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查询:2021年05月26日

一样的爱心 不一样的模式五个帮一个 演绎爱的奇迹

  ▲姓名:牛浩
   ▲身份:星星之火“五帮一”公益发起人
   ▲事迹:探索全新公益模式,一年时间帮扶27名贫困家庭孩子
  
  本报记者 刘琴 文/图
  
   “公益应该是每个人的权利,人人参与才是公益,星星之火也能唤醒和点亮未来。”近日,在接受《山西青年报》记者采访时,星星之火“五帮一”公益发起人牛浩这样说。
   “80后”的牛浩,从小就特别希望自己能够向优秀的人靠近。
   8年前,无锡崇安寺两个老人摔倒在自动扶梯上,牛浩冲上前去扶起老人。这一瞬间被中央电视台1频道、13频道,北京卫视、江苏卫视等媒体报道。
   在越来越多的身边人为他点赞时,他觉得发扬正能量这件事情能点亮与唤醒周边很多人的爱心。彼时,公益种子在他心头“发芽”。
  
  提出“五帮一”公益模式
  
   “五帮一”公益模式始于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期间。其模式以互联网为服务窗口,联合短视频平台,将社会上的爱心资源有效整合,搭建起公益人和孩子们交流、帮扶的桥梁。这个爱心组织不经手任何钱物,也不接受转捐,公益人直接对接困境孩子,组建帮扶微信群,而爱心人士的每一分善款都用在孩子身上,能够极大提升帮扶效率。
   “我探索这种全新的公益模式,目的就是让困境孩子能得到实实在在的帮助。”牛浩坦承,“五帮一”公益模式是受到了精准扶贫政策的启发。
   所谓 “五帮一”,是指五个爱心人士共同帮助一个处于困境中的孩子,与孩子的监护人共同加入微信群,每个月1日通过红包形式资助孩子。每位爱心人士每月只需资助40元、60元、80元,就可以帮到不同年龄段的困境孩子。
   “为什么爱心人士要在每个月1日在帮扶微信群里将助学金以红包形式发给孩子?”牛浩解释,“因为这是我们每个月最重要的事情,要放在开头完成”。
   受助孩子名单由所在街道社区的民政工作人员提供,大部分都是孤儿和建档立卡户、低保户、残疾人等弱势群体家庭中的小学、初中、高中学生。
   小学生每人每月资助200元,每位爱心人士每个月分担40元;初中生每人每月资助300元 ,每位爱心人士每个月分担60元;高中生每人每月资助400元,每位爱心人士每个月分担80元。
   如果五人一组的爱心人士中途有人退出,可随时添加新的爱心人士入群,继续帮扶。“爱心人士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退出,但对于孩子的帮扶不会中断。”
  
  不只限于简单的现金资助
  
   “星星之火做公益,不是简单的一次性捐献。”牛浩说,爱心人士对孩子们的帮扶不止是助学金,还会提供必要的教育关怀与心理辅导。“我们通过微信群辅导孩子完成家庭作业,家长和孩子也会在群里分享最近的生活情况。”
   2020年5月17日,星星之火“五帮一”公益组织对接到第一个困境孩子依依(化名)。
   依依家住平顺县,母亲有智力残疾,爷爷奶奶卧病在床,家中仅靠父亲打零工的微薄收入维持生活。
   对接资助依依的五个人,分别是国家广电总局驻平顺第一书记沈炜、阿里巴巴集团驻平顺脱贫特派员聂星华、长治1041交通广播总监孙丽、山西乾园文化创始人田耀明、阿里巴巴集团公共事务部的嵇立伟。
   按照约定,五个人每月1日准时为依依提供资助。
   今年3月,星星之火“五帮一”公益组织又为长治市某高中高三年级的6名家境贫困的学生送上温暖。为不打扰学生复习,让他们无后顾之忧备战高考,大家约好高考结束后再组织爱心人士与孩子们见面。
   “我们特别注重保护受资助孩子的自尊心,保护好孩子们的信息。”牛浩告诉记者,他们一直坚守一个原则:公益路上不穿红马甲,大家都以“好朋友”的身份与孩子们相处。
   除了资助困境孩子,爱心人士会在孩子需要时提供必要的教育关怀与心理辅导。
   “遇到喜欢音乐的孩子,为他购买音乐书籍和课程;遇到爱踢足球的孩子,会送给他足球和舒服的球鞋;遇到自卑的孩子,会带他去游乐场。”牛浩说,公益不是简单的一次性捐献,而是在更长久的时间里一个家庭和另外五个家庭建立的一份深厚情谊。
  
  已帮扶27名困境孩子
  
   从最初的一个小小的想法,到现在各项公益工作细节的落地,“五帮一”的队伍和影响力都在不断壮大,并且实实在在帮助了不少孩子。
   一年来,牛浩走过了几十个村庄社区,走访困境儿童,确认家庭情况。其间,他认识了很多爱心人士。
   截至目前,星星之火 “五帮一”公益组织累计帮扶困境孩子27人。参与“五帮一”活动的爱心人士,已经由长治本地扩展到周边地区。
   值得一提的是,第11号和12号受助孩子曾受到央视《成长启示录》栏目组关注报道,现在的生活已有充足保障。
   “经过一年探索,星星之火‘五帮一’公益组织已经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公益之路,但这仅仅是开始。”牛浩说,未来将不断探索“五帮一”公益帮扶模式新思路,进一步加强帮扶制度化建设,完善公益细节,丰富公益帮扶参与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