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查询:2022年05月19日
列出1个保护清单 制定6个领域实施方案

山西勾勒太忻一体化经济区高质量发展远景

  本报记者 孟绍毅
  
   推进太忻经济一体化发展、打造山西中部城市群发展的北引擎,是省委、省政府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自太忻一体化经济区去年12月29日挂牌以来,按照省委书记林武“强势起步、迅速开局”的重要指示和省长蓝佛安“打基础、创机制、谋项目”的工作要求,我省太忻经济一体化发展促进中心会同太原、忻州两市和省直各有关部门,解放思想、真抓实干,牢记使命、只争朝夕,推动太忻一体化经济区建设全面启动,各项工作有序开展,政策体系初步构建,形成齐抓共管、协同联动良好态势。
   5月18日上午,省政府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省太忻经济一体化发展促进中心常务副主任金红岗,省发展改革委二级巡视员武东升,省工信厅副厅长、新闻发言人闫林,省交通运输厅副厅长王四小,省生态环境厅一级巡视员、新闻发言人陆东,省科技厅副厅长张克军,深入解读《太忻一体化经济区重要资源保护清单(试行)》(以下简称《清单》)以及6个领域的实施方案,并回答记者提问。
   《清单》明确了太忻一体化经济区内需要重点保护的两类资源,包括生态环境保护资源和历史文化保护资源;6个“实施方案”围绕到2025年发展目标,从总体要求、重点任务、保障措施等方面,对承接京津冀产业转移等6个领域做出规划部署,明确时间表、路线图、任务书,以及重点工程项目、平台载体、机制路径等,是推动太忻一体化经济区建设的重要支撑性文件。
  总体情况
  
  构建“1+3+N”政策支撑体系
  
   发布会上,金红岗简要介绍了太忻经济一体化发展政策体系建设的总体情况,谋划构建了“1+3+N”的政策支撑体系。“1”是指省委、省政府印发的《关于推进山西中部城市群太忻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指导意见》,是整体推进工作的基本遵循;“3”是指“三级三类”规划体系,即覆盖省、市、县三级,分为发展规划、空间规划、专项规划3大类规划;“N”是指各项配套的政策措施,“包括此次发布的重要资源保护清单和承接京津冀产业转移、新材料、综合交通、公共服务、生态环境、科技创新6个分领域实施方案。”金红岗说。
   聚合形成了“三个一批”的政策供给清单。按照谋划储备一批、制定出台一批、落地实施一批的思路,建立“三个一批”政策供给清单,滚动推进、动态更新。目前,省级层面已经出台了太忻一体化经济区空间战略规划、生态环境政策措施30条、旅游康养重大行动方案等。同时,支持太忻经济一体化发展若干政策措施正在按程序报批;太忻一体化经济区高质量发展规划、国土空间专项规划等正在抓紧编制。同时,坚持首创与拿来并举,尊重发展规律,积极学习借鉴京津冀、长三角、长株潭等区域一体化发展的经验做法,建立政策储备库。
   探索建立了“同编共议”的政策创设机制。加强政策集成创新,密切跟踪近期国家和我省实施的重大举措,主动对接,深入研究,把最新政策、最新部署,转化为太忻一体化经济区能落地、能配套的政策措施。建立政策制定协同机制,确保各级各类政策同步研究、同步起草,提高政策制定的统一性、规则一致性和执行协同性。指导太原、忻州两市与省级政策有效衔接,互为支撑,彰显“一体化”,形成“一盘棋”。同时,坚持开门问策、科学决策,广泛听取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专家学者的意见、建议,发挥科研机构、智库等辅助支持作用,提高政策制定的透明度、社会参与度。
  一个清单
  
  明确重点保护两类资源
  
   据金红岗介绍,《清单》明确了太忻一体化经济区内需要重点保护的两类资源,一类是生态环境保护资源,包括自然保护地25处、Ⅰ级林地约7万公顷、饮用水源地13处、岩溶大泉4处、地下水超采区4处、大气监测点26处、水质监测断面14处和气象观测站167处;另一类是历史文化保护资源,包括世界遗产1处、重点文保单位110处、历史文化名城2处、历史文化街区8处、历史文化名镇3处、历史文化名村(传统村落)15处和工业遗产1处,并结合实际动态调整。
   同时,在明确需要保护的重要资源基础上,具体提出5大针对性的保护措施: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太忻一体化经济区内涉及的生态保护红线、自然保护地、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泉域重点保护区、Ⅰ级保护林地,原则上全部按禁止开发区域的要求进行管理,依法禁止或限制大规模、高强度的工业和城镇开发建设;实施更严格的产业准入,严格规划能评、规划环评审查和项目能评、环评准入,全面开展重大经济技术政策的生态环境影响分析和重大生态环境政策的社会经济影响评估,严把高耗能、高排放项目准入关口;加强生态保护与修复,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修复,改善自然生态环境,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深入实施汾河、滹沱河、清水河、牧马河及湖泊、大泉、湿地生态保护修复,大力推进重大生态保护与修复和水土保持项目建设;强化生态保护监管,建设和完善生态保护红线综合监测网络体系,加强重点区域流域、生态保护红线、自然保护地、重点生态功能区等生态状况监测评估。加强自然保护地监管,依法加大生态破坏和人为水土流失问题监督和查处力度;大力保护历史文化资源,在历史文化名城街区名镇名村传统村落保护范围内开展的各类保护工程要严格遵守保护条例和保护规划相关规定。在土地出让等项目前期手续办理前严格遵循 “考古前置”规定。在文物保护单位等历史文化资源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内进行工程建设,必须严格按照文物保护单位的等级履行审批程序。
  
