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查询:2024年01月24日

通古融今 书法当有正大气象

  人物访谈
  
    王赢,山西忻州人,现为山西大学美术学院书法系讲师,云南大学文艺学(中国书法文化研究方向)博士,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山西省青年书法家协会理事,晋阳印社社员。目前主要研究方向为书法、篆刻史论与创作;书法文字学。主持省部级课题3项,参与国家社科项目1项,论文入选国家级书法研讨会20余次,如中国书法的海外传播研讨会、全国“书法学”学科建设与发展学术研讨会等,文章发表于《中国书法》《中国书法报》《大学书法》《书法导报》等学术期刊,参编著作1部。书法、篆刻作品入选国家级展览10余项。
  
  本报记者 杨伟义 高静
  
   山西青年报:我们知道,你常年醉心于历代篆迹,目前也在研究篆刻史论与创作。请简要谈谈你学习篆刻的感受。
   王赢:篆刻是方寸之间的艺术,蕴含着宏博的气象,彰显出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魅力。篆刻的字法、刀法与章法是相辅相成的,字法是篆刻的基础,在创作时首先应确保所用文字遵六书之法,合字之义理。
   “篆”是对文字的凝思排布,每一笔的落位都应聚神细想;“刻”是作者的表情达意,是文字铁笔化的情感呈现。若篆法构思精妙,但刀功生疏,则如大鹏缺其两翼;若刀功驾轻就熟,而篆法缪乱,则会失之根本。
   山西青年报:当今书法界对文字学愈发重视,几乎为全国各高校书法专业学生的必修课。请谈谈学习书法文字学的必要性,并从篆法和草法两个方面简单分享一下学习书法文字学的方法。
   王赢:书法是一门以文字为基础的艺术,书法与文字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可以说,文字学是书法学习者必须具备的知识素养。中国高校书法教育自开创以来,至今已有50余年。书法学科逐渐规范,建制不断完整。但在这种热潮的背后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学生作品中出现的错字现象,尤其是篆法、草法的错误非常多。
   书法文字学的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从纵向时间线上看,包括从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等一直到楷书的书体演变规律。另一方面是对字的含义、用法能够准确区分,如正字、俗字、异体字、繁简字等,使学生能够写出典雅、规范的汉字,避免在书法作品中出现错别字。作为书法专业的学生,要能够用好专家已释古文字,注重运用最新研究成果,不以讹传讹。
   古文字书法是书法文字学研究的重点,在学习古文字时应先从《说文解字》入手,积累扎实的文字学基础,明确篆字的构形意图,进一步可掌握其合成新字的取向与规则。继而再上溯两周金文,最后学习甲骨文等商代文字。
   与篆法不同,目前草法还未有像《说文解字》那样权威的字书教材,学界对于草法的造字原理尚未深入研究。但草法与篆法一样,亦应确立书写规范。在写草书时,不能随意为之,是有特定草书符号的。《书谱》草法典雅规范,便适合作为学习草书的范本。在学习草法时,应仿照《说文解字》,梳理草书中常用的偏旁和字根,确立规范的写法。同时对草书偏旁和字根的来源亦要辨析清楚,从而使学生能够正确运用草法。
   山西青年报:你曾在《从书学观“正”之流变看晚明清初“正大书风”的“破”与“立”》一文中提到,“正大书风”是中华传统人格精神的外化展现,优异的书法作品可以起到引领风气、教化人伦的作用。那么,什么是“正大书风”?晚明清初时期,董其昌、傅山等书家提出了“以奇为正”“正极奇生”等书学观念,在这一时期,衡量“正大书风”的标准是否有变化?
