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查询:2025年10月13日
晋能控股装备制造集团员工素质提升中心(党校)政策理论研究党支部副书记牛军

党课宣讲员 用青春点燃信仰“火种”

本报记者 毛明辉


  在晋能控股装备制造集团党校,牛军既是深耕党建的基层党支部副书记,也是打破课堂边界的创新型教师;既在地方史志的故纸中打捞历史,也用大屏互动让红色教育“潮”起来。

  这位扎根一线的党校人,正以独特的方式,让信仰的火种在新时代燎原。


“省级示范基地”的破壁者


  “红色基地不是冰冷的建筑,得让每一块砖都能讲出故事。”这是牛军打造现场教学基地时的执念。2021年,集团党校谋划了红色教育现场教学,牛军主动请缨把书桌搬到了山野乡间。

  为筛选合适的红色旧址,牛军驱车走遍晋城的沟沟壑壑。在晋冀鲁豫野战军第十二纵整军旧址的筹备中,他成了南石店村的常客:清晨跟着老农下地,听他们讲部队帮村民种庄稼的往事;傍晚坐在村民家门口,记录老兵后代回忆的“战士深夜帮乡亲挑水”等细节。60次往返,他不仅摸清了旧址的历史脉络,更挖掘出10余个鲜为人知的军民鱼水故事,为课程讲解注入了“灵魂”。

  经过努力,牛军参与促成了11处红色基地落地,其中2处年创收累计超百万元,晋冀鲁豫野战军第十二纵整军旧址更成为山西省属企业党员教育示范基地。在此基础上,他提炼出的“创新五维 实操七诀”现场教学法,斩获了集团青年综合能力展示大赛一等奖。


党校教学的革新者


  “党课不是念文件,得让学员坐得住、听得进、记得牢。”面对传统党校课堂“灌输式”教学困境,牛军把“大屏互动”技术引入课堂,却遭遇了现实难题:由于部分教室无网线覆盖,手机与大屏的双向延时常常让互动“卡壳”。为此,他带着技术人员白天测试设备,深夜修改程序,最终攻克了技术壁垒——学员扫码即可签到,手机端能实时提问、抢答、留言,大屏同步展示答题数据,连“课堂抽奖”“氛围投票”等趣味环节都纳入其中。原本沉闷的课堂瞬间“活”了,有学员感慨:“没想到党课还能这么学,知识点不知不觉就记牢了。”

  同时,牛军还创设了“知识找茬局”:将正反两面的案例搬进课堂,让学员当评委,剖析工作中的问题与不足。在一次关于《支委会工作规程与实务》课程中,学员们围绕“三会一课”的案例争论不休,最后,由牛军总结提炼——“翻转课堂”模式,让学员从“听众”变成“主角”,学习效果事半功倍。

  至今,牛军已授课600余节,覆盖1.6万人次,学员评分常居榜首。纪录片式微党课《军民鱼水情》斩获全国煤炭行业一等奖、情景剧微党课《一言为定》登陆共产党员网展播——这些成绩,是对他“用创新激活红色教育”理念的最佳印证。


忠贞信仰的播火者


  “讲信仰,得先懂信仰;做研究,得先沾泥土。”在牛军的办公桌上,摞着厚厚的调研笔记,扉页上写着“问计于职工,方得真答案”。

  为摸清企业改革中的职工思想动态,牛军用半年时间跑遍了集团6家二级单位、16个党群部门、19个一线工区,还走访了1家省属国企,召开了6场座谈会,与32个生产队的职工促膝长谈,最终完成覆盖3.5万职工的调研。这份沉甸甸的报告,化作他主笔的课题《深化改革过程中职工思想引导的实践与探索》,并获得中国煤炭职工思想政研会课题三等奖和晋能控股集团重点课题一等奖;《提高党员教育质量的研究》《新时代企业“青马工程”建设路径探索》等成果,也成为企业党委决策的“智囊参考”。

  在地方史志领域,牛军同样是“追光者”。作为晋城市史志专家人才库成员,他一头扎进晋城的红色历史中:系统考证了李先念率部在晋城整军的人数、路线与事迹,填补了史料空白;在举棒村发现了歇马店抗日题词旧址,让沉睡的历史重见天日;梳理晋城五次抗日斗争史,撰写了《记晋城抗战》党史课,让当地群众重新认识家乡。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硬的信仰基石。”牛军常说,他讲的每一堂课、做的每一项研究,都是在为学员、为企业、为地方锚定信仰的坐标。从南石店村的晨光到党校课堂的灯火,从3.5万份调研问卷到史志专家库的证书,这位播火者始终坚信:红色基因的传承从来不是简单的复述,而是要在创新中激活、在实践中扎根、在热爱中延续。