  六个方案
  
  力争引进百家以上知名企业
  
   《太忻一体化经济区创建承接京津冀产业转移集聚区实施方案》围绕打造“融入京津冀和服务雄安新区重要走廊”战略定位,依托产业新城和开发区构建“2+5+N”承接产业转移空间布局,通过强化产业承载载体建设、加强重点领域产业承接、创新产业承接机制路径,推动太忻一体化经济区建设成为全省承接京津冀产业转移主阵地,助推我省深度融入京津冀,实现联动发展。按照该《实施方案》规划,力争到2025年,引进100家以上的京津冀知名企业在太忻一体化经济区设立区域总部、研发机构和制造基地。
   “承接产业转移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方方面面。该《实施方案》立足太忻一体化经济区区位等优势,突出‘市场主导、合作共建、利益共享、科学承接、集聚发展’,研究提出了承接产业转移的空间布局和三大重点任务。”武东升说。
   为实现京津冀产业转移的有序承接、精准承接,避免同质竞争和资源浪费,该《实施方案》提出了“2+5+N”承接产业转移空间布局。“2”是省级重点打造的大盂产业新城和忻东新城;“5”是市级层面重点建设的太原中北高新区、忻州经济开发区等5个开发区;“N”是县级层面打造的特色产业承接产业转移平台,加快推动形成“一县一产业”“一园一特色”的承接京津冀产业转移发展格局。
   综合考虑发展潜力大、基础设施好、带动能力足的平台作为重点产业转移承接载体,确定了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技术创新中心、中试基地、众创空间等10大类77个平台。通过全面提升开发区和产业新城承载能力、提升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能力、共建一批产业转移合作园区、巩固提升开放合作平台,确保京津冀产业转得来、留得下、稳得住、能发展。同时,围绕太忻一体化经济区产业发展方向和定位,聚焦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集成电路和半导体、大数据等8个领域,遵循“缺什么补什么”的思路,突出引入龙头项目、链主企业,带动产业成链、成群发展,将企业变成产业,把产业变成生态。力争到“十四五”末,引进100家以上的京津冀知名企业设立区域总部、研发机构和制造基地,承接和发展一批规模和水平居中部地区前列的优势特色产业集群。
   此外,将以“抓龙头、带配套、铸链条、促集群”的发展思路,重点打造先进金属产业链条、半导体产业链条等6条要素集聚、配套完善、支撑有力的示范产业链。学习借鉴其他地方先进经验,探索产业转移成本分担和利益共享机制。建立产业转移供需信息对接和磋商机制,探索“集群引进、整体开发”的组团招商模式,完善承接产业转移合作对接机制,从交通、物流、能源、资金、土地、人才等方面完善要素保障机制。
  
  延伸打造新材料产业链
  
   《太忻一体化经济区打造全国知名的新材料产业集群实施方案》围绕打造“全国知名的新材料产业集群”战略定位,按照“打造基地、建设园区、集聚产业”的发展路径,围绕10大重点区域,延伸打造不锈钢、光电半导体、合成生物、高性能纤维4个新材料特色产业链条。该《实施方案》提出,力争到2025年,太忻一体化经济区新材料产业工业总产值突破2000亿元。
   “该《实施方案》中明确提出,将依托太忻一体化经济区现有的资源和产业基础,以产业集聚发展为方向、以突出特色为重点,延伸打造特钢、光电半导体、合成生物、高端碳纤维4个新材料特色产业链条。”闫林说。
   其中,特钢产业将依托中北高新技术开发区、阳曲产业园区,瞄准新能源汽车、航空航天、风电、医疗器械等应用领域,引进培育一批精深加工下游企业,大力发展高附加值产品,带动繁峙、代县协同发展,延伸 “冶炼—不锈钢—冷轧板材—深加工制品”的全产业链条,打造以太原北部、忻州东部为中心的千亿级特钢材料产业集群。
   合成生物产业将依托阳曲产业园区、原平经济技术开发区,运用先进生物炼制技术,发挥忻州定襄、原平地区玉米、秸秆等生物质资源优势,带动“阳曲—定襄—原平”沿线形成 “玉米加工—戊二安—生物基聚酰胺—工业丝、民用丝”“烷烃—长链二元酸—长链聚酰胺—特种尼龙—纺织纤维—服装”的全产业链条,吸引下游企业聚集,丰富产品种类,提升产品附加值,打造全国一流的具有比较优势的合成生物产业基地。(下转0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