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查询:2022年05月20日

乡愁 此心安处是吾乡

◆王利民
  近段时日受疫情影响,宅在家中,适逢夏季,常常阴雨绵绵,不免产生各种郁闷和愁云,其中最多的是乡愁,于是写了几篇关于家乡的人、故乡的事,权当排郁解闷而已。我的几篇文章在《榆社文学》微信公众号发表后,在家乡人中引起不小轰动,这是我没想到的效应。
   “君是故乡人,必知故乡事。”家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再熟悉不过。特别是我写的《百年老槐话桑榆》发表后,姚会明老师也写了 《千年古槐——坂坡人心中的图腾》、乡党韩鲜芬写了《悠悠五槐岁月深》,他们更是把故乡的老槐写到炉火纯青的地步。正如韩鲜芬在文中所提,“南人爱榕,北人爱槐。”这就是南北树种的不同,但都把树当作根和魂,就像洪洞老槐是中国人的根,已成为中华寻根问祖之源,也反映出是乡愁之源。树高千尺,总有叶落归根;倦鸟归林,九九归一,人之常情也。
   唐代崔颢的《黄鹤楼》诗说:“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白居易有言:“我生本无乡,心安是归处。”苏轼则说:“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我知道,对我来说,家乡的山水文化,都是我生命中最重要的部分。
   人总是容易忽略身边的风景。曾经,我也喜欢追逐远方的风景,庐山、黄山、青海湖、胡扬林……有一天突然发现,远方除了遥远一无所有,最美的风景不在远方,而在我们身边。所以榆社作协人开始了漫长的寻访,寻访那些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古老村落,聆听那些传承了一代又一代的故事……用自己的身体和灵魂双重旅行,用脚步丈量榆社历史,用心灵抚摸榆社文化。
   人是被文化滋养的,我们应该对自己的本土文化充满敬意,否则,我们就是精神的乞丐,就是无家可归的人。文化并不虚无,而是共同的记忆与习俗。列宁说过: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我们只要日复一日地讲述着榆社的故事、榆社的过往,就能找到榆社文化的根与魂。
   相比很多地方,榆社是幸运的。因为,在榆社古村落里,还保存着一些遗留的胎记。近年来,县委、县政府更是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古村保护工作。更有幸的是,有一批矢志不渝的作协人,以自已的“笨笔”描绘着榆社的“笨蛋”,描绘着榆社山山水水、一草一木的“筋骨肉”,传承着榆社文化灵动飞舞的“精气神”,记住的乡愁才能够回去,有幸的是,我可以为这项光荣的事业尽一份绵薄之力。
   情怀永远是最好的才华,能成为家乡文化的守护者、传播者,我是幸运儿。
   行走一段悠长的巷弄,在磨得光滑的石板路,享受一段舒缓的音乐;体味一下风轻轻叩响生锈的门环,看看屋檐下、老墙上,还有注视一只蜗牛在蜿蜒前行,听听偶尔一声鸟鸣蝉叫……这就是乡愁。
   记住乡愁,此心安处是吾乡!

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