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查询:2021年06月11日
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红色印记·当年青春

李雪峰 太行抗日根据地的创建人

  李雪峰(1907-2003),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第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
  
  求学中找到了共产党
  
   李雪峰,原姓张名青巽,又名张柏峰,后改名为李雪峰,1907年1月19日出生在山西运城地区永济县 (现已改为永济市)任阳村。李雪峰5岁时开始上私塾,10岁考入县里第五高等小学读书。
   1922年,李雪峰从五高小学毕业,年仅14岁就在永济县当了个小学教员。两年半的教学生涯,使李雪峰感到还应该再学习深造,1925年秋,他考上了山西省立国民师范学院。
   在国民师范学习期间,李雪峰曾办了一个书报合作社,和上海中共中央的一个发行部有联系。发行部经常给他寄来 《共产主义ABC》《科学概论》等进步书刊。
   1931年秋,李雪峰从山西省立国民师范学校毕业,被保送到山西大学教育学院。
   “九·一八”事变后,李雪峰参加了山西省学生抗日救国联合会“要求声援东北人民,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行动,并参与了游行请愿。
   1932年冬,李雪峰参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山西互济会。1933年10月,经共产党员安敦厚 (字子希)介绍,李雪峰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担任互济会党团负责人。1934年春天,中共山西特委被破坏后,组织了中共山西临时工委,李雪峰分管宣传工作。临时工委组成后,决定发动一场反会考斗争,由李雪峰负责领导。1934年6月19日,李雪峰等组织了200多名学生到省教育厅请愿,守卫教育厅的军警出面阻拦,许多学生被打伤,30多人被抓走。面对这种情况,李雪峰等决定撤消总罢考的计划。
   1934年冬天,中共山西工委经中共上海中央局批准正式成立,李雪峰任宣传部长。1935年春,山西工委向中共上海中央局写了份工作汇报密信,借着教育学院毕业班去南京、上海参观的机会,李雪峰把报告送到了中共上海中央局。返回太原时,李雪峰遇到阎锡山的特务的盯梢和抓捕,在段若宗等人的帮助下,李雪峰摆脱了特务的跟踪,于9月化装乘火车到了北平。
   同年12月,中共中央在陕北召开瓦窑堡会议后,李雪峰的组织关系从山西经过中央转交给北方局,并留在北方局工作。1936年1月,组织上决定派李雪峰出任北平市委书记。
   1936年 4月底,北方局改组北京市委,李雪峰改任组织部长,后又为宣传部长。1937年1月,中共北方局派李雪峰到河北石家庄,担任中共直中特委书记。不久,又接北方局通知让他到延安参加党的白区工作会议。
  
