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查询:2023年07月20日

打造诚实守信信用环境 太原有招


    本报记者 刘家进

  7月19日,太原市政府新闻办举行持续创优“三无三可”营商环境、促进市场主体量质齐升行动第3场新闻发布会,介绍了太原市打造诚实守信的信用环境相关情况。
  太原市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副主任赵春生介绍,太原市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关于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系列决策部署,以信用信息公开和共享、信用分级分类监管、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维护市场主体合法权益等工作为重点,构建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形成褒扬诚信、惩戒失信的制度机制和社会风尚,不断推动全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实现新突破、取得新成效。
  “公开+共享”,打造公正透明信用环境。太原市依托政务云搭建 “一网三库一平台”,推动信用基础设施优化升级,不断提升信用平台的服务水平。近年来,全市50多个市直部门、企事业单位共同参与,通过市级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全面归集行政许可、行政处罚、行政强制、行政监督检查等10类行政管理信用信息,以及水、电、气、纳税、科技研发、社保等涉企特定信用信息,并依法依规予以公开公示,逐步建立起跨地区、跨部门、跨领域的信用信息归集共享常态化机制,将碎片化的信用信息串成线、连成面、织成网,助推形成公正透明的市场环境。
  “降本+减压”,提升信用监管效率效能。太原市积极构建以信用为基础,贯穿事前、事中、事后全生命周期的新型监管机制。在事前监管环节建立承诺事项清单,在事中监管环节开展分级分类监管,在事后监管环节对严重失信市场主体依法依规实施行政性、市场性和行业性惩戒措施,维护市场公平竞争。通过科学地开展差异化监管和服务,做到“让守信者降低成本、减压力,让失信者付出代价、增压力”。
  “激励+惩戒”,增进市场主体守信意识。太原市建立了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制度,在评先评优、公共资源交易、政府性资金使用、行政审批等领域,充分发挥信用信息的作用,依法依规采取为守信市场主体建立 “绿色通道”、给予重点支持、优先提供公共服务便利等激励措施;同时,充分发挥行政性、市场性、社会性失信约束作用,依法协同采取惩戒措施,在不同行业领域大力推进信用信息查询应用和失信惩戒工作,努力构建 “守信者处处受益,失信者寸步难行”大格局。
  “线上+线下”,维护市场主体合法权益。为全面保护市场主体的合法权益,助力优化营商环境,太原市严格按照国家发展改革委《失信行为纠正后的信用信息修复管理办法(试行)》有关要求,积极开展市场主体信用修复工作,协助满足修复条件的市场主体消除不良记录,让失信企业重获生机,保障其合法权益。2021年到2022年期间,太原市共计受理企业信用修复申请891次,“信用中国”平台审核通过率100%,释放了市场主体的活力,营造了市场主体“知信、用信、维信、守信、爱信”的良好社会氛围。
  赵春生表示,下一步,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将结合群众真实需求,更好地服务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在金融领域,太原市将进一步开展 “信易贷”工作,加大涉企信息归集力度,发挥信用信息应用价值,加大对守信主体的融资支持力度,形成数据增信的金融生态,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质效,着力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突出问题。在行政审批领域,太原市持续开展“信易批”工作,通过查询信用记录和信用报告,对信用状况良好的守信市场主体和自然人开辟审批服务绿色通道,实行“容缺受理”和“承诺制办理”,采取免费邮寄、免费停车等激励措施,让守信主体更加便捷地获得政务服务。在医疗卫生领域,太原市将探索开展“信易医”工作,为守信市民在就诊中缩减缴费环节,实现“先看病后付费”,提升群众的就医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