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查询:2021年08月24日

如果有机会 希望再去支教

  本报记者 张丽
  
   “如果以后有机会,我希望再参与一次支教活动,再为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支教的意义往往是双向的。张超宁是山西大学研究生支教团的成员,他刚刚结束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西林县民族高级中学的支教工作。这一年来,他努力从本科生这个角色跳脱出来,学会如何融入到当地的学生中,让自己更像一位大朋友,帮助学生一步步提高成绩。近日,张超宁向记者讲述了这段难忘的支教经历。
  
  初来乍到 担心变担忧
  
    去年7月,张超宁从山西省前往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西林县,同时担任西林县民族高级中学高一年级3个班级的政治老师,由此开启了为期一年的支教生活。
   回想当初,张超宁说,坐上飞往广西的飞机时,他总想着要干出一番大事业,要改变西林的教育现状。同时,他也担心自己的知识储备不足,会耽误学生的学业。
   然而,抵达目的地后,他发现,现实和想象有着很大的区别。
   “西林民高是当地唯一一所高中,学生们基础薄弱,面对政治这类文科科目时,阅读理解能力不足,给教学带来了很大困难。”最初上课时,张超宁发现,不同班级,学习氛围也不同。有的班级积极活跃,有的班级显得很沉闷,师生之间互动很少。在活跃的班级里,他讲课时思维活跃,课程内容可以得到很大地扩展。而面对沉闷的班级,他却常常有一种无力感,渐渐变成了照本宣科。
   第一次月考结束后,张超宁所带的几个班级平均分为30多分,他心里充满了担忧。
   一边担忧着学生的未来,一边担忧着自己的能力。“我在高中时使用的学习方法到底能不能在他们身上适用?我讲的课对他们来说是不是太过复杂?我究竟能不能当好他们的老师?”渐渐地,张超宁转变了心态,将这种担忧变成一种动力,促使自己不断地将课程内容细化、简化,一步步变成学生们可以掌握的知识点。
   看着学生们的成绩慢慢提高,张超宁终于放下了心里的担忧。
  学生眼中“很有趣”的老师
   高一下半学期,文理分班后,张超宁接手了3个理科班。由于同组老师请产假,他所带班级增加到了5个,但这并没有给他带来太多压力。
   经过上半学期的支教经历,在如何引导学生认真听课、如何让学生掌握必要的知识点等方面,张超宁有了自己的心得。学生们在课堂上越来越活跃,他也终于松了一口气,觉得这一年的努力没有白费。
   学生们的表现总是带给张超宁很多惊喜。有的学生会为了学习一门乐器,牺牲自己本就不多的课余时间;有的学生会积极主动地承担起班级大小事务,将班级打理得井井有条;还有的学生会经常跑到办公室,让张超宁说说大学校园里、城市里的故事。
   让他记忆犹新的是,10班的一名学生送给他一个笔记本,里面密密麻麻地写满了学生们的梦想,贴满了学生的照片,还写下了对每位老师的寄语。当翻到属于他的那页时,学生们评价道:“张超宁是一位‘很有趣’的老师,从他身上能学到很多东西。”回想起这段经历,张超宁特别感动。
   趁学生们上课,他悄悄写了回信,夹在笔记本里。“我想,这封信一定会陪着10班,并永远留在我的脑海里,成为我最珍贵的记忆。”张超宁说。
  
  点滴积累“不靠谱”变化大
  
   “说实在的,这一年帮助我成长的人很多,尤其是政治组的同事。”张超宁说,刚走上教学岗位时,一些问题总是令他束手无策。此时,同事就会伸出援手,帮助他找出遗漏的知识点,管理难以管教的学生。
   今年4月14日,农历三月初三,这是壮族非常重要的节日,学校放假三天。同事带着张超宁去那佐乡野炊,那是他第一次制作土窑烧鸡,第一次在河滩摸螺……张超宁说,那天,连难以下咽的折耳根里都充满了欢乐,在这个大家庭里,五湖四海的人们因为支教相识相知,不是一家人胜似一家人。
   “支教的意义往往是双向的。”在这一年的支教生活里,张超宁深深懂得了这句话的道理。在他看来,这一年他教给学生们的东西,远远没有学生们教给他的多。
   张超宁说,一年的支教深深改变了他。“来支教之前,我总是不够重视基础性的工作,经常出岔子,别人评价‘不靠谱’。”现如今,面对一些原本就了解的事情,他会反复核实,生怕自己的粗心大意影响学生。渐渐地,他明白,每一件“大事”都是从一点一滴开始做起的,像核实知识点这样的工作,虽然基础,但非常重要。更重要的是,他要借这一年支教的时光,真正了解偏远地区教育的现状。
   如今,离开西林的张超宁开启了自己的研究生生活。初来时那些豪言壮志,现在都变成了对学生的期盼,期盼着他们即使没能在学业上取得多么优秀的成绩,也要在未来的生活中积极努力,按照自己喜欢的人生道路踏踏实实地走下去。
   “这一年我发生了太多改变,这些改变都是我人生中宝贵的精神财富,将伴随我以后的学习工作,催我奋进,让我成为一名更优秀的新时代青年。”采访最后,张超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