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届太原论坛志愿者太暖
本报记者 田凤凤
“期待山西能以论坛为纽带,吸引更多优质资源落地,让低碳能源产业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我看到了一个正在奋力挣脱‘煤老大’刻板印象、拥抱绿色科技的‘新山西’。”
“我感受到山西在能源低碳发展领域的坚定决心与强劲实力,在转型发展道路上的巨大潜力。”
……
2025年太原能源低碳发展论坛(以下简称“太原论坛”)于9月27日至28日在山西太原举行。其间,90名青年志愿者热忱服务,在场站接待、会场服务、酒店指引、非遗体验区等岗位上展现出良好的精神风貌和专业技能,也与外国嘉宾之间发生了很多美好的故事。同时,志愿者们亲身体验到山西开展能源革命综合改革试点的重大使命,并且对“新山西”的发展充满信心。
中外互动 非遗传韵
来自山西能源学院的李晋泽负责非遗展区的工作,这也是太原论坛首次增加的新展区,嘉宾在这里能够欣赏到大美山西的非遗手工制品。
“9月26日下午,我遇到一名外国嘉宾,他对漆扇制作充满好奇,站在那里不停地拍照。我主动走上前用英语与他交流,并将他引领到非遗制作人面前。随后,非遗传承人手把手教他制作了一把漆扇。”李晋泽说。
他的同学要紫怡同样也在非遗展区服务,她对记者说:“当时一名外国嘉宾笑着朝我走过来,比划着问我能不能合影,我连忙点头说好。拍照时,他还特意让同行的翻译告诉我们,这次太原论坛的志愿者都很专业,让他觉得很贴心。”那一刻,要紫怡特别开心。她觉得,通过自己和小伙伴们的服务,能让外国嘉宾感受到山西的热情,这种“被认可”让她感到特别幸福。
太原理工大学的郑莉以新闻宣传志愿者的身份加入太原论坛,服务期间,她和小伙伴们专门在非遗展区拍摄古琴表演。“当时,一名外国嘉宾站在琴前听得入了神,迟迟没有离开。我们鼓起勇气邀请他试试,没想到他真的坐下来拨动琴弦。”郑莉说。
外国嘉宾的中文说得十分流利,他告诉郑莉,自己家里有一架古筝,他一直很喜欢中国传统音乐……那一刻,郑莉忽然明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就是通过这样一句邀请、一次弹奏和一番交谈才实实在在地传播出去。
温情涌动 凝聚合力
就读于太原理工大学的胡诗璟于9月27日上岗,最让她感动的是,很多领导主动关心并询问志愿者服务情况,让大家心里暖洋洋的。
有一件小事让山西能源学院的马义明印象深刻。最后一次彩排结束时已临近深夜0时,大家都已连续工作十几个小时,身体疲惫不堪。就在大家准备咬牙坚持时,负责指导的工作人员特意搬来食物,让大家休息片刻、补充能量……工作人员的关怀像一股暖流,缓解了大家的疲惫,让大家感受到志愿团队的温暖与凝聚力。
细微服务 彰显担当
太原理工大学的唐子晨在会场入口负责引导,服务期间,他发现一名头发花白的专家在反复看着手中的地图和议程表,并多次将目光投向会场。“我快步上前询问他是否需要帮助,原来专家不太清楚自己的具体座次。询问他姓名后,我用官方小程序帮他查询并引导就坐。专家看到小程序后非常开心,他拍拍我的肩膀说了声‘谢谢’,并感叹道‘科技改变世界’。那一刻,我深切感受到,志愿者的价值就在这些细微之处——用及时的帮助化解他人的困难,用真诚的交流搭建理解的桥梁。”唐子晨说。
韩寒是物料组的组长,他们这组的工作非常繁琐。前期清点、分装需要的物料;会议期间根据各会场、各代表团需求,迅速、准确地调配和运送物资;负责紧急物资的补给。“简单来说,就是确保‘前线’的战友们‘弹药’充足。”韩寒说,物料组及时送达的每一件物资,都可能关系到一场关键会议的顺利进行。这种“小事不小,事事重要”的使命感是前所未有的重要人生经历。
就读于中北大学的陈嘉旭为嘉宾们提供酒店内动线引导、会场位置问询及基础需求的协助。“服务期间,我遇到一名拿着会议手册的参会人员,对方正在寻找开幕式场所。我主动上前询问并带路,途中对方还询问了我所学的专业。得知我是学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他笑着说,‘年轻人学这个专业好啊,以后绿色转型就靠你们了’。”陈嘉旭说,送到会场门口时,对方特意表示了感谢,那一刻真切感受到志愿服务的价值和意义。
90名志愿者以亲身参与这样一场盛会而倍感自豪,他们更愿意为家乡发展贡献青春力量,为山西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青春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