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查询:2023年11月06日

社会角色决定着可以和应该

●郭孝实
  应该的责任来自于社会角色分工和实践定位。不是所有人都能把所有的应该扛在肩上负重前行。
    社会分工把人划分为形形色色的角色,让其承担不同的社会责任和义务。分工协作、恪尽角色职责使社会成为高效运转、生机勃勃的一个整体。公民要遵守法律,维护国家利益。父母要抚养和教育子女。医生要救死扶伤,军人要保家卫国,下级要服从上级。林林总总的“应该”,追根溯源都是伴随着社会角色和分工应运而生。绝大多数被公众接受的社会角色的“应该”凝聚了社会发展的经验和智慧,有利于社会和谐运转。
   社会责任伴随人的一生。在特定的时间和特定的环境里,人有特定的角色,而且会随着时间和环境发生转换。幼小的孩子要好好接受教育,积累经验,未来继承使命。长辈要为后人传授经验,助力年轻人接好班。有句俗语叫“屁股指挥脑袋”,“屁股”指的就是角色,角色决定你应该干什么、可以干什么。其中,应该干什么包括不应该干什么,当为而不为就是不应该,不当为而为也是一种不应该。角色定位和实践定位若有偏差,由此而产生的想法和做法就会出现严重问题,不仅产生错乱,还会导致各种矛盾冲突。
   国家的法律和制度规定了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只有无条件接受,不存在讨价还价的余地,是每个公民都“应该”遵守的。
   合同和协议是订立双方自愿约定的受法律、制度保护的权利和义务,其中的“应该”来自于彼此的约定,具有约束性。
   社会生活中约定俗成的习惯虽不具有强制性,但也受社会舆论的监督和评判,也是特定社会角色应该参照的标淮。
   人的内心情感也赋予角色“应该”的内容。中国古代伯牙、子期的知己关系被人称道。子期最懂伯牙的琴声。子期死后,伯牙伤心欲绝,摔断了自己的琴。这种“士为知己者死”的境界,是伯牙个人情感中的应该。
   角色决定可以和应该。社会发展得越成熟,制度越完善,角色分工越细,应该的行为就越具体、越明确。如果想让自己在社会上成为一个容易被接受的人,就时时刻刻要清楚自己在不同场景中的角色定位,了解自己的职责与权限。面对一个新的社会关系对象,认清自己是谁,对方是谁,找准自己的定位,扮演好自己的角色,素位而行、陈力就列,把“应该”的坚持住、坚守住,继而把“可以”的空间做到最大化。
   在现实生活中,认知自己先从知道自己适合做什么开始。达尔文的父母希望儿子成为神父,但他让父母失望了,他遵循内心兴趣的世界,走出自己的职业路径,并写下不朽的著作《进化论》。卓别林在给爱因斯坦写信时说:“你的理论很少有人看得懂。你真伟大!”爱因斯坦复函道:“你的表演人人都懂,你真伟大!”如果他们颠倒一下位置,世界将为此而遗憾,很有可能就会少了一位天才的物理学家和一名表演艺术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位置,人生的路有千万条,关键是要选择好适合自己的。
   对自己的社会角色要有正确的认知,既不能好高骛远,志大才疏,也不可妄自菲薄,自轻自贱。真正认识到自己的职责所在,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的专长,做好“应该的”,是成就人生事业的关键所在。这样既对个人的成长有利,也对社会的发展有益。
   角色定位确定以后,采用正确的方法和合适的方式就显得尤为重要。角色把握好,方法妥当,事情成功的概率就很大。
   一家驻京的跨国公司招聘员工,经过一番严格的筛选,一位年轻人脱颖而出。公司的人力资源经理在最后面试时问了年轻人一个出人意料的问题:“如果我们要你先去洗厕所,你愿意吗?”年轻人当即表示:“我们家的厕所一贯都是我洗的。”结果他成功入选。事后,有人问他,为什么那么干脆回答自己愿意洗厕所?年轻人说:“我刚毕业,没有工作经验,从底层做起对我来说是很自然的事,这样更能得到锻炼。”
   案例中的这位年轻人很清醒地知道自己当时的角色就是“无角色”,做好了应该从底层工作做起的心理准备,这里的“角色”很好地对应了“应该”,所以一切都如此自然从容。
