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查询:2021年03月25日

望闻问切 启梦者让非遗技艺“活”起来

  本报记者 郭丽菲
  
   如何选材?怎样打磨、上色?台上老师讲得认真,台下学生听得仔细。3月16日,山西省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孵化项目“启梦者”非遗创益坊(大漆)项目在太原市淖马小学正式启动。
   这个项目的承办方是山西尚善社会工作服务中心。赵伟作为这个中心的掌门人,在这个项目上花费了太多的心思。“我们前期做了大量的调研,就是希望真正能为弘扬传承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做些事。”从单枪匹马,到团队合作,十几年来,赵伟实现了由一名志愿者到一个社会组织负责人的华丽转变,在志愿服务的路上越走越光明。
   每天充实而忙碌的生活,令他累并快乐着。用赵伟自己的话说:“从事志愿服务工作,让我体验到了不一样的人生价值”。
  
  非遗进校园
  
    从3月中旬开始,每周二,非遗大漆代表性传承人郭喜梅老师都会带着制作大漆的材料和工具走进太原市淖马小学,为孩子分享大漆技艺。
   “提升全民文化素质水平,孩子们是基础,学习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有效的渠道。”赵伟告诉记者,目前他们所设置的非遗进校园课程已经实现标准化、创新化和系列化。课程通过现场教学、小组讨论、问卷调研、动手实操、交流分享等方式进行教学,未来将通过十余节系列课程,让学生们完整体验非遗作品的制作,让孩子们在制作过程中,感受匠人精神、学习非遗技艺、传承中华文化。
   “有了这一套非遗体验工具包,未来学校可以尝试将课程打造成校本课程。”太原市淖马小学校长岳洁表示,项目根据非遗大漆的课程设计和服务对象接受程度,打造了一套标准化课程工具包,更加方便学生们自我学习和创新创造。
   “未来我们还将把课程线上化,让学习非遗技艺不再受到地点、时间、传承人的限制,让更多爱好非遗技艺的人们随时随地学习非遗技艺。”郭喜梅说。
  
  让非遗传承“活”起来
  
    “非遗彩虹之旅是我们机构志愿服务品牌项目。”赵伟介绍,非遗彩虹之旅项目是他与兄弟赵高共同开展的公益项目。自2016年5月开始,他们组建了非遗文化志愿服务队,从一开始的3人至今已有81位成员,队伍成员以非遗传承人和非遗爱好者为主;项目也从起初联合一项国家级非遗苏氏琉璃项目开展非遗志愿活动,到现在联合有永乐桃木雕刻、苏氏琉璃、太原剪纸、武氏晋绣、西华门舞狮、晋阳面塑、编织中国结、汉堂板笔书画、古琴制作、刻瓷、体验葫芦雕刻等20余项山西非遗项目,涵盖国家级、省级、市区级非遗项目。
   “非遗彩虹之旅志愿服务项目以志愿服务精神为依托,运用社会工作的专业知识,以‘望、闻、问、切’让优秀的非遗技艺走进社区、走进学校、走进企业、走进农村,为青少年、中青年、老年人、妇女、残疾人等各类群体提供高质量的非遗文化志愿服务体验活动。”赵伟介绍说。
   “望”就是通过“研学之旅”让服务对象参观非遗项目工作坊,通过非遗志愿者们讲解,让服务对象可以直观的了解非遗发展历程与非遗作品;“闻”就是在”非遗课堂”上通过非遗志愿者讲师教授,让服务对象实际操作和体验非遗制作技艺过程,参与制作非遗作品,并填写知识问卷,理论加实践检验服务对象对非遗知识的掌握情况;“问”是以线上直播的方式,志愿者们通过现代新媒体手段,直播非遗故事、非遗制作流程、线上答疑、介绍作品等内容,让更多的人足不出户也可以了解非遗文化;“切”是在景区开设非遗线路,非遗与旅游的融合不仅增强了游客的文化体验,同时也为非遗“活”起来开辟了新路径。在志愿者的引导下,让大家能够由浅入深,在视觉、听觉、触觉、嗅觉上对非遗技艺进行感知,了解每项技艺的背后传承人几十年来不断的积累沉淀,对传统文化、传统思想价值体系的认同与尊崇,提振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
  