  参与创建太行抗日根据地
  
   1937年4月初,李雪峰到延安参加党的白区工作会议。会后,中共中央决定调整华北地区的党组织,把河北省委一分为二,一为河北省委,另成立平汉线省委,由李菁玉任书记,李雪峰任宣传部长。会议一结束,李雪峰就先动身从延安经西安回石家庄,途中得到卢沟桥事变爆发的消息。于是他拼命往回赶,7月中旬赶到石家庄,立即布置直中特委的工作。8月下旬,李菁玉、薛振彦回到了石家庄,正式建立起平汉线省委。省委围绕着发动、组织民众进行抗日斗争的工作。9月中旬,周恩来和彭德怀到石家庄接见了李菁玉和李雪峰等,要求他们到太行山中的阳泉,与平汉线省委和129师师部一起发动群众抗日。
   9月下旬,日军占领保定,石家庄受到敌人的轰炸,北方局指示平汉线省委立即撤退到阳泉。10月中旬,李雪峰等到达阳泉,在正太铁路沿线特委、正太特委和阳泉矿区委等党组织的帮助下,李雪峰和李菁玉在129师师部驻地平定义井村,把周恩来在石家庄时写给刘伯承的信交给师政委张浩。师部派两位老红军干部张广才、杨树根帮助李雪峰等进行游击战争。
   根据日军很快将南下、西进的紧迫形势,中央确定华北地区党组织的任务是和八路军主力部队配合,在敌人占领区域内坚持抗日斗争,重点是开展敌后抗日游击战争和到山区农村创建抗日根据地。为此,决定在正太路以北成立中共冀察晋省委,在正太路以南成立中共冀豫晋省委。新组织的冀豫晋省委和129师配合,依托纵横南北的太行山、太岳山,创建冀豫晋抗日根据地。10月下旬,李雪峰、李菁玉接到北方局通知,从平定先到和顺县,同129师随营学校(教导团)的袁鸿化、张贤约联系,11月中旬到辽县(今左权县)西河头村,同师部住到一起,正式成立了中共冀豫晋省委,对外称129师编辑部,北方局确定李菁玉任冀豫晋省委书记,李雪峰任组织部长。
   省委在1937年秋冬开辟太行区工作时,指导思想上一直把发动民众、武装民众参加抗日斗争放在第一位。12月底,彭真作为北方局代表到省委检查指导工作时,告诉李雪峰“北方局决定派李菁玉和129师东进纵队一起到冀南去开辟工作,李菁玉走后由你任冀豫晋省委书记”。
   1938年春节时,冀豫晋省委召开了有各地特委、县委和部分区委负责人参加的中共冀豫晋省委活动分子会议,亦称辽县活动分子会议。在这次会议上,李雪峰代表省委作了目前抗战形势与争取抗战胜利方针和党的工作的报告。会中,邓小平找李雪峰和129师参谋长倪志亮,表示我们党在敌后创建根据地,必须要有武装、政权和群众这三个条件,缺一不可。为此,会后李雪峰率领省委配合129师在太行山大规模地开展战略大展开的工作。一边开展游击战斗,一边进行发动群众,创建根据地。1938年3月中旬,省委已建立起晋中、冀西、太南、冀豫和晋豫等5个特委和设在沁县的省委办事处,并建立了20多个党的县委。在太行山大力开展群众运动,组织了各县的农救会、工救会、青救会和妇救会、自卫队,大力发展牺盟会和决死一、三纵队。还创办了省委党校,各特委开办了短期训练班。
  