   王赢:从传统学术定义来说,“正”是学书者需遵循的法度规范,不可趋向偏激;而书法审美之“大”,据饶宗颐先生言,“‘大’是指书法上所表现的雄大气魄,其实这不是字体、字形大小的问题”。“正大书风”指历史中的主流书风,可以起到规范人心的作用。每个时代的学术思想都有其特征,书法艺术亦丰富多变,如石涛所言“笔墨当随时代”,每个时代都应有“正大书风”。“正大书风”应具备以下六个因素:一是笔法遒劲,格调超迈;二是结字谨严,字态雍容;三是章法整饬,气韵生动;四是墨色丰富,变化自然;五是文辞精妙,沈博绝丽;六是字法准确,高雅古朴。同时,人格精神也是呈现“正大书风”的必要条件。总之,“正大书风”熔铸了中华民族的士人文化价值观与民族气节,彰显正大气象,是集聚社会共性之美的经典佳作,代表了中国传统书法艺术的精神风貌。
   但至晚明,更多书家着重表现书写者的意气精神,关于“正”的书学观念,文人书家们提出许多立场不同的见解。晚明清初部分书家对于“正”的探讨主要围绕“奇正”“遵古”“人格”等“正”学观展开论述,例如,项穆遵尚复古守法,其所言之“正”过于强调书法正心卫道的功能;赵宧光提出学书应深入传统,知晓书法的渊源,提到“奇”是在遵古的前提下,跃出高妙又归于平和;董其昌则提出了完全迥异的“正”学观念,倡导“以奇为正”,但也并非一味狂怪,而是基于平正基础上的变化,融“奇”入“正”,最终丰富了“正”的主旨内涵;傅山是由明入清的亲历者,亦在论“正”之中融入了“奇”的概念,他认为在创作时不应过分追求“奇巧”,强调学书应从正入,自然而不加雕琢,以正为基础,由正出奇,即“正极奇生”;王澍与傅山观点相类似,认为书作若想深入奇境,应当从规矩处着手。由此可知,晚明清初的“正”学变革,其实是从“雅正”到“奇正”的美学重塑,是对传统的深度剖析,取其精华而弃之糟粕,从而全面拓宽“正大书风”的取法范围,在承继传统的基础上建立新的“正大书风”范式。
   山西青年报:当下应如何正确构建“正大书风”,进而提高人们的书法审美鉴赏能力?
   王赢:首先需全面审视书法史,正统观与个性思潮其实是共性和个性的关系。例如,书学正统观的持有者,总是要尽可能地吸纳各类审美体系,将一些对立的概念范畴予以调和,如“正奇”“刚柔”“平险”等,最终达到“中和”之美。而晚明清初书家的“正”学观,有着比之前更为多样的“正大书风”建构模式,即在多元视角中建立书法的正统性与规范性,避免单一化,这有益于矫正时风流弊。既要提倡学习传统,还需要鼓励基于传统之上的不断创新,这是书法艺术进步的源动力。正如共性与个性之间的关系,既要有抒发性灵的个性创新,又不能完全脱离传统。书法经典皆是经过历史长河淘汰之后而留下的千古名作,具有典型性与规范性。我们今天亟需从传统经典中汲取营养,注重书法中真、善、美的提炼,不断完善书法的教化与美育功能。
   书法作为中国传统艺术的核心内容,有着旺盛的生命力,是树立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标志之一。在今天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需要切实推行“正大书风”,贴合当下的时代需求,塑造和谐文明又可持续发展的文化生态环境,重新建立起书法艺术的法理规范。以当代的“正统观”为导向,建立书学“正”脉。以传统书家的人格精神为引领,兼收并蓄,博采众长,铸牢新时代书法艺术的文化根基,在书法传承和发展中担当起时代赋予的责任。
  
  典雅和平文质彬彬
  ——王赢及其书法
  ●张庆勋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兰亭书法艺术学院教师
  
