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查询:2021年07月01日

砥柱人间是此峰

  (上接05版)
   人民至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始终与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紧紧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习近平
   “这么大一个国家,责任非常重、工作非常艰巨。我将无我,不负人民。”
   2019年3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国事访问期间的一番肺腑之言,彰显出人民领袖的真挚情怀。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把人民放在最高位置,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习近平总书记至深至厚的人民情怀,贯穿于治国理政的生动实践。
   从人民大会堂到田间地头,从革命老区到改革开放前沿,从老北京胡同到“换了三种交通工具”才能到达的重庆山村……无论在哪里,民生始终是总书记心中最大的牵挂。
   宁夏西海固,曾因水而困。
   2016年7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泾源县大湾乡杨岭村看望父老乡亲,走进村民马科家,听说安了太阳能热水器,总书记关心地问家里的小男孩:“你常洗澡吗?”
   总书记为何对洗澡这样的民生小事如此挂心?这年年底召开的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四次会议给出回答。
   作为党中央谋划经济社会发展重大战略政策的平台,这次会议的一项议题是研究解决好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等6个突出问题。
   看似一些小事,习近平总书记却强调:“都是大事,关系广大人民群众生活,是重大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
   从农村的 “厕所革命”到城市的垃圾分类,从防治“小眼镜”到减轻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从加强食品安全到狠刹浪费之风,百姓的柴米油盐,一件件都摆上中南海的议事案头。
   直抵人心的民生温度,标注不断刷新的民生刻度——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迈向深水区,户籍制度改革“鼓点”密集敲响,完善重要民生商品价格调控机制,推动公办养老机构改革……
   制定民法典全方位保障人民群众各项民事权利,修订刑法更有力惩治老百姓深恶痛绝的各类犯罪,完善行政诉讼法让“民告官”更有底气……
   “党中央的政策好不好,要看乡亲们是笑还是哭。如果乡亲们笑,这就是好政策,要坚持;如果有人哭,说明政策还要完善和调整。”习近平总书记说。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就要得到人民认可。
   “一个也不能少”的承诺,是让全面小康惠及全体人民的答卷。
   2018年2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四川凉山。在三河村,总书记同村民代表、驻村扶贫工作队员围坐在彝族村民节列俄阿木家的火塘边交流。
   节列俄阿木的女儿热烈日作几度哽咽。她说,村里的小孩以前没书读,“如果不是党的关怀,我和弟弟也没法上学念书,更不用说去成都读书了”。
   习近平总书记对大家说:“共产党给老百姓的承诺,一定要兑现!”
   兑现承诺,我国28个人口较少民族全部如期整族脱贫。
   “一个都不放弃”的坚持,是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的答卷。
   武汉780名新冠肺炎患儿全部平安出院,最小的收治时才出生30小时;80岁以上高龄老人救治成功率近70%,年龄最大的108岁;
   全国确诊住院患者人均医疗费用2.15万元,重症患者超过15万元,少数危重症患者高达几十万元甚至超过百万元,所有费用全部医保报销、国家兜底……
   “为了保护人民生命安全,我们什么都可以豁得出来!”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语坚毅而深情。
   人民,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最深厚基础和最大底气。
   再塑自我——以自我革命的政治勇气,着力解决自身存在的突出问题,确保中国共产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在党。”
  ——习近平
   百年历史一再证明,党的领导坚强有力,我们的事业就会兴旺发达;反之,将遭受挫折。
   86年前,长征途中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党中央和红军的领导地位,在危急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
   86年后,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贵州乌江河畔,望着对岸山峰险峻、壁立万仞,陷入沉思:
   “遵义会议确立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在建设坚强成熟的中央领导集体等方面,留下宝贵经验和重要启示。”
   2012年11月,面对中外记者,刚刚当选为中共中央总书记的习近平坚定有力:“全党必须警醒起来。打铁还需自身硬。”
   随着中央八项规定等一系列制度的出台,全面从严治党在全党展开。
   “从具体事抓起,才能落到实处”——
   从抓“舌尖上的浪费”到抓“车轮上的铺张”,从查“月饼盒里的不正之风”到查“楼堂馆所的豪华”,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一系列举措剑指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
   党风政风为之一振,社会风气为之一新。
   反腐败斗争更是惊心动魄——
   周永康、薄熙来、郭伯雄、徐才厚、孙政才、令计划等身居高位的“老虎”落马,犹如一记记惊雷响彻,一次次刷新人们对共产党反腐决心的认识。“老虎苍蝇一起打”成为海内外耳熟能详的反腐誓言。
   这是一场输不起的斗争。“是要他们俩,还是要中国?”新中国成立初期,面对为刘青山、张子善的求情,毛泽东同志曾这样发问。
   习近平总书记的话斩钉截铁:“不得罪成百上千的腐败分子,就要得罪十三亿人民!”
