直接带动3.5万贫困人口人均增收4100元,还带动黎城、左权等地也开始种植中药材。
   消费扶贫增收有道。2018年我省在全国率先出台专门政策,借助“五进九销”,认定2940个扶贫产品,累计销售贫困地区农产品88亿元,带动24.22万贫困人口增收。扶贫产品卖出了好价钱、市民买到了好东西、产销衔接建立了好机制。
   就业扶贫增技赋能。实施全民技能提升工程,组织贫困劳动力技能培训63.4万人次,打造“吕梁山护工”“天镇保姆”等山西特色劳务品牌90多个。
  
   用足绣花功——攻坚克难补短板
  
   “脱贫攻坚本来就是一场硬仗,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更是这场硬仗中的硬仗,必须给予更加集中的支持,采取更加有效的举措,开展更加有力的工作。”
   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太原召开的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上,对攻坚深度贫困进行了再部署再动员。
   聚焦最困难的地方、紧盯最困难的人群、扭住最急需解决的问题,改革创新破解难题,我省出台《“一县一策”集中攻坚深度贫困县的意见》,为10个深度贫困县量身定制10条共享政策、每县1条专享政策,政策、资金、项目和人才帮扶倾斜支持。
   “我在金鸡养殖基地捡鸡蛋,一个月工资2000多元,种地、家务都不误,一家人的开销也不愁!”2月18日,在石楼县金鸡养殖基地,48岁的马家坪村村民张三元和记者聊着。他说,基地附近的好多村民都像他一样在企业上班,都摘掉了穷帽。
   石楼县是我省深度贫困县之一,专享政策是鼓励支持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石楼县设立公司,建立原料加工基地或与当地企业联营,带动当地特色农业发展。在具体实践中,石楼县创新益贫带贫机制,引进各类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采用多种形式有效激发群众参与到扶贫产业中来,有效带动了贫困群众增收脱贫。
   到2020年稳定实现农村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保障,是贫困人口脱贫的基本要求和核心指标,也是摆脱绝对贫困的标志。
   出台实施意见,全面起底排查,控辍保学强化分类施策,基本医疗软硬件协同,危房改造注重保质保量,饮水安全突出建管并重,各类问题静态清零、动态保障。
   说起健康扶贫,交口县桃红坡镇卜家庄村患胸腺瘤的郭秀红赞不绝口:“以前吃药不但买不起,而且东奔西走还买不到,现在好了,拿着慢性病‘一卡通’在县内各定点医疗机构就可即买即报,我一年购药花销有31500多元,医疗保险和人寿保险扶贫给我分担3万元,个人只需自费1500多元,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
   健康扶贫化解因病致贫返贫难题,“三保险三救助”惠及185.67万人次。我省探索形成了“双签约”服务、“三个一批”救治,“三保险三救助”保障看得起病、“县乡医疗卫生机构一体化改革”保障看得上病、“136”兴医工程保障看得好病的健康扶贫 “山西经验”,国家卫健委两次通报表扬。
   对冯珍来说,一天的幸福生活是从拧开水龙头开始。57岁的冯珍,家住朔州市平鲁区屯军沟村。水缸见底,村外挑水,排队接水……吃水难曾是她的心病。“现在好了,拧开水龙头就能用上干净的水!”看着自来水哗哗流出,她的嘴角扬起微笑。
   5年来,我省投入58.12亿元,受益人口达1238万人。目前,全省农村饮水安全状况得到根本性改善,农村集中供水率达95.8%,自来水普及率达92.4%。
   “想也没想到,我们现在吃上了旅游饭。”永和县奇奇里村村民刘志杰见到记者可乐呵了。得益于黄河一号旅游公路的开通,奇奇里村现在的名气越来越大,村里不少人家都将自家窑洞改造成了农家乐,收入自然也多了起来。
   我省依托黄河、长城、太行三大旅游板块,建设300个旅游扶贫示范村,电商扶贫覆盖6833个贫困村。
   人力、物力不断向贫困地区倾斜,这是我省“十三五”期间公路建设的重点。5年来,全省贫困地区公路通车里程7.3万公里,具备条件的建制村100%通硬化路、100%通客车,为农民群众打造了一条条脱贫路、致富路、幸福路。
   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最终手段。教育扶贫实施精准控辍,改善办学条件,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上得起学,实现各阶段教育、公办民办学校和贫困生资助“三个全覆盖”。
   安得广厦千万间,实现贫困群众住有所居、住有安居。5年来,我省累计完成农村危房改造33.3万户,全省农村贫困家庭危房得到全部改造,约为100万农村贫困人口解决住房安全问题。
   农村低保连续5年提标,全省平均达到5319元,惠及44.6万贫困人口。临时救助145.7万人次,20.65万贫困残疾人“两项补贴”应补尽补。
  