   我与王赢是大学同窗,相识已经十余年,交谊可谓深厚。这几年来,虽然为了心中的理想各自奔忙,但一时兴起打电话聊聊,便立时能够嬉笑怒骂,不拘形迹,仿佛回到大学时的青春时光。前两天,他来电嘱我写段文字,以作《山西青年报》刊载其文化艺术事迹的评论之用,我欣然奉命。因为我知道,他晓得我是懂他的。故不揣冒昧,累此数言。
   王赢兄是忻州人士,后来又到江南求学深造数年,其质性已兼具北方人宽和中正与南方人细腻灵秀的特点,这对于从事文化艺术行业的人来说是非常难得的。其文章,理通而辞畅,韵灵而旨清,所论无不深究其理、入木三分。此言或有爱屋及乌之嫌,但若品赏他几篇文章,再与同龄人所作文章比较一下,便知我并非妄言。其书法,则更多可赏之处。
   王赢兄书法修养比较全面,可谓 “一专多能”。“一专”者,是其篆书。常年来,他醉心于历代篆迹,含英咀华之间,已经化生出比较成熟的自我面貌。他以清篆面貌示人,气息淳古典雅,用笔取法邓石如,更能得二李篆书旨趣。之所以呈现出这种面貌,得益于他学书有法,师古而化。很多师友都知道,王赢曾大量临习清人篆书,在邓石如、吴让之等诸家书法上用功很深,对清篆“刚健含婀娜,端庄杂流丽”的美学特点理解深刻,也能够很好地将这些美学特点在自己的书写当中表达出来。而在平时的交流中,我知道他还曾经耗用大量时间和精力摩挲秦汉篆书,对泰山、峄山、琅琊等秦刻以及众多汉篆名迹都有过系统的研究学习。其清篆面目之中焕溢的淳古典雅之气,正是由此而来。众所周知,以清篆题榜殊为难事,难在清代篆书流动婀娜之姿态与题榜书典雅庄重之要求不易兼容。但我曾见其书“眠云卧石”“明月入怀”二篆书匾额,笔趣纵横的同时又能雍容肃穆,非于秦汉篆迹用功深厚者不能为之。
   “多能”者,是其篆刻、行书及楷书。其篆刻有先秦古玺、秦汉官印两种面目。其古玺面目宗法三晋玺印,古风洋溢,刀笔写意,分朱布白之间,能够看出扎实的大篆功底;其秦汉官印面目中规合矩,不激不励,用笔用刀的手笔宽大,颇有汉人风度。其行书,以二王为根本,于米芾行书用功既深,于是能得宋人意韵。我最爱见其行书小品,摹拟米字用笔、结字的同时,能够以自己的笔意挥运,极为耐看。其楷书,最常见唐楷一路作品,欧、虞、褚、颜无不临仿,而尤爱褚遂良、颜真卿二家,这在他的行书当中也是能够品读出的。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王赢兄虽一专多能、擅长各体,但他各体书迹、篆刻乃至于文章的气质韵味却又有着明显的共性。这种共性就在于,他的这些文章作品都能够呈现出典雅和平、文质彬彬的气质,而这种气质又是极不易得的。《论语》有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以这个标准和方法来考量文章和书画作品,当作品形式俗劣而远不能匹配作品或作者的内涵、才情之时,那么作品则显得“野”,不足以称之为佳作;而当作品或作者内涵空洞时,呈现形式不论有多精致用心,那作品也都只是华而不实的俗物。只有内在的才情修养和外在的形式呈现和谐统一之时,才能做到“文质彬彬”。这说的不正是王赢兄的作品么?我此言并非过誉王赢兄已经超迈一流、跻身大家之列,他还没有。但他这些年来勤于文章、翰墨之业,潜心学术,技道并进,所取得的成就以及所达到的水平在同龄中是令人瞩目的。
   前几日在电话中虽然相谈甚欢,但想想已经数年未见。期待来日相聚,把盏言欢。席间谈古说今,挥毫洒墨,是何快哉。草草笔间,想起一句唐诗:“莫怨他乡暂别离,知君到处有逢迎。”再祝王赢兄技道并进,艺术之路长青。

.19.13.0 (Baidu;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