   一手大刀阔斧反腐败,一手“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
   《准则》《条例》等党内新规密集出台;湖南衡阳破坏选举案、山西塌方式腐败案、辽宁拉票贿选案等大要案,在巡视中被揭开盖子;监察法获得通过,国家监察委员会挂牌成立,实现对所有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监察全覆盖……
   从“打虎”“拍蝇”“猎狐”的震慑,到制度笼子的约束,再到政治生态的改善,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体制机制建设的综合效应不断凸显。
   从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再到党史学习教育,既猛药去疴又补足精神之“钙”。
   一系列重大安排,拓展了党长期执政条件下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全新境界和有效路径,拓展了中国共产党跳出历史周期率的成功道路。
   “腐败和反腐败呈胶着状态”“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已经形成”“反腐败斗争取得压倒性胜利”,一路走来,习近平总书记领导百年大党以无私的斗争精神,进行了前所未有的自我革命,赢得全国人民的高度信任。
   2014年12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镇江世业镇的考察即将结束。告别时,村民们围了上来。
   有53年党龄的老党员崔荣海握着总书记的手,激动地说:“你是腐败分子的克星,全国人民的福星!”
   习近平总书记语气坚定:“不辜负全国人民的期望。”
   在实现伟大梦想的奋斗中,习近平总书记众望所归地成为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
   2015年1月16日,中南海。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开了一整天。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并听取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全国政协、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党组工作汇报。
   此后,每年年初,党中央都要听取五大班子党组工作汇报和中央书记处工作报告。
   2018年5月23日,新组建的中央审计委员会亮相。身兼中央审计委员会主任之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强党对审计工作的领导。
   习近平总书记坦言:“中国共产党是当家人,当家就要管好钱。党中央要研究战略性问题,要决策拍板。”
   不只是审计,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财经、外事、国家安全、军民融合、网信……在事关民族复兴的重要领域,党中央都组建顶层机构,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挂帅。
   《中共中央政治局关于加强和维护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的若干规定》《中国共产党重大事项请示报告条例》等法规接连出台,成为坚持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的重要制度安排。
   河南三门峡以东,传说中大禹治水时用神斧凿成的“砥柱石”,千百年来岿然立于黄河激流中,矗立如柱。
   百年风雨昭示我们:中国共产党始终站在时代潮流最前列、站在攻坚克难最前沿、站在最广大人民之中,是民族复兴的中流砥柱。
   胸怀天下——把握时代发展潮流、引领人类进步大势、顺应人民共同期待,携手世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国人民关注自己国家的前途,也关注世界的前途。”
  ——习近平
   2013年3月19日,刚刚当选中国国家主席的习近平,接受金砖国家媒体联合采访。
   “中国经济实力已居世界第二位,这将给中国处理同外部世界的关系带来什么变化?”“您最近阐述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国的‘世界梦’是什么?”
   …………
   面对中国新任领导人,记者们接连提问。
   习近平总书记娓娓道来,自信而亲切:
   “中国人是讲爱国主义的,同时我们也是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胸怀的。”“随着国力不断增强,中国将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承担更多国际责任和义务,为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作出更大贡献。”
   是的,中国的发展,从来都与世界紧密相连;为人类不断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是中国共产党人一以贯之的崇高使命。
   几天后,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以国家元首身份首次出访,习近平同世界分享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索——
   “这个世界,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
   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如何既办好自己的事情、又为世界作出更大贡献?