  “为人民服务”不是口号
  
    “在未成年人社会工作服务中,我们走进太原市聋人学校,通过开展非遗技艺的学习、文化讲座等,激发了听障学生的动手能力,而我自身也有所收获,间接挖掘了未来规划潜力,让我感受到他们无声的世界因为社会的关注、学校的教育、老师的帮助和各界的关爱而有声有色,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志愿服务的价值,我的人生价值。”赵伟说。在之后许东社区青年之家项目服务中,他们走进社区,与那些困境青少年及家庭互动的过程中,从陌生到熟悉,从愁容到笑容,从自卑到自信,这些都或多或少得益于志愿服务所带来的效果,看到孩子们的变化,更加坚定了赵伟致力于志愿服务的决心。
   “有太多值得回忆,有太多让我动容,而今化为奋进的力量。”山西尚善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得到了山西省民政厅2020年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孵化项目的支持“启梦者”非遗创意坊(大漆)开始了新征程,项目落地在太原市淖马学校,开启了为外来务工子女服务的行列,赵伟相信在社工为引领,志愿服务相结合的理念下,不仅可以让这个城市的外来人感受到温暖,也可以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春风浸润更多人的心田。
   在赵伟看来,“为人民服务”不是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行动。迎着这个时代召唤,志愿者精神不是青春年少的鞭挞,而是所有志愿者共同的心语。
   多年的志愿服务,让赵伟获得了更多的体会。他说,“奉献、友爱、互助、进步”不仅需要一分热情,更需要专业与职业的操守。社会的发展需要越来越多的志愿服务力量参与才可以进步,而社会工作可以更好引领志愿服务,可以更精准更有效的为社会问题的发生提供帮扶方案,一个优秀的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们也需要正规的社会组织来生存和规范,而一个城市社会问题的缓解需要大量志愿者和社会组织的参与。
   “作为一名新兴领域青年,我希望更多青年人能够加入到社会服务的行列中来!不负青春使命,不负时代重托,做一名真正的新青年。”赵伟说。
  
  关注更多社会需求
  
    作为社会组织的他们也会关注更多社会需求,其中还参与了青少年帮困服务、二青会志愿服务、禁毒防艾志愿服务、社区老年人帮扶服务、节水护水环保志愿服务等,活动也得到更多志愿者的喜爱。
   2020年是不平凡的一年,在全国人民乃至世界人民共同“抗疫”中,身为社会工作者的赵伟更是感触颇深,倍感身上的重任与使命。
   “各行各业涌现出太多逆行者,志愿者精神成为风向标,我知道这就是时代的召唤,更是社会的需要。”作为社会公益机构的负责人,赵伟积极组织山西非遗技艺传承人开展志愿服务宣传,以疫情防控为主题,创作了剪纸、面塑、汉堂板笔书画、刻瓷、镂空雕刻葫芦系列等饱含加油和祝福的非遗作品,形成“抗疫”非遗作品五个系列32件,创作“抗疫”诗歌作品3件,通过这些作品宣传“抗疫”防控知识与精神,引导大众正确积极面对疫情。
   2020年,虽然因疫情让老百姓的生活按下了暂停键,但志愿者们没有停下脚步,赵伟带领小伙伴们先后完成了“拾梦非遗”蒙山下寺底村志愿服务项目、未成年人社会工作服务项目、许东社区青年之家“助力计划”山西省青少年服务项目等。从乡村、到学校、到社区,在一次次的志愿服务活动中,他们深入老百姓、青少年及弱势群体的日常生活中,让我切身体会到他们的需要,也感受到社会工作的价值——架起了群众与政府之间的桥梁。
   在“拾梦非遗”蒙山下寺底村志愿服务中,他们走进晋源,来到蒙山下寺底村,通过深入学习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思想,真正让项目发挥出更大作用。项目自2020年3月启动以来,成立了1支20人的“拾梦非遗”新时代文明实践中队。
   这个文明实践中队先后开展了23场活动,服务过836人次,志愿服务时长264小时,参与人群涉及老年人、青少年、残疾人、失独家庭等群体。项目累积创作非遗作品596件,义卖506件,义卖金额共计1653.88元。
   令赵伟欣慰的是,项目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可及支持,辖区内的居民一有时间就做志愿者,也成为他们生活的新方式。他们做志愿者的同时,也学习了解到了非遗文化,并产生了浓厚兴趣,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体验学习非遗技艺,长期留守的居民渐渐有了一技之长,有了新的方向和新的生产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