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查询:2024年03月14日

探秘“晋魂”大展

——央视《国宝·发现》呈现山西文物背后的深厚历史
  近日,央视大型文博探索节目《国宝·发现》带领观众走进山西博物院的“晋魂”大展,探寻这片土地深厚的历史底蕴和艺术瑰宝。
   山西博物院历经4年改造升级,以独特的视角,细致解读了中国古代的历史变迁和艺术发展,为观众带来3431件(组)珍贵文物的视觉盛宴,其中一些文物更是首次露面。
   “此次展览的亮点不仅在于最新考古发现和学术研究成果中的代表性器物,还在于一些从海外回流的珍贵文物,不再满足于单纯展示文物,更倾向于营造一个历史文化语境去诠释文物和其背后的故事,让文物‘开口说话’,鲜活可触,让公众看得懂、喜欢看、留下深刻记忆,用文化浸润心田。”山西博物院党委书记、院长王晓毅说。
  用考古成果讲好中国文明故事
   山西,地处黄河中游,气候适宜,物产丰饶,是远古人类和文明的摇篮。
   “文明摇篮”作为山西博物院历史专题的首厅,集中展示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力求呈现能被观众感知和理解的鲜活历史。“丁村人生活场景的改造是‘文明摇篮’展厅中变动最大的一个部分。”策展人梁芳介绍说,其大背景为油画,改陈之前的画面只反映了汾河两岸的自然面貌,以及丁村人在河中捕鱼的场景,当时就有游客提出质疑,丁村人是否只有渔猎这一种生活方式呢?
   根据这一情况,山西博物院邀请专家对这个场景的内容脚本进行了考证修订,将“渔猎”的内容弱化,改为更加严谨的 “采集狩猎”,并请著名画家将整个背景重新绘制,增加了狩猎的人群和在汾河畔生活的动物群等形象,大大丰富了丁村人的生活环境重现。
   漫步展厅中,细细观赏这200多件展品,他们被精心陈列在明净的展柜中,在每一张细心描绘的图册中变得立体形象,他们的故事藏在触摸屏里那样生动活泼,“帝尧之都”在超大放映屏幕里闪现着文明的熠熠光辉。
   “华夏直根”单元在重点展示陶寺文化的同时,新增了偏关天峰坪遗址、兴县碧村遗址、芮城清凉寺遗址等文明探源考古发现和研究成果,增加了李济(中国人第一次独立主持田野考古)、卫聚贤(山西最早的考古人)等考古学家的相关资料。强化了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中对农耕文明起源、聚落考古、文化汇聚以及考古学史的展示,让文物背后的故事更加生动鲜活。
  用专业视角展现晋国风云六百年
   晋与三晋,历时800余年,在中华文明演进过程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独特作用。
   “对于山西人,晋是永远的根与魂。从这个角度讲,‘晋国霸业’便是山西博物院‘晋魂’基本陈列最为重要的一个展厅。”策展人崔跃忠介绍说。
   为了将晋国的辉煌霸业和丰富文化遗产一一呈现在观众面前,展览一方面以晋国史为主线,利用两周时期山西地区出土文物,运用“二重证据法”,讲述晋国历史故事,将展览按照发展脉络分为“肇基河汾”“争霸春秋”“三晋称雄”3个部分,序列完整,结构严谨。另一方面,展览围绕晋国历史发展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开拓进取的奋斗精神、包容四方的融合精神和创新求真的务实精神,分别在 “桐叶封弟”“启以夏政,疆以戎索”“曲沃代翼”等点位加入体现山西人精神特质的内容,力求多角度、全方面将晋国遗留的有形事物与无形精神充分展示给观众。
   在“晋国霸业”展厅文物的选取上,保留了原有展览的大部分重点文物,其中以山西博物院镇馆之宝——鸟尊为最。鸟尊,是晋文化的标识,是三晋文化的源头,更是山西文化的代表,来到山西博物院,鸟尊形象随处可见。
   在改陈过程中,策展团队便给鸟尊专门打造了一个展中展区,营造出凝重大气的氛围,历代晋侯世系表展陈于北,岁月之羽设计于南,典雅高贵,自然而鲜明地透出晋侯的霸者气度。“这么安排,既突出了鸟尊在山西历史中独特的历史地位,又诠释出山西在整个华夏文明发展进程中的作用与影响。”崔跃忠介绍说。
   围绕这件国宝,山西博物院还举办了线上鸟尊特展——“且听凤吟”,陆续开发了许多有趣的文创产品,打造了另一维度的展中展。
  声光电集合运用,打破空间限制
   青铜器,国之重器,是中华文明中神秘而独特的文化符号,亦是山西博物院的一大馆藏特色。夏商两代作为青铜时代的开端和繁盛期,在中华文明进程中占有重要地位。
   策展团队在打造“夏商踪迹”时,可谓煞费苦心,如何将青铜器的历史脉络和文化内涵完整呈现?策展团队在前期收集大量资料的基础上,通过优化图文展示、制作动画多媒体视频、设置3D互动演示等多种方式最大化实现了知识的扩展。同时,为了打破展厅文物说明牌蕴含知识点的局限性,策展团队将拓展知识融入一个个小小的二维码中,观众只需扫描展品说明牌上的二维码就可以了解到文物的详尽知识和历史故事了。
   柿子滩遗址场景的改造是一个大工程,如何生动地展示柿子滩人的生活也是个难题。
   “观众来参观博物馆,总是要去阅读一段段的文字,对于静止的场景展示确实会让人感到疲倦,如何让人眼前一亮必须有独具匠心的设计。”策展人刘丹告诉记者。
   让柿子滩人动起来,让他们来讲述自己的生活,就是最好的表达。在专家的指导下,以“柿子滩人的一天”为主题的投影动画开始创作。“虽然只有2分钟,但是清水河的水流动起来,鸟儿从天上飞过,太阳升起,柿子滩人开始一天的劳作,采集狩猎,制作石器工具,加工猎物的皮肉;到了晚上,他们开始生火做饭,绘制岩画等,这样动静结合就生动展示出柿子滩人一天的辛苦劳作。”
   柿子滩遗址所处时代是由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的阶段,策展团队也增加了“过渡阶段人类生计方式”的触摸屏来阐释这个时期人们是怎么生活的,增加了游客观展的趣味性。通过声光电的集合运用和多样化的展示方式,不仅让观众更深入地了解了山西在夏商时期的历史文化面貌和柿子滩遗址的生活场景,也让观众在欣赏精美文物的同时,感受到了历史的厚重底蕴和文化的独特魅力。
   在延绵的时代长河与交错的时空光影中,博物馆静静矗立回望历史、走向未来,方寸之间阅览千年。
   当下,博物馆与公众的距离越来越近,参观博物馆已成为公众的一种生活方式。只有让更多的文物“活”起来,创新手段,优化服务,才能吸引更多的人走进博物馆,从珍贵文物中汲取精神滋养,领略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度和厚度。 据《山西日报》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