   这是中国的答案——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和平、发展、合作、共赢。
   8年多来,从亚洲到欧洲,从非洲到拉美,从联合国总部到达沃斯小镇……习近平总书记出访41次、足迹遍及五大洲69个国家。中国建立起覆盖全球的伙伴关系网络。
   8年多来,从北京雁栖湖畔到杭州西子湖畔,从厦门东海之滨到青岛黄海之滨……重大主场外交接连举行,中国向世界发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强音。
   “走四方固然辛苦,但收获是‘朋友圈’越来越大。”习近平总书记这样描述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充实感、成就感。
   倡议共建“一带一路”、发起成立亚投行、推动政党对话和文明交流互鉴、以“云外交”引领团结抗疫……共同挑战面前,中国方案、中国行动,让世界看到中国“大的样子”。
   这一幕令人难忘——
   2020年3月21日夜,塞尔维亚贝尔格莱德尼古拉·特斯拉机场。塞尔维亚总统武契奇迎风肃立,翘首以盼特殊朋友的到来。
   当中国援塞抗疫医疗专家和物资抵达,武契奇情不自禁,为五星红旗献上深情一吻。
   疫情突如其来,人们措手不及。面对需求,中国行动如及时雨。在向全国发表的讲话中,武契奇眼含热泪:“感谢习近平主席!感谢中国共产党!感谢中国人民!”
   时光回溯到2016年6月19日,塞尔维亚斯梅代雷沃。
   正在塞尔维亚访问的习近平总书记专程来到这里,考察两国共建 “一带一路”项目——斯梅代雷沃钢厂。
   在国际经济形势剧变冲击下,曾被称为“塞尔维亚的骄傲”的百年钢厂一度濒临倒闭。为挽救钢厂,时任总理武契奇不知熬了多少个夜,但希望都变成失望。
   2016年4月,中国河钢集团的一笔投资,终于让5000名面临失业风险的工人看到曙光。
   来到钢厂,习近平总书记如同来到一片热情的海洋。“言必信、行必果。”他对饱含期待的工人们说,“我们承诺的事情,包括引进先进技术、开拓更广阔市场、保障当地就业、惠及广大民生,一定要做到。”
   话音未落,掌声如雷。
   “救活一座厂、带动一座城”。8年来,因为“一带一路”,类似的故事不胜枚举——
   非洲竣工第一条跨国电气化铁路,马尔代夫建起第一座跨海大桥,昔日 “崎岖而老旧”的瓜达尔港成为巴基斯坦振兴的希望,希腊比雷埃夫斯港迎来新的辉煌……
   纵使风云变幻、惊涛拍岸,中国,始终践行着“希望各国人民过得好”的真诚诺言。
   2018年11月6日,上海浦东。中国第一高楼——上海中心大厦高耸入云。
   前一天刚刚出席了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习近平总书记特地来到这里,登高望远。
   从鸦片战争之后被迫开埠,到改革开放时期主动对外开放,再到新时代推进更高水平对外开放……上海,见证着中国同世界关系的沧桑变迁。
   无惧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逆流冲击,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在上海连续三年举行。进博会、服贸会、消博会、广交会……疫情中一个个坚持开放发展、合作共赢的行动,让世界看到中国坚定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
   面对贸易摩擦坚定捍卫国家利益,在香港“修例风波”中坚决维护国家安全,果断有力反击外国无理干涉与制裁……
   乱云飞渡中,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人民跨过一个个暗礁险滩,领航民族复兴巨轮劈波斩浪、扬帆远航。
   理解今天国际舞台上的中国,需要从历史中获得启示。
   新中国成立后,谈起中国在世界上的角色,毛泽东同志胸有壮志:“中国应当对于人类有较大的贡献。”
   上世纪80年代,邓小平同志如是展望21世纪的中国:“国家总的力量就大了,可以为人类做更多的事情……”
   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信心满怀:“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有能力也有责任在全球事务中发挥更大作用……”
   2017年初,瑞士,日内瓦万国宫。
   围绕“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的时代之问,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题为《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演讲,倡导建设一个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
   当年2月,“人类命运共同体”首次写入联合国决议;10月,写入党章;次年3月,载入宪法……
   变革世界中,中国共产党人向着未来发出了坚定宣言——
   “世界命运握在各国人民手中,人类前途系于各国人民的抉择。中国人民愿同各国人民一道,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共同创造人类的美好未来!” (下转0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