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查询:2022年03月31日

下足绣花功夫 筑牢“新市民”追梦桥

  本报记者 贺建锋 通讯员 李亮良
  
   3月4日,央行、银保监会发布《关于加强新市民金融服务的通知》,通过明确“新市民”的范围,引导银行保险机构做好与现有政策的衔接。那么“新市民”的金融服务地图如何打开?临县农信社早在年初就对服务“新市民”开篇布局,伸出金融“橄榄枝”。截至目前,临县农信社已投放新增惠农贷款6154户,授信金额3.59亿元;实体户数净增3731户,金额1.5亿元,答出了一个优秀的“解题样本”。
  “四大转型”夯实“新市民”服务质效
   “现在办贷太方便了,从申请到放贷一上午就办好了,这下我装修房子的资金有着落了!”顺利办理10万元“业主贷”的进城务工人员张浩兴奋地讲道。
   记者了解到,如此快的放贷速度,得益于年初临县农信社理事长吴效波提出的“四大转型”,有效推动了信贷变革,夯实“新市民”金融服务质效。临县农信社转变营销观念,从思想深处打消放贷顾虑,营造一种“敢贷、愿贷”服务“新市民”的良性氛围;激励转型,探索长效机制,发挥薪酬“指挥棒”作用,对优秀客户经理通过激励方式,形成锐意进取、争做模范的新局面;在管理上转型,激发干事活力,对网点负责人在绩效薪酬之外设立2000至3000元不等的管理薪酬考核,以此激发网点负责人工作活力,督促员工发挥潜能,推进信贷投放增长;通过创新思路方法,推行信贷集中管理模式,实现信贷投放一环套一环,突出“快捷”二字,打造信贷转型“新引擎”,为服务“新市民”群体赋能提效。
  贴心产品托起“新市民”致富之路
  在临县柏林苑社区的国勤蛋糕店里,客人络绎不绝,杨国勤夫妻忙得热火朝天。2017年,享受国家易地扶贫搬迁政策,杨国勤一家从临县深度贫困村兔坂镇丛条棱村搬迁到柏林苑社区,成为县城的“新市民”。搬出大山后,之前学习过蛋糕制作的杨国勤夫妇决定开一个蛋糕店。有了技术,有了思路,资金不足成了当时的一大难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夫妻二人来到临县农信社营业部寻求帮助。详细了解夫妻二人的情况后,营业部很快为他们发放了5万元的 “惠农贷”,帮他们开启家门口的创业之路。
   记者了解到,“新市民”的最大特点就是“新”,他们最迫切的需求是在城镇“立足”和“成长”,无疑资金就成了最大的“拦路虎”。针对创业就业、进城镇务工、异地搬迁等“新市民”群体,临县农信社对创业形态、收入特点、资金需求加强综合分析,量体裁衣推出“惠农贷”“临商贷”“业主贷”等信贷产品,多元化解决辖区内4万余名“新市民”在创业、住房等方面的金融需求。
  对症下药 延伸“新市民”覆盖触角
   如何让临县籍异地“新市民”享受到来自家乡银行的金融温度,服务到以往难以覆盖的人群?临县农信社通过“走出去”外拓营销,多维度数据挖掘,增加金融有效供给,拓展出“新市民”服务深度。
   3月22日,临县农信社白文信用社的工作人员专程来到太原,为临县籍太原“新市民”送上一份特别的“金融礼包”。当天还邀约35名临县籍太原商户、务工人员等异地“新市民”齐聚一堂,共商“合作事宜”。座谈会上,白文信用社主任田建丽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传达了临县农信社各类信贷产品的优势。当天收集有资金需求的客户资料17份,申请金额156万元。
   今年以来,临县农信社将临县籍异地“新市民”聚集地太原、吕梁两市作为远赴外拓常态化工作地点,进一步挖掘临县籍异地客户,把握客户需求,逐步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外拓营销和后续服务模式,最终帮异地“新市民”实现“稳得住、能致富、快融入”的目的。目前,临县农信社共计为临县籍异地“新市民”投放贷款893户,金额6735万元。
  普惠走访 助力“新市民”落地生根
   为了更好地服务 “新市民”,临县农信社95名客户经理每天走街串巷,穿梭在每家每户,与城镇“新市民”拉家常、谈创业,一对一了解他们的金融需求。
   据了解,临县农信社把践行普惠走访作为服务“新市民”的极佳落子载体,对辖内的“新市民”社区,建立起服务的纽带、沟通的桥梁、共商的渠道,主动搭建政银联动“新市民”服务体系,开展“整社授信”推进会,畅通金融服务渠道,不断提高进城镇“新市民”的幸福指数。
   截至目前,临县农信社普惠走访覆盖辖内18个“新市民”社区,累计投放创业型贷款123户,金额970万元;住房装修类型贷款95户,金额680万元。与此同时,临县农信社积极发挥科技优势,让客户经理通过主动上门,将推陈出新的金融产品精准触达社区 “新市民”,并运用纯线上运营模式的“晋享生活、手机银行、吕梁贷”等便捷APP,让“新市民”足不出户就享受到“定制化”的金融服务。
   临县农信社理事长吴效波表示,满足“新市民”的金融需求,对临县农信社而言不仅是任务,更是机遇。今后,农信社要从居民居住、子女教育、养老等多方面全方位探索“新市民”的金融服务路径,让“新市民”早日成为“老市民”。

9NsK 9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