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查询:2023年11月08日
《山西青年报》记者陈彤

不忘来时路 方知向何行

  本报记者 康乐
  
   十年前,懵懵懂懂,还在大学里面对即将毕业的未知而惶恐;十年后,跌跌撞撞,在采访的路上面对各种采访对象侃侃而谈……十年时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但对34岁的《山西青年报》记者陈彤来说,再回首,却已完成从青涩少年到初为人父的转变。“如今,十年已过,接下来的路还很长,但不管走多远,都希望自己能不忘初心,不要因为走得太远,忘记了我们为什么出发。”陈彤说。
   2013年,对于陈彤来说,是值得纪念的一年。这一年,经过层层筛选,他最终入职《山西青年报》。如今十年已过,有如意的地方,也有不尽人意之处。
   曾经有人问过陈彤,怎样才算得上是好记者,在他看来,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记者就是记着,用笔和镜头,去记录一个个新闻现场,去采访一个个优秀典型,去探险一个个新闻背后的感人故事。”
  
  铁肩担道义 妙手著文章
  
   谈及印象最深的一篇稿件,陈彤感慨良多。2014年,太原市发布相关文件,要求全面整治烧烤摊点,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一个围绕整治露天烧烤的选题应运而生。为了采访好该选题,陈彤多次联系各个相关部门,并走街串巷深入实地,从市民、烧烤摊主及相关部门入手,多角度全方位进行了采访。
   其实,整个采访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比如有相关单位不愿多谈,有摊主不配合,觉得该政策根本实行不下去,“整治露天烧烤,别说我们摊主了,食客们也不会让你们这么干的。”这是采访摊主过程中听到的最多的声音。采访过程很艰辛,但《省城取缔露天烧烤在行动》这篇报道最终被写了出来,并且在2015年获评山西新闻奖三等奖。
  
  心存敬畏 奔向下个十年
  
   大选题其实并不常有,记者要面对的更多的则是家长里短、身边小事…… “写新闻,大选题不一定就是好选题,一定要‘大事化小’‘小事化大’,越大的事情着眼点越要小,越小的事情,抓的点就一定要往大升华。”这是报社一位老师说过的话,也一直是陈彤努力的方向。
   今年8月,为了采访好《青春兴晋》栏目中的一名优秀青年基层民警——杨静,陈彤来到太原市公安局迎泽分局迎泽派出所,跟随杨静的脚步,走街串巷,感受一名普通基层民警的一天。
   采访当天,陈彤和杨静来到位于太原市迎泽区的青年路二社区,散步的居民们和两人笑盈盈地打着招呼,聚在亭子里的老人边下棋边聊天,小区里三五成群的孩子奔跑撒欢儿……欢笑声、聊天声,声声入耳,相映成趣,处处焕发着生机活力。
   如果不是亲身来到现场,很难想象,这里曾经是出名的“老旧乱”社区。采访期间,陈彤了解到,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杨静通过分析近一年的警情,并紧紧抓住辖区新小区和老旧小区交错的特点,开展了“联防试点小区”工作模式,推动治安联防常态化。就这样,一张“空中有监控、地面有巡逻、社区有联防、邻里有守望”的治安防控网无形地铺开。
   如今,“联防试点小区”工作模式的成效已日渐显现,并辐射带动周边小区纷纷效仿,辖区群防群治力量已呈现出星火燎原之势。“采访就是这样,只有亲自跟随受访者走街串巷,用脚步去丈量,才能感受到最真实的现场。”陈彤说。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如今,十年过去,再回首才发现,成为一名记者其实并不是一件很酷的事情,相反,在这两个字的身上更多的是责任。
   “并不是稿子写完以后就尘埃落定,相反,一定要心存敬畏,在发表前反复检查,逐字推敲,心怀 ‘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可以说,对于一篇稿件而言,永远没有‘完成’一说,每看一遍都会发现有不合适的地方需要修改。”陈彤说,又是一年记者节,也是自己从业的第十个年头,记者就是要不断地记着,希望再下一个十年里,自己能在报社众多良师、益友的指导和陪伴下,多多进步,写出更多、更好、更加深入人心的报道。

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