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查询:2023年06月08日
本报联合中央团校中国青年运动史料研究中心和“触摸团史”微信公众号主办 史料文物中的团代会历史(六)

这次团代会究竟来了多少外国代表团

中央团校 李明龙 文/图
  1957年5月15日至25日,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政协礼堂召开。这次大会正式代表1493人,列席代表70人,代表着全国92万个基层团组织和2300万名团员。
   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出席开幕式,并在会议最后一天接见全体代表。中共中央总书记邓小平代表党中央向大会致祝词。团中央第一书记胡耀邦作了题为《团结全国青年建设社会主义的新中国》的工作报告。
   这份珍贵的开幕词,是青年团三大发放给参会代表的众多会议材料之一,16开大小,52克凸版纸,铅版印刷,是见证此次盛会的重要史料文献(可惜文稿上未印发言者姓名及职务)。
   依照会议议程安排,开幕词是5月15日青年团三大开幕当天的第一份发言稿,约1500字左右。大会在雄壮的国歌声中开幕,大会执行主席、团中央书记处书记廖承志致开幕词。他在开幕词中宣布,此次大会将把 “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改名为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这标志着中国青年运动将进入一个更加光辉的新时期。
   阅读到开幕词最后一段第二句话时,发现出席大会的外国青年组织代表团数字“十六个”的“六”字,被钢笔改为“五”字,这有可能是会议材料定稿较早,而现场实际情况临时出现变化,出席代表遂根据廖承志的现场讲话内容作了更改。
   到底是“十六个”,还是“十五个”,一切以事实为准,唯有查阅当时的新闻报道。据1957年5月16日《人民日报》头版的 《青年团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一文记载,“苏联、越南民主共和国、罗马尼亚、保加利亚、捷克斯洛伐克、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意大利、匈牙利、阿尔巴尼亚、法国、南斯拉夫、蒙古、英国、日本等十五个国家的兄弟青年组织的代表”,应邀列席大会,并在主席台就座。
   再来看看中国青年出版社1957年11月出版的 《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文献》,该书收录的首篇文献,即是廖承志的开幕词,其最后一段关于外国代表团的数字,亦是“十五个”,并将原先“参加我们大会的,还有苏联列宁共产主义青年团和其他十六个国家的青年组织的代表团”这句话,改为“参加我们大会的,还有苏联列宁共产主义青年团和越南民主共和国、罗马尼亚、保加利亚、捷克斯洛伐克、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意大利、印度尼西亚、匈牙利、阿尔巴尼亚、法国、南斯拉夫、蒙古、英国、日本等十五个国家的兄弟青年组织的代表团”。显然,出版社编印时,把之前开幕词提及的笼统数字“十六个”一一具体化了,而其他内容并未变动。
   实际上,以上罗列出来的外国代表团共有“十六个”。
   书中开幕词所列的具体国家名称数量为 “十六个”,与大会发放的会议材料开幕词的数字相同,而此次文字表述却是 “十五个”,为何出现这种差异呢?
   继续翻阅 《人民日报》,突然看到,四栏排版的会议报道《青年团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的文末,竟然插进一条不足百字的袖珍新闻——《印度尼西亚人民青年团代表团到京》,消息全文为:“新华社15日讯 应邀参加青年团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印度尼西亚人民青年团代表团今天下午乘飞机到达北京。代表团团长是印度尼西亚人民青年团第一副总书记库哈默德·华特汉。”答案至此已揭晓。
   虽说印度尼西亚代表团差了那么一点时间,没赶上15日下午3时的大会开幕式,但毕竟也是当天赶到北京的。因而,关于来华外国代表团的数字,对外新闻宣传的统一口径,仍是“十六个”国家,且《大会文献》收录有“十六个”代表团的祝词。所以,如果事后再进行宣传和回顾,从一定意义上说,使用 “十六个”这一数字,并不属于“失误”。
   如何处理开幕式现场新闻报道,媒体始终坚持实事求是原则,按照在主席台实际就坐的“十五个”外国代表团数字予以报道。《人民日报》排版时,特意调整新闻报道的字距行距,硬是在“寸土寸金”的头版里,挤出一块小版面,将印度尼西亚代表团抵京消息放入同一版位,为实际上有“十六个”外国代表团来华参会“婉转”提供了新闻佐证。
   《大会文献》之所以未将实际出席的“十五个”代表团数字,恢复到原先的“十六个”代表团数字,主要原因是编印时间仓促,有关编辑人员增补还原所有国家名称之后,有所疏忽,忘了修改和恢复“十五个”这一数字。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