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查询:2021年05月19日
特色产业扶贫、培训就业扶贫、生态补偿脱贫、光伏扶贫……

山西特色扶贫蹚出乡村致富路

  本报记者 孟绍毅
  
   “脱贫攻坚战以来,省委、省政府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和党中央、国务院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决策部署,立足山西实际,按照‘五个一批’精准扶贫路径,因地制宜组织实施特色产业扶贫、培训就业扶贫、生态补偿脱贫等八大工程二十项行动,有力促进和带动了贫困人口增收脱贫。”5月18日,省政府新闻办举行了新闻发布会,省扶贫办副主任、新闻发言人张建成,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茹栋梅、省人社厅副厅长李浓、省林草局二级巡视员李振龙,介绍了我省脱贫攻坚以来产业扶贫、就业扶贫等相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特色产业扶贫 实施“特”“优”战略
  
   “脱贫攻坚以来,在省委、省政府坚强领导下,我省上下凝心聚力,狠抓落实,合力推进‘一村一品一主体’,不断完善产业扶贫‘五有’机制,脱贫产业快速发展,产销衔接更加紧密,龙头企业带动格局基本形成,为脱贫攻坚决战完胜提供了有力产业支撑。”茹栋梅介绍说。
   “特色产业扶贫实施‘特’‘优’战略,培育发展产业带贫主体,建立完善带贫益贫利益联结机制,所有贫困村都建立起村有脱贫产业、有带动主体、有合作经济组织、贫困户有增收产业项目、有劳动能力的有技能的‘五有’机制;依托农业现代化三大省级战略、五大出口贸易平台和农产品精深加工十大产业集群,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构建脱贫链,带动127.7万贫困人口增收脱贫。‘五有’机制入选全国产业扶贫机制创新典型。”张建成说。
   据介绍,全省构建了“东药西薯、南果北杂、中部蔬菜、面上干果牧业乡村游”的脱贫产业格局,培育了杂粮、果业、蔬菜、中药材、畜牧、农产品加工、乡村旅游等七大特色扶贫产业,58个贫困县发展特色产业扶贫基地10141个,7993个贫困村全部确立了“五有”产业扶贫机制,参与扶贫的龙头企业1563个、合作社43689个,所有贫困县均培育了2-3项脱贫主导产业。培训贫困村致富带头人3.56万人、贫困人口150余万人次,有劳动力的贫困人口均掌握了1-2项产业技能,有127.7万贫困人口主要靠特色产业带动增收脱贫。全省培育形成了一批有价值、能复制、可推广的产业扶贫典型,“五有”机制入选全国产业扶贫十大机制创新典型,云州区“黄花铺出扶贫黄金道”、平顺县“药草飘香富万民”入选全国产业扶贫范例,“三对三扶三分强”扶贫模式入选全国农业企业产业扶贫范例。
   “我们确立了具有山西特色的‘一村一品一主体’产业扶贫思路,每个贫困村都确立了特色产业和产品;确立了带动贫困户增收脱贫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全力构建了贫困村有脱贫产业、有带动主体、有合作经济组织、贫困户有增收产业项目、有劳动能力的有技能的‘五有’产业扶贫机制,努力使贫困户有业可从、有企可带、有股可入、有利可获,从根本上破解了产业扶贫到村到户不够精准的问题。研究制定了聚焦深度贫困集中力量攻坚若干意见,出台了‘一县一策’集中攻坚深度贫困县的意见,为每个深度贫困县量身定制共享政策十条、专享政策一条。采取农特产品进机关、进企业、进学校、进医院和进军营,‘五进’对接承销、龙头企业带销、宣传推介展销、商场超市直销、电子商务营销、基地认领订销、旅游带动促销、帮扶单位助销和劳动就业推销的‘五进九销’方式,促进贫困地区产品变商品、收成变收入、服务变劳务。同时,编制了‘十三五’山西省特色产业精准扶贫规划、58个贫困县特色产业扶贫规划和10个深度贫困县农林主导产业培育规划,形成了‘1+58+10’的产业扶贫规划体系。”茹栋梅说,“下一步,我们将坚持 ‘特’‘优’战略,依托农产品精深加工十大产业集群、五大出口贸易平台建设,优化产业扶持政策,提升脱贫产业发展质量水平,全力巩固拓展产业扶贫成果,扎实推进乡村产业振兴。”
  (下转0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