   使命扛在肩——不破楼兰终不还
  
   脱贫攻坚战打响后,省委吹响脱贫攻坚“集结号”,“硬抽人、抽硬人”,把“最能打仗的人”派到脱贫攻坚第一线,集结精锐力量,集中奔赴战场。
   我省建立了单位包村、领导包带和工作队到村、党员干部到户、第一书记到岗的“两包三到”联动帮扶机制。实现了贫困村干部驻村和贫困户结对帮扶全覆盖,每个贫困村都有一名包村领导带领工作队驻村帮扶,每个贫困户都有一名干部结对帮扶。
   5年来,三晋大地从南到北,从吕梁山下到雁门关外,从黄河岸边到太行深处,在山庄窝铺、在农家院落,活跃着13985支驻村工作队、42000余名工作队员、10009名农村第一书记,他们执着坚守无私奉献,用自己的辛苦换来贫困群众的幸福,有的甚至献出了宝贵生命,诠释了扶贫干部的担当和情怀,在脱贫攻坚的战场上闪耀着熠熠光辉。
   柴晓飞,闻喜县国税局驻石门乡后川村第一书记。这位“90后”的小伙子从驻村的第一天起,就把所有的心思都花在帮助村民脱贫致富上。建香菇大棚,修通村公路,解决吃水难题,开设农民夜校,带领农民学养牛、种药材,他的一腔热情和脚踏实地,让这个昔日的“空壳村”改变了模样……可他27岁的青春年华,却永远定格在了扶贫路上。
   李枫,审计署太原特派办对口帮扶娄烦县向阳村驻村工作队队长兼第一书记。她和驻村工作队一起积极争取政策、资金支持,将10户村民的闲置房屋改造成农家庭院。2019年向阳村被授予 “山西省旅游扶贫示范村”和“太原市首批美丽宜居示范村”,连续两年举办了“乡村文化旅游节”,带动了村民脱贫。
   王国斌,右玉县丁家窑乡前鹰卧山村第一书记。驻村以来,强党建、建磨坊、装光伏、整修村容村貌、改善基础设施、帮助贫困户就业、调解村民矛盾纠纷、发展养羊产业和养鸡产业。2020年获“山西省农村模范第一书记”称号。
   5年来,一大批农村基层干部默默坚守、扑下身子苦干实干,带领群众找门路图发展,担当重任,身先士卒,带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
   花白的头发、腼腆的笑容。她看着如此平凡,却让人分明感受到了她瘦弱身体中迸发出的强大力量。刘桂珍,忻州市代县峪口乡段家湾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也是我省唯一全国脱贫攻坚模范获得者。40年不离不弃,柔弱的肩膀挑起乡村医生、代课教师、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四副担子!这正是一名基层共产党员的本色和为民情怀的生动体现。
   王春,灵丘县红石塄乡下车河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打造车河社区,集农业旅游观光、有机种养基地、特色餐饮、住宿、民俗文化为一体。车河鸡蛋、谷子、玉米等杂粮获得国家有机产品认证,村民人均纯收入达1.85万元。2020年获得“山西省脱贫攻坚奖奋进奖”。
   程玉珍,长治市壶关县刘寨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她是村民眼里的“领路人”,也是作风过硬的“铁娘子”。8年来,她带领全村干部群众,挖山修路、填沟建房、开荒造地、兴业富民,昔日破旧、贫困的小山村,如今成了远近闻名的特色示范村。程玉珍先后被授予 “全国脱贫攻坚奖奋进奖”“山西省特级劳动模范”等称号。
   扶贫开发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责任。脱贫攻坚干部群众的背后,还有来自全社会的支持。
   省级组建10个专项扶贫领导组,实行专项扶贫双组长制,管行业就要管扶贫。组织开展领导联系、单位包村、县际结对、企县合作、专业人才挂职和学校医院对口帮扶。26家中央单位和中直企业定点帮扶35个国定贫困县,驻晋部队结对帮扶贫困村,14家省属企业实施产业扶贫项目47个、辐射带动1105个贫困村,2516家民营企业投资39.4亿元、帮扶6222个村。“百千百工程”“消费扶贫”“助学助困工程”“三晋巾帼脱贫行动”同向发力,2309个社会组织投入3.26亿元助力攻坚。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
   征程万里,初心如磐。在这个春天,在这个值得铭记的时代,我省329万脱贫人口以崭新的面貌、全新的生活和全省人民一道携手迈入全面小康社会,开启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征程。 据《山西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