躬耕行医30载 护佑万民身安康
简介
辛平 石楼县医疗集团龙交卫生院下庄河村卫生室乡村医生。1993年毕业于石楼卫校,毕业后在山西省汾阳医院心内科实习,1994年回村担任下庄河村乡村医生至今。本报记者 王钰钦 文/图
在蜿蜒曲折的大山深腹,总会见到一名村医背着医疗箱骑着摩托车在路上奔波。行医30载,他从步行到骑自行车再到骑摩托车,最多一日奔波200公里救治患者。数不清的鞋和6辆骑坏的摩托车和一面面锦旗见证了他救治万余名患者的经历,他就是吕梁市石楼县医疗集团龙交卫生院下庄河村卫生室乡村医生辛平。
“今生今世,我将把我的全部交付给生我养我的故土,用我多年的医学知识和经验,去救治更多的父老乡亲,坚守乡村平凡的岗位是我一生的追求。”辛平这样说。
一面面锦旗就是认可和鼓励
2000年4月,辛平的爱人因车祸不幸身亡。在出事的第三天晚上,龙交乡贾家垣村吴某的母亲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家属深夜上门求诊。他强忍悲痛,步行赶到5公里外的贾家垣村出诊。
见面时老人已经呼吸困难、喘气连连,却依旧紧握他的手,泣不成声地说:“孩子,给你添麻烦了”。辛平一边安抚老人的情绪,一边开始认真检查。经过20分钟对症治疗,“抗炎、解痉、利尿”,患者症状逐步减轻,一直等到老人病情稳定后,辛平才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家中。
救治完患者后已过晚上12点,3岁大的女儿,尿湿了被褥,哭喊着要妈妈,家里凄惨一片。每每回想此情此景,他都忍不住泪流满面。
30年来,他风雨无阻、治病救人、造福乡邻。每年为辖区及方圆农村居民进行门诊和出诊服务达两千人次,多年来没出过一起医疗事故,患者和家属给他送来一面面锦旗,就是对他这么多年行医积德的认可和鼓励。
绝不因自身原因延误村民救治
今年春节前,国家疫情防控进入新阶段,随之而来的是第一波感染高峰。辛平和全家人全部“中招”。彼时,国家及省、市、县要求乡村医生要行动起来,冲在控制感染救治重症的第一线。辛平说,作为一名30年医龄的乡村医生,始终明白自己肩负的责任,在第一时间就拖着高烧的病体,奔赴到乡村各家各户送医送药的路上。
“凛冽的寒风让我的呼吸都变得困难,浑身难受没有力气,我咬牙坚持送完药,回家赶紧给自己输液降温,同时还要照顾高烧的母亲和儿女。”
辛平回忆,母亲的症状比较严重,持续了一个多月才有所好转。每次出诊他的心里总是放心不下母亲和孩子。有几次村民半夜打电话紧急出诊,辛平脑袋晕乎乎,骑摩托车差点掉到沟里。“我始终告诫自己,绝对不能因为自己的问题,让村民得不到及时救治。这也是我扎根乡村30年的医者仁心,正是这颗初心让我在山村坚持了这么多年。”辛平如是说。
治病经验丰富深受乡邻尊重
辛平治病经验丰富,为人忠厚老实,深受乡邻尊重。从回乡行医那天开始,他就把服务村民、治病救人作为一生的职责和使命。
30年来,他每天坚持自学各种医学知识,抄研各类医学古方秘法,时常向当地著名医学专家请教,特别是遇到疑难杂症更是废寝忘食地寻求破解之法,并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治病救人的实践过程,取得意想不到的治疗效果。在农村这片广阔的天地、在医学这方无涯的领域,他每天行走山野、躬耕行医,经他问诊救治的病人超过万余名,这种特殊的环境让辛平积累了丰富的医学实践经验,逐步摸索出了一套适合农村行医的“辛氏真经”。
作为一名乡村医生,辛平根植在农村的土壤,深切懂得农村人生活的艰难不易,“积德行善、立德行医”是他给自己定下的规矩。在行医的30年中,曾经无数次免费施救村民患者,平时行医用药更是坚守本分,不滥用药,不抬高药价,深受乡邻和患者好评。
在平凡岗位做着伟大事业
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工作在龙交乡镇进行试点,为了办好百姓家门口的医院,辛平积极配合、认真履行县、乡镇卫生院的工作要求,让村民在卫生室门诊看病就能报销药费,把党和政府的惠民政策落到实处。
同时他积极主动做好公共卫生服务工作,为辖区常住居民进行了健康检查并建立了居民健康档案。提供每3个月一次的上门随访服务。他很关注乡村老人健康状况,每年亲自上门为65岁以上老人进行一次健康检查。今年,他完成了206户512人的家庭医生签约、慢性病的双签约、重点人群的管理、妇幼工作、卫生健康教育的宣传、重点人群的随访等工作。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农村的医疗条件得到极大改善,特别是农村医疗保险、健康扶贫政策的实施,以及乡村卫生院的兴建和使用,更加方便了农村群众的看病就医。新环境、新形势、新使命,对乡村行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医学水平,一心想更好地为村民服务。
辛平坦言,“悬壶济世医苍生,妙手回春解疾痛”。无论身处乡村还是城市,救死扶伤都是医者共同的职责使命。在平凡的岗位做着救死扶伤的伟大事业,为农村健康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这就是他作为乡村医生的骄傲和荣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