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查询:2023年11月06日
共青团阳泉市城区区委

党建引领 常态化制度化推动改革走深走实

  本报记者 孟存田 郭丽菲 通讯员 周颖涛
  
   县域共青团基层组织改革试点工作启动以来,共青团阳泉市城区区委在“引领青年、组织青年、服务青年”中夯实基层共青团建设基础。阳泉市城区区委坚持党建全域引领,第一时间成立由区委副书记任组长,涉及改革职能部门主要领导为成员的改革试点领导组,审议并原则通过《中共阳泉市城区共青团基层组织改革综合试点实施方案》,将团改工作纳入相关部门党建工作部署和年度考核,常态化、制度化推动改革走深走实。
  打造“硬核”团干部队伍
   阳泉市城区在全市范围内率先完成了县、乡、村三级团组织的换届工作;配齐配强团区委班子,新一届乡镇、街道团干部平均年龄30.33岁,呈现出“一升一降一优化”(学历比例提升、平均年龄下降、队伍结构优化)的良好局面;创新性招募48名优秀在读大学生任村(社区)团支部兼职副书记;出台《阳泉市城区关于贯彻落实<基层团组织书记述职评议考核暂行办法>的实施细则》《阳泉市城区团干部任期目标管理实施办法》,全市首家实行团干部工作日志制度,采取年度述职考核与平时表现相结合、领导打分与团干部互评相结合的方式,从重点工作完成情况、述职评议情况和青年群众满意度三个维度进行考核。
  
  打造特色“青”字号品牌
  
   组建区级“青年宣讲团”,在辖区中小学、社区开展宣讲;每周组织开展“青年大学习”网上团课;积极探索建立符合时代潮流的“青春化”研学之旅,绘制“城区中小学生校外实践基地图”;打造小河古村1个青少年实践教育基地和市委市政府旧址等8个红领巾研学基地,正式挂牌启用城区首批校外青少年活动阵地;暑假期间,组织开展“小小讲解员”活动,培养“小小讲解员”70余名;针对五类重点青少年群体,差异化开展12355服务平台进校园、进社区活动,切实帮助弱势青少年群体排忧解难。
   结合“双争双兴”活动,以“我为青年办实事”为契机,持续推进“希望工程”“青年文明号”等品牌活动建设;组织社会各界力量开展结对帮扶,为困境儿童办实事、解难事、做好事;成立城区青创联盟,开展电商培训,激发青年的创业热情和活力;举办城区青年创新创业大赛,发掘优质创业项目,摸排城区40岁以下、应届毕业大学生、困难双非大学生的就业意向及企业的用工需求,及时发布“青”力助企招聘岗位信息;引深“鸿雁归巢”计划,深入推进大学生寒暑假社会实践活动,积极对接相关职能部门为优秀返乡青年提供创业就业政策指导。
   建立阳泉市城区返乡大学生信息台账,有针对性地建立与大学生间的沟通联系;依托金地企业孵化管理有限公司、大唐阳泉369云工厂打造2个就业创业基地,宣传推介本地重点产业、营商环境以及人才引进相关政策,吸纳更多高端人才到城区创业就业;成立全市首家青年人才团支部;开展“畅聊沙龙”等特色活动,激活青年人才对业余生活的“热度”;向团员青年免费赠送价值万元的健身体验卡,帮助青年人才增强身心健康;充实10余名青年人才进入城区青年人才库,推荐1名青年人才加入市青年联合会,引导青年人才为城市发展建言献策,推动青年人才发展与城区发展同频共振;联合相关部门与上海电力大学暑期实践队就深化校企合作举行座谈会,在大唐阳泉369云工厂挂牌“青年就业创业见习基地”。
  
  打造“党、团、队一体化”育人链条
  
   构建“1+9+N”基层青年服务阵地,目前,全区有超10家实体“青年之家”,6个乡镇 (街道)全覆盖,直接联系覆盖团员青年5000余人;成立城区教育团工委,区直7所中学校团组织全部完成迁移;建立5个社区少工委和8个校外少先队组织,覆盖12所中小学;设置青少年事务网格员300余名,构建“党建+团建+单元”微信塔群,打造“互联网+共青团”青年网聚社群空间,创建400余人的微信志愿服务塔群平台,覆盖辖区村 (社区)及各企业,建立起上下联动、左右协同、合力攻坚的工作机制,形成社区吹哨、团委发布、志愿者报到的联动机制,目前,社会领域团组织数、塔群式建立的网上青年社群数达180个。
   建立健全从“队前教育”到“团队衔接”的阶梯式成长激励体系,面向全区青少年构建以“红领巾奖章”争章活动为起点的党、团、队阶梯式培养体系,递进实施分批入队、积分入团、推优入党,从源头上保持团员队伍的纯洁性、先进性。同时,突出政治标准,建立推优入团“6+X”评价标准,将志愿服务时长、团课学习等纳入入团积分管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