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查询:2021年08月20日
沿着英雄足迹·游山西百条红色线路

寻访伟人足迹尽揽清凉胜境

  本报记者 田璐
  
   位于山西省忻州市的五台县,有着极为丰富的旅游资源,形成了以宗教文化资源为核心和品牌,以生态自然景观、历史文化、民俗文化等为支撑,以红色旅游、工业旅游、乡村旅游等为补充的旅游资源体系。五台山区气候清凉、环境幽静,素来有“清凉胜境”之称,是避暑度假的胜地。不仅如此,在五台山还能追寻伟人和先烈足迹,寻访他们曾经奋斗过的地方,开启一场视觉和精神双重拓展的红色之旅。
  
  五台山毛主席路居馆 途经山西路居塔院寺方丈院
  
    1948年春天,当西北战场人民解放军转入进攻形式后,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等中央领导率领3000多人,离开陕北,东渡黄河,途经山西,于4月9日来到五台山,住在了塔院寺方丈院。
   在短暂的时间里,毛泽东观赏了古迹,勉励农民努力发展生产,武装起来保卫胜利果实。次日,一行人从五台山出发,经长城岭,前往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指挥了著名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奠定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胜利的基础。
   按照原来的样子,当地政府对一行人路居的方丈院进行了恢复陈列,现保存有五个路居室,另有三个展厅,是山西省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基地。
   从大白塔的侧面进入塔院寺方丈院,一进三院的寺院充满了红色气息。后院正房的左间,是毛泽东当年的路居住室,炕上铺着一床军被,地上摆着一张木桌,桌上放有一方砚台,桌子前面有一把木椅,木桌和炕沿中间方台上放着火盆,上面架着一只铜茶壶。后院东房三间,中间是堂屋,左右两间分别是周恩来、任弼时当年的路居住室。
   在这里,游客在追寻红色足迹的同时,瞻仰伟人塑像,感受他们为了革命事业取得胜利不怕艰难险阻的精神。
  
  海会庵边区教育学院旧址 彭真聂荣臻等人曾在此作报告
  
   欣赏了五台山的清凉盛景,可以前往不远处的金岗库乡,晋察冀军区政府曾在大甘河村南300米处的海会庵开办过边区教育学院,彭真、聂荣臻等人曾在此作过报告。
   海会庵位于金岗库村东清水河畔,古庵与河水持平,每当遇到洪水暴发,湍急的河水从古庵的两侧流过,最后翻滚着涌会在一起,故称“海会庵”。古庵虽是单独建筑,又屡遭河水冲击,但却像一座高山一样岿然不动、完整如初。只有寺庙基石上,残留着河水冲击过的泥痕。
   海会庵于清代所修,规模不大但结构紧凑,现有殿堂十多间,庵内有天王殿、观音殿、大雄宝殿等,一些殿内还绘有内容丰富的壁画。
   1938年春,晋察冀军区政府在古庵内开办了干部学校、晋察冀农民干部学校、晋察冀边区区委党校,对外称为“海会庵边区教育学院”。至今,寺院的东殿、南殿墙壁上,仍留有当年学员们所画的抗日漫画和所写的标语。同年秋,日军逼近五台山敌后革命根据地,军区司令部、政治部和干部学院等机构随即转移。
  
  大甘河村抗敌报社旧址 新闻前辈打游击办党报
  
    海会庵曾是 《晋察冀日报》印刷、出版、发行的旧址,而抗敌报社所在地就在大甘河村。
   1938年冬,日军对中国展开大规模攻击,当时的《晋察冀日报》就驻扎在五台山脚下的大甘河村龙王庙与海会庵。在这里,《晋察冀日报》由石印报改为铅印,并由此开始了游击办报的艰难岁月。
   据了解,龙王庙由大殿、正房、偏房三部分建筑组成。据说,大殿在早年间是一处戏台,正房当年是报社社长邓拓的办公室兼卧室,东南角的小东房是几位报社编辑的住处。
   1938年4月,邓拓调到报社后的第一次编辑会议就是在正房举行的。当时,报社决定在长城内外、太行东西、北岳恒山大山区打游击办党报。
   身处办报旧址,仍然能清晰地感觉到新闻前辈将抗日进行到底的壮志豪情。
  
  射虎川晋察冀边区行政委员会旧址  开办边区银行发展根据地
  
    一路走一路学,开启一场意义非凡的红色之旅。从大甘河村向山西与河北的交界处进发,便抵达石咀乡射虎川村。
   射虎川村,因清朝康熙皇帝巡游到这里时,射杀了恶虎而得名。在射虎川村台麓寺天王殿后院,一通射虎川康熙御制碑上记载了这段历史。
   1938年1月,晋察冀边区行政委员会在河北省阜平县成立。2月间,边区行政委员会移驻五台县射虎川台麓寺,边区高级法院驻于五台县奶奶庙,边区银行驻于石咀乡普济寺。
   边区银行至今保存完好,分为上下两层石璇洞,洞口镌刻“晋察冀边区银行,民国27年仲秋建”。这个小金库,是整个晋察冀边区的经济支柱,在那个艰难困苦的年代,它供给边区党政军的物质生活需要,支撑着边区抗日根据地的存在和发展。
   同年秋,日军对晋察冀边区大举进攻。边区行政委员会撤离射虎川台麓寺,返驻河北省阜平。日军将台麓寺放火焚毁,现在的台麓寺旧址仅存天王殿3间,烈士塔1座。烈士塔是为纪念英勇抗战的烈士所建。烈士塔高9米,为六棱尖锥形,正面是聂荣臻的题词“民族英雄永垂不朽”。
  
  五台县烈士陵园  英烈风范激励后人
  
    1937年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五台县北与繁峙、代县为邻,东与河北省接壤,西与定襄、原平毗连,南与盂县相通,为进可攻、退可守的兵家必争之地,在军事上有较高的战略地位。
   全面抗战开始后,中共中央决定建立以五台山为中心的第一个敌后抗日根据地——晋察冀边区。五台山抗日根据地的建立,打乱了日军全面侵华的部署。在日军的屠刀面前,五台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积极配合八路军进行了英勇顽强的战斗,涌现出大批英烈。
   从五台山辗转来到台城镇西庄村,五台县烈士陵园就位于此处。陵园由门楼、纪念碑、展览室、纪念室四大部分组成,主要为纪念在革命战争中英勇献身的革命先烈。
   矗立在园中央的革命烈士纪念碑雄伟壮观,青石基座,青石栏杆,汉白玉碑身,正面为聂荣臻的题词,背面为徐向前的题词。革命烈士纪念厅内安放着徐向前的骨灰,厅内墙壁上镌刻着2000多名烈士的英名,正北和正南面主要展出了五台人民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的丰功伟绩及部分重要历史文物。另存有杨成武将军的题词和晋察冀边区出版的原《抗敌报》影印件,均为珍贵历史文物。
   陵园建成后,每年陆续来此接受革命传统教育的青少年及社会各界人士络绎不绝。现如今,陵园正在迁建中。
   沿着红色足迹,寻访五台山周边的红色遗迹,身临其境地感受这片热土的独特魅力,在旅途中将红色基因根植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