   在实际工作中,很多员工对自己的角色定位不清,抱有不切实际的期望,认为自己一开始就应该受到重用,不愿意从最基础、最简单、最不起眼的工作做起,认为底层的工作没有意义,对自己的发展毫无价值。其实,任何一位员工在职场上的定位都是完成所在组织的工作任务。任务有大有小,落在自己肩上都是自己应该完成的。基础性的工作可以帮助员工在踏实的努力中更好地看清自己,认识自己的长处和不足,从而不断提升自己的全面素质,更好地找准自己的位置,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平凡的岗位和工作熬得住就出众,熬不住就出局。
   确定自己的角色定位是人的一生中时时刻刻都要面对的问题。不管是学习生活的技能还是学习与人相处的技巧。智商和情商的提高,都有一个不断进步的过程。知识就是财富,学习的过程也是追求真理、探索世界、认识自我的过程。一天的时间怎么分配?如何合理地支配收入?怎么协调好学习和工作,事业和家庭的关系?如何处理自己和他人之间的关系,比如个人和家庭其他成员的关系,和领导、同事以及朋友的关系等。
   我们不光要了解自己的角色,还应了解别人的。每个人都不断地面对各种新的社会关系。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第一步要做的就是了解在这些关系中对方是谁,对方应该干什么、可以干什么;在这个关系中自己是什么角色,应该干什么、可以干什么。比如,在学校里,老师的职责就是教书育人,学生的职责是学习知识。认识到这一点,学生向老师求教就是理所应当的,老师也应该倾尽自己的所知所能答疑解惑。明确了自己的角色,学生就不会纠结于遇到学习上的问题该不该请教老师。当我们对彼此的角色和职责都认知准确时,就会减少很多困惑,就会把事情变得更简单。比如,学生遇到的家庭困难,就不在老师应该救助的范围之内,老师虽然可以,但并没有义务去救助困难的学生家庭。
   做好角色转换,找到合适的位置,也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应该”。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人们经常出现的问题是“角色转换障碍症”。我们经常会发现这样一些情形:有些在领导岗位工作久的人,在和家里人交流时也习惯性地指手画脚,在家也表现出领导的做派。我们还会发现,一些军官,在和人打交道时,特别是面对级别、资历比他低的人,会不自觉地用命令的口气。角色在变化,但惯性在作怪。白天在单位上班时你是老师、是领导、是军官,但是下班后回到家里你就是子女、丈夫或妻子、父亲或母亲。在朋友面前你只是朋友而已。不同社会关系中的你不是同一个角色,是不同的自己。
   只要开上车你就是司机,司机就得遵守交通规则,你在道路上行驶,就得绝对服从交警的指挥。患病面对医生时,你就是个病人。医生的诊断提供了你治疗身体疾病的办法,你要遵从医嘱。
   经历人生种种后,你才能褪尽浮华,以一种谦恭的姿态看待这个世界。时刻记住自己是谁,清楚自己的角色,做对、做好自己应该做的事,是每一个寻求事业成功并追求美好生活的人的必备素质。不管是初入职场,还是功成名就,最重要、最基本的问题,还得从自己身上才能找到答案。
   把社会角色的应该做得更好,更重要的是知道为什么应该。认知角色的 “应该”是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如果要把“应该”变成内心潜移默化的自觉行动,就有必要了解更高层次的要求——为什么应该?
   我们都知道应该遵守道德,但只有从灵魂深处领悟到为什么应该,才能平衡好私人性和公众性,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它的合理性、必要性和可接受性。由此,人们才能从根本上遵从社会规则,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人在每个年龄阶段,都有和这个年龄相应的角色和应该的事情。旧的应该完成后,又会有新的应该诞生。生命可贵,要尽可能把承担的角色做到最好,有利于他人有利于社会。人生就是永无止境地完成各种角色的应该,并探索与创新各种应该的实践旅程。 摘自《可以与应该》

=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