  巩固发展太行抗日根据地
  
   1938年3月中旬,省委在西河头村召开了建立太行山根据地会议,集中研究建立根据地的问题。会上,李雪峰提出在建立根据地的过程中,要充分利用自然山,建立“人造山”,发动、组织群众,做好群众工作,使党和抗日部队同群众紧密结合起来。
   建立太行根据地会议刚开完,正值日军集中了万余大军向晋东发动九路围攻,李雪峰和129师于4月8日在西河头,召开全区各特委书记和各支队政委联席会议,讨论组织群众和地方武装配合主力进行反九路围攻作战的问题。经过反围攻作战,在晋东的八路军歼4000余人,收复了18座县城。
   1938年6月,省委在沁县南底水村召开了一次重要会议。会后,省委采取大特委制,将全区划分为晋冀特委、冀豫特委、晋东南特委、晋豫特委、太岳特委。到6月底,5个特委有党员1万名以上。
   8月19日,中国共产党冀豫晋省委改名为中国共产党晋冀豫区委员会,简称中共晋冀豫区委,原县委以下的区委改称为分区委。
   10月25日武汉失守后,全国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日本帝国主义将军事进攻的重点转向八路军、新四军,对国民党则加紧诱降活动。12月下旬,蒋介石在陕西武功召开军事会议,提出反共防共的意见。会后,蒋介石在1939年1月的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上确定了防共反共方针,国民党右派势力趁机在各地开始制造反共摩擦事件,抗日阵营的反共逆流在敌后各根据地纷纷出现。
   在冀西的国民党冀察战区政治部主任兼河北省民政厅厅长朱怀冰,到处抢占八路军的要点,进攻八路军和抗日民主政府,抢劫物资,公开叫嚣“驱逐八路军”。在忍无可忍之下,我军一举歼灭朱怀冰万余人。为了争取顽固派继续抗日,根据中共中央、毛泽东的指示,八路军没有穷追残部,给其留下一条生路。1940年3月,朱德与国民党第一战区司令长官卫立煌谈判,达成划定两军边界协议。此后,太行区国共军队暂时处于互不侵犯状态,保持着共同抗日的局面。
   反顽斗争后,北方局根据中共中央指示,决定晋冀豫区正式分为晋冀豫区党委、太南区党委、太岳区党委、晋豫区党委四个区域,李雪峰任晋冀豫区党委书记,领导太北地区党的工作。
   1940年8月1日,太行军区召开扩大会议后,刘伯承、邓小平向李雪峰通报了一个机密的军事行动:八路军总部准备在华北发动一次大规模的交通破击战,要他和军区立即动员组织民众和民兵,支前参战。他们特别要李雪峰亲自布置正太路南侧的动员工作,要在绝对秘密的情况下进行。这就是百团大战(当时叫正太路破击战,战斗打响后,八路军总部发布消息,才改叫百团大战)第一阶段的动员。
   谈话后,李雪峰在8月8日就秘密发出通知,地委和专署(当时叫冀太联办太行第一办事处)派出32名干部,与各县的同志混合组成4个工作队,在铁路沿线的敌占区秘密活动。到8月20日百团大战正式发动前,在晋中区(当时包括平西、昔西、和西、寿阳、榆次、太谷6个县)的敌占区摧毁38个伪村政权,争取了18个伪村政权,发展了敌伪内线16个,建立起10个党的秘密支部,组织起有12594人的秘密抗日组织。同时,在根据地内秘密组织起由县委书记或县长带队的支前指挥部,动员了2万余民兵,7万余群众,准备了4500头牲口,并筹集了大批粮食、蔬菜、羊、柴草送到八路军总部、边区政府和129师师部。
   1943年10月,太行军区和129师部正式分开,成立了独立的太行军区,李达任司令员,李雪峰任政委。从此,太行区的地方武装有了独立的建制和指挥机关。结合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全面的、全力的开展游击战争。
   1945年1月6日,在局部反攻的基础上,征得在延安参加七大的邓小平、刘伯承同意后,李雪峰和李达研究,发动了安阳战役和元(氏)获(鹿)战役、武(安)沙(河)战役,共歼灭日伪军800余人,击溃伪军900余人,俘虏及反正、投诚的日伪军800余人,攻克据点30余处,扩大解放区1500余平方公里,解放25万同胞。
   在日本政府刚刚宣布投降,还未正式在投降书上签字时,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反动集团开始抢夺胜利果实,迫使我们发起保卫抗战胜利果实的上党战役。
   8月20日,中共中央晋冀鲁豫中央局和晋冀鲁豫军区成立。李雪峰仍担任军区政委。我军在华北粉碎敌人的进攻后,根据中央局和军区调整军区的命令,调整了太行军区领导,政委仍是李雪峰。
   为了挺进中原,建立中原根据地,中共中央于1947年5月16日决定成立中共中央平原局。1947年11月至1949年9月,李雪峰随刘邓大军转战大别山,参加了淮海战役和渡江战役,先后担任中共中央原局常委、组织部长、副书记,受命组建第一届中共河南省委,兼任省委第一书记、省军区政委。
  
  呕心沥血建设社会主义
  
   从1949年6月起,李雪峰历任中共中央华中局常委、中共中央中南局副书记兼组织部部长、中南行政委员会副主席、中南土改工作委员会主任、中央中南局党校校长。参与领导了中南地区的剿匪反霸斗争、减租退押和土地改革、城市民主改革和恢复城市经济三大运动,荆江分洪工程和武汉钢铁厂初建等工作,为解放初期的中南地区各项工作付出了艰辛的努力。
   1954年11月,李雪峰又先后任中共中央副秘书长兼中共中央中南地区工作部部长,中共中央书记处第三办公室主任,中共中央工业交通工作部部长,中共中央工业工作部部长。1956年9月,李雪峰当选为党的八届中央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参加和领导我国国有企业缺席的建设工作,深入东北工业基地的厂矿企业,实地调查研究,获得大量第一手资料,参与制定在企业中建立“党委领导下的厂长 (经理)分工负责制”“职工代表大会制”等管理制度。
   1960年9月,李雪峰任中共中央华北局第一书记兼北京军区党委第一书记、第一政委。1965年1月,李雪峰当选为第三届全国人大党委会副委员长,参与了我国第一部宪法和“工业七十条”“农业六十条”的制定等工作。
   1966年6月,李雪峰兼任北京市委第一书记。1967年1月至4月,到天津工作。1968年2月至1970年12月河北省革命委员会主任、河北省军区第一政委。
   1983年6月,他被选为第六届全国政协常委会委员,1985年9月在党的全国代表会议上被补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
   2003年3月15日,李雪峰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97岁。 本报综合

ild/NMF26F; w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