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查询:2022年06月07日

为曾在共青团工作而自豪

■冯贤诚
   1963年春,大学毕业前夕,全国掀起“向雷锋同志学习”热潮,担任班级团干部的我,和同学们一起,满腔热情地参加社会实践做好事活动,同时热烈讨论如何对待毕业分配问题。大家纷纷表示,听党的话,听从祖国召唤。当时,我在毕业鉴定表上分配态度一栏填写了“到祖国最艰苦最需要的地方去”。我认为,自己是建设社会主义的一块砖,哪里需要往哪里搬。
   当年7月,我被分配到共青团山西省委机关工作。当时,机关党组对由家门到校门再到机关门的“三门”青年干部的健康成长十分关切,要求到基层锻炼成长。我抱着吃大苦、耐大劳的决心,义无反顾服从党组分配,到祁县任村公社任团委书记。从此,我便在广阔天地经风雨见世面,与社员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虽然生活清苦,但我的精神是富有的。至今60余年了,在基层工作的情景仍然历历在目,难以忘怀。
   任村公社在祁县东边丘陵地带,沟壑纵横,地势崎岖,沟深坡陡,交通不便,缺水干旱,农业生产基础条件差,不可避免地在生活上和工作上遇到沟沟坎坎。当年热血激情,身强力壮,正是成长锻炼的好机会,坚信只要心里有信念,不怕艰苦和困难,定能攻坚克难闯过难关。
   我的老家在晋南,吃的以白面为主,当地吃的是高粱面,刚开始极不适应,尤其是吃高粱面和榆皮面做的面食,虽然可口,但是难消化,吃后总是胃痛肚胀。最后,我总结出经验——少吃多醋自我调理,适应了和社员群众吃一样的饭,从不搞特殊,有盐同咸,无盐同淡,一天九两粮票三毛钱,悉数照付。慢慢地,和群众打成一片,大家亲切地叫我“小冯”。
   在农村工作,主要是参加农田基本建设,春播夏管秋收冬建,晨闻钟声起,载月荷锄归。
   1965年,我们在许子沟大队夏收,当天割的麦子不能当日运回,便和大队民兵连长许光禄幕天席地,睡在地里看守,天亮后继续抢运抢收,最终圆满完成了夏收任务。
   1964年和1965年的冬天,大搞农田基本建设,建外高内低利于蓄水保墒的大寨田。数九寒天,我们不畏朔风劲吹,干得热火朝天。两手虎口渗血染红了锹把,但没有一个人叫苦喊累。年轻人吃饱睡足,第二天又有劲了,继续投入到劳动和工作中。当看到平展展的梯田、超额完成上交公粮任务的业绩、社员分了粮分了红时,我的心里感到很甜很甜。
   农村基层工作很多,常言道:“上面千条线,都往一个针眼里面穿。”如何工作,唯一的办法就是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发挥各个生产队干部的作用,发动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我从不发号施令,工作不摆干部架子,劳动不做样子,行胜于言,以身作则,身先士卒。由此,深受干群欢迎和信任。
   因是外籍单身干部,除春节和“三干会”,我没有节假日,常年泡在生产队,先后自带行李,转村包队六个村庄。实践出真知,我逐渐摸索出推广典型、以点带面的工作方法。我把在阶级斗争、生产斗争、科学实践三大革命运动中涌现出的典型人物和事迹,如上闫灿大队团支部书记霍立柱,保护集体财产,常年吃住在生产队场院守护库房;孙家河团支部书记苏白三,亲自种试验田,获得大丰收;下八洞大队团支部书记王维花成立“青年突击队”,大搞农田基本建设……编写成稿子,多次在祁县有线广播站播报。还编成快板和顺口溜,传给祁县盲人文艺宣传队沿村表演宣传。号召团员青年向他们学习,树立爱党、爱社会主义、爱集体的思想。
   一盘土炕百家饭,劳动工作在田间。两年多的日日夜夜,我和社员群众汗往一处流,劲往一处使,吃的一锅饭,喝的同井水。在温饱不足的艰苦岁月,我深深体会到农民群众的疾苦,总想为群众多办实事,急群众所急,想群众所想。当时,驻村包队干部只有我一人,工作全凭自觉,我以党员的先进性和纯洁性自律自省,工作不搞形式,不摆干部架子,不打官腔,劳动不当甩手掌柜,事事处处锤炼对党的忠诚品格。
   流过的汗,吃过的苦,受过的累却成为我一生做人做事的宝贵财富,它磨练了我坚定的革命意志和艰苦奋斗的精神,奠定了我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的情怀,确立了我经得起考验的政治信仰和立场,在灵魂深处根植了一颗为人民服务的红心,为以后从事不同工作夯实了根基。
   1966年1月25日,经过公社党委的严格考察,我光荣地加入了党组织,从此以党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不懈努力,创新工作。可以说,这是我步入社会第一站的最大收获,我为曾做过青年团的工作而自豪。
   (冯贤诚,曾任祁县任村公社团委书记、团省委组织部纪检干部。)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