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查询:2025年10月13日

古交 184名大学生以青春之名赴实践之约

本报记者 陈彤

  10月9日,记者从团古交市委了解到,184名大学生参加了古交市2025年暑期大学生实习实训活动,是近年来实习实训人数最多、涉及单位最广的一次。大学生们在实习实训中提升了社会化能力,为未来职业生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该市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智慧。

团队实践 丰富多彩

  活动中,聊城大学东昌学院常青树志愿服务队走进马兰镇,通过暑期课堂、墙绘创作、普通话推广等活动,以教赋能、以艺润乡。在暑期课堂上,大家还为当地的孩子们辅导了语文、数学、英语等基础课程,开设了音乐、美术、体育等兴趣课程,丰富了孩子们的暑期生活。墙绘创作活动中,大学生们用绚丽的色彩和创意的图案,为乡村的墙壁披上了“新衣”,不仅美化了乡村环境,还传播了文明新风尚。
  河北科技大学艺术学院“艺启新程团”聚焦艺术力量,开设非遗云肩课,助力文化振兴。课上,大学生们向村民们介绍了云肩的历史、制作工艺等知识,并指导他们进行简单的制作。
  山西中医药大学实践队在马兰镇及周边开展走访红色基地、帮扶困难家庭等活动,以中医服务与红色教育赋能乡村。在走访红色基地时,实践队成员深入挖掘红色故事,向当地村民和学生进行红色文化宣讲,激发大家的爱国主义情感。帮扶困难家庭时,大家为村民进行免费的中医体检,将中医药知识和服务带到乡村。

个人实践 意义深远

  在古交市委组织部的支持下、在团市委的牵头组织下,通过党团联办主题活动,进一步提高了大学生实践质量的“软实力”。实践期间,参与实习实训的大学生和西部计划志愿者通过四类主题活动,在不同领域中探索和学习。
  在岔口乡鲜食玉米基地,现代化的生产线有序运转,科技与农业的深度融合,让大家看到了“田间智慧”,读懂了现代农业的“发展密码”,这也是“科技下乡”的生动体现。
  在常安乡榛子产业种植基地,漫山遍野的榛子树郁郁葱葱,“科产共融”的发展模式让大家领略到特色农业的无限潜力,这是“科技下乡”助力特色农业发展的成果展示。
  在邢家社乡龙子村蔬菜大棚基地,大学生们戴上手套参与采摘,亲身体验现代农业科技带来的成果,这是“科技下乡”在农业生产中的直观呈现。
  此外,为全面提升大学生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团古交市委组织部分学生参与了市红十字会主办的应急救护培训。应急救护师采用“理论+实操”相结合的方式,讲解了心肺复苏、AED使用、气道异物梗阻急救、现场救护等方面的知识。经过各项考核,有41名大学生取得了“红十字救护员证”。
  据悉,下一步,团古交市委将积极争取各方支持,持续深化此类实践活动,不断拓展实践内容与形式,搭